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生猪生产是指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对生猪生产中的饲养环境、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动物保健品等生产投入品和饲养管理、兽医防疫、无害化处理等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防止生猪及其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使生猪品质达到安全、优质、营养和生产场地环境保持良好。 技术要点: 1、猪场条件 (1)猪场应建在地势较高、空气干燥、水源充足、排水良好、有利于疫病防治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公里无畜禽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大型化工厂、医院及其他污染源,距离交通干线1公里以上。场地选择在居民区常年主导风的下风或侧风向处为宜。 (2)猪场总占地面积按年出栏一头育肥猪2.5~4.0平方米计算。栏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无公害畜禽生产要求。 (3)场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猪场周围有围墙并建有绿化隔离带,营造适合生猪饲养环境。 (4)实行自繁自养,分区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2、引种原则 (1)种猪应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并有《种猪质量合格证》、《系普》和《兽医卫生合格证》。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后,方可使用。 (2)仔猪应来自于生产性能好、健康、无污染的种猪群所产的健康仔猪。 (3)引种前应对引种场有充分的了解,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或仔猪。 3、饲养条件 (1)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①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 5032-2001)的要求。 ②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 ③不使用变质、发霉、生虫或污染的饲料及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其它动物副产品。 ④禁止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物质,各种抗生素滤渣。 ⑤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育肥猪出栏前,按使用规定执行休药期。 (2)饮水 ①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1)的要求。 ②不饮用含有害物质和细菌超标的水源。应经常对饮水设备进行清洗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3)兽医防疫 ①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及使用量,兽医防疫应按照《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30-2001)和《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 5031-2001)的要求进行,兽药、疫苗必须来源明确、质量可靠。选择“三证”齐全,通过兽药GMP验收的厂家。 ②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使用疫苗预防生猪疫病,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作好免疫登记,包括:栏舍、数量、疫苗品种、生产厂家、批号、免疫时间等。 ③使用《国家兽药典》和《兽药规范》收载的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 ④兽药使用应在临床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兽药的用法、用量和停药期执行。 ⑤慎用似肾上腺素药、平喘药、解热镇痛药,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被淘汰的兽药。 (4)卫生消毒 ①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无残留、对设备没有损坏的消毒剂。 ②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烧碱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入口设消毒池,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③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洗操、更衣、换鞋、消毒后方可进入,并按指定路线行走。 ④每批猪调出后,要彻底清洗干净,用广谱、高效、低毒药液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定期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对用具进行消毒。 (5)饲养管理 ①从事养猪工作的人员应健康,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开展诊疗活动,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配种工作。 ②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 ③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 ④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 ⑤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治疗,程序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的要求。 ⑥调节好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夏季确保通风良好、防暑降温,冬季注意保温,防冻防寒。 4、无害化处理 (1)建立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病猪隔离区。对可疑病猪、染疫猪尸体应采取密闭的方法转移,并按无害化方法进行处理,对污染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2)对粪便污水实行固液分离。采用干清粪工艺,通过堆积自然发酵处理后作农作物有机肥,采用沉淀、曝晒、生物和化学方法处理污水。 (3)推行“猪-沼-鱼(蔬)”等生态模式,就地吸收、转化,降低污染,净化环境。 本文内容由 保健创始人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