除了对供应商严把关,双汇还对内控体系进行重整和完善。 本报注意到,在完善内控体系上,双汇决定成立由万隆为首的“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由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邀请肉类行业、食品行业、公共媒体、政府监管部门等外部专家监督,实现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并建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奖励基金”和食品安全举报制度,把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 提高对产业链上下游安全的控制力,进一步扩大公司上游养殖业规模,成为危机之后双汇的重要抉择。“双汇的屠宰场建到哪儿,双汇自己的养殖场、饲料厂就要跟到哪儿。”双汇养殖事业部负责人称,“我们要调整产品结构,往上游发展。” 坦对舆论,开放工厂 【双汇不仅把公开致歉、处理责任人、产品收回等步骤进行得迅速、明确,而且对媒体尽可能开放,这与当年三鹿集团刻意隐瞒的应对有本质不同】 “瘦肉精事件”发端于媒体,更借助媒体的力量得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性事件。 3月27日,记者在百度上键入“双汇瘦肉精”,显示相关新闻19400条。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中,很多报道实事求是,但亦不乏主管臆断、片面报道者,尤其是部分网站为追求点击率,刻意制作耸人听闻的标题和不负责任地炒作。 与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净化”、“控制”的常规做法不同,双汇选择的是,不闪不避,坦然面对。 在“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万隆做出决定:公开、透明处理危机,面对媒体,让记者参观工厂、养殖场、加工车间等,甚至在3月23日和25日分别让记者们旁听了其公司内部召开的经销商大会和供应商大会。 “双汇一定要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新闻媒体,感谢这些一直支持我们的消费者!”在3月19日的高层会议上,万隆说,“我讲了十几年的安全,比不上央视这20分钟的节目给咱们上上下下带来的震动,以后年年3月15日,双汇都要组织全体员工重看这个节目,永远铭记这个教训!” 在本报记者赶赴漯河采访期间,双汇曾经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记者见面会。面对全国各大财经媒体的问题,万隆毫不回避,直陈不讳:“有人问我头头检验你能受得了?不是自己找死吗?如果我没有这个本事,可能自检死。但我宁可检死,也不能再出问题。近期,一些人士质疑‘十八道检验管不住一头猪’。关键问题是在目前生猪养殖环境下,屠宰行业执行的对‘瘦肉精’的抽检存在着风险,不能保证100%合格。我们现在执行生猪屠宰在线逐头检验、100%全检,不惜成本、不惜代价。在成本和安全这道选题上,无论成本有多大,我们首先选择保障食品安全。” 一位媒体界人士认为,从双汇的反应速度和危机公关能力来看,不仅公开致歉、处理责任人、产品收回等进行得较为迅速,而且对媒体尽可能开放,这与当年三鹿集团被动回应的境况完全不同。 后瘦肉精时代,是危是机? 【“危”但更是“机”。对生猪的逐头检验,将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对产业进行重新洗牌】 截至3月27日,根据媒体公布,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浙江、广州、武汉、深圳、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长沙等54个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抽检双汇产品合格,未检出“瘦肉精”。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联合工作组抵达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细致调查。在离开之际,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工作组负责人刘佩智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目前已基本查清河南“瘦肉精”事件中违禁“瘦肉精”的使用来源情况。截至24日,已发现3个制造“瘦肉精”的窝点,下一步将继续严查违禁“瘦肉精”的来源、销售和使用情况,从源头打击违法行为。 联合工作组还通报,截至3月24日,“瘦肉精”事件中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控制、刑拘、立案侦查的人员已达68人,其中“瘦肉精”销售人员26人,使用养殖户33人,生猪经纪人7人,企业采购人员2人,并对43名公职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 据双汇集团有关人士透露,各地已经逐渐恢复双汇产品的上架和销售,目前检验合格的地区,将是恢复销售的第一批城市。“冷鲜肉应该恢复得快一点,因为保质期短,都是当天消化。肉制品要重新上架,速度可能会慢一些。”该人士说。 尽管双汇试图重启市场,但危机并未结束。外界的一个担忧是,双汇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 “双汇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瘦肉精事件与三聚氰胺事件有着本质区别。”3月25日,万隆对记者说,“其一,上游产业链问题。‘瘦肉精’事件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济源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因为把关不严流入企业。‘瘦肉精’是别人所为。其二,抽检标准有漏洞。济源双汇已经按有关标准履行了抽检,在目前的养殖业大环境下,屠宰业执行抽检而不是100%全检,就存在着风险和隐患,标准有问题。 “其三,双汇的产品经得起检验。3月15日以来,北京按照2008年奥运会的标准进行检测,全国52个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双汇几百种产品进行抽检,双汇产品全部合格,无一例有‘瘦肉精’。问题就在济源一家工厂,双汇整体的产品是经得起检验的。” 多位业界分析人士认同万隆的观点。在一位观察人士看来,当下被曝光牵扯进“瘦肉精”事件的双汇企业,只有济源双汇一家。济源双汇生猪屠宰产能占双汇总产能的6.6%。即使济源双汇整体被列为坏账,对于资产超百亿、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的双汇集团来说,最严重可能也就是自断一臂。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双汇整体的产品质量,经受了急风暴雨的检测检验,这是非常难得的。 甚至有人士进一步对本报记者表示,通过这一次危机,政府在后“瘦肉精”时代,若能够大力整顿和重新审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屠宰和肉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进行产业变革和行业净化,将有利于加速行业整合和品牌集中度提高,对于品牌企业反而是一次契机。 而万隆几乎对此持同样观点:“危”但更是“机”。对生猪的逐头检验,将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对产业进行重新洗牌。 事实会否如愿?没有人能知道。 来源:大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