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母猪便秘 规模化猪场母猪便秘发生率较高,大约为20%~35%,有的场高达60%,值得引起重视。 1.2.1危害 (1)粪便发酵产生热量会使直肠温度升高,进而造成母猪体温升高。 (2)粪便发酵产生的毒素会损害机体的器官,引起各种炎症,如子宫炎等。也会加剧母猪的乳房水肿现象,严重的会引起乳房炎。乳房炎及产生的毒素都会引起仔猪下痢。 (3)便秘会造成母猪厌食,进而引起母猪分娩无力,充满粪便的直肠压迫产道,两者都会引起母猪难产,产死胎或流产。 (4)便秘会引起母猪精神沉郁或暴躁,母猪坐立不安,容易压死、咬死、夹死仔猪。 (5)便秘会引起母猪营养不良,进而影响仔猪生长发育。 1.2.2 对策 (1)饲料配方:要求达到:高纤维、大容积、低能量、营养均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化猪场中使用粉料时,玉米粉碎所选用的筛片孔径的规格保证在3.5~4mm,防止饲料粉丝过细造成消化过快,猪无饱腹感。 (2)充足的饮水:在妊娠期间每头每日不应少于8~12升的饮水(平均10升/头?天);在泌乳期间,每头每日不应少于8~20升饮水(平均15升/头?天).对于母猪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敞开供应清洁饮水。 (3)合理用药,缓解便秘:使用硫酸镁、大黄和人工盐,对缓解便秘有一定的帮助。 (4)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1.3肢蹄病 养猪业目前对猪肢蹄病关注甚少,对肢蹄病重视程度不足,造成母猪生产效率下降,最新资料表明,猪因肢蹄病淘汰的比例为15.2%. 1.3.1 危害 肢蹄病导致疼痛,降低繁殖效率,引起早期淘汰,并导致生产水平的下降等;肢蹄病能够引起代谢紊乱,出现胎盘和产道机能紊乱。 1.3.2 对策:通过后备猪的选育、营养、圈舍设计可以有效的预防猪肢蹄病。 (1)后备猪的培育:通过体形评分,选择骨骼结构好,肌肉匀称的后备母猪,可有效的预防肢蹄病。 (2)营养:后备母猪饲喂后备母猪料,维生素和矿物质必须合理,钙、锌、锰、铜和维生素A、D、E及生物素均对肢蹄角质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栏圈:栏圈设计合理,防止栏圈地面粗糙和过于光滑。 2.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主要是腹泻问题,而哺乳仔猪腹泻是环境卫生病。产房做到三度:温度、湿度、清洁度可以有效的控制哺乳仔猪的腹泻。 2.1 温度 创造母猪大环境和仔猪小环境,大环境控制在18~22℃,有利于提高母猪采食量,防止母猪失重,仔猪所处小环境控制在30~32℃,以后每周降2℃。做好通风和保温工作,减少贼风,防止仔猪腹泻。夏天采用风机和湿帘降温,有条件的安装滴水降温设备。 2.2 湿度 产房保持干燥对于仔猪来说至关重要,但产房高湿现象经常发生,尤其是母猪饮水造成的产床湿度过大,因此要及时调整饮水器流量,保证在2L/min,及时检查水嘴、水阀有无漏水现象。母猪进入分娩舍后,分娩舍走廊撒石灰粉,可以降低湿度。 2.3 清洁度 造成哺乳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温度、湿度、卫生差。母猪上床前彻底清理消毒产仔舍,并空舍5d以上。空舍消毒做到清-冲-消-薰-空5个环节的连续作业;进产房母猪先洗澡,后消毒。洗去身上污物,不让任何东西带上产床,特别注意蹄部的冲洗消毒;母猪排便后,立即清除,产床上不留粪便。如母猪腹部沾有粪便,应立即用消毒抹布擦净。 3.保育猪 保育阶段是当前猪场疾病高发阶段,母源抗体下降、断奶混群应激、饲料改变应激,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支原体在规模化猪场中屡见不鲜。 控制策略:重点控制“差”:温差和营养落差;“散”:分散应激;“全”:全进全出;“卡”:严把进猪质量关四字方针。病毒性疾病要根据猪场血清学变化规律优化免疫方案,选择适合猪场的疫苗预防。药物控制:根据血清学变化,在血清学阴转阳之前,选择广谱抗生素和免疫增强剂进行保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仔猪断奶后采食量下降,用药疗程需要2周。断奶后2周的药物控制最好采用饮水给药的方式进行保健,饮水给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温度情况调节猪群控制饮水的时间,药物保证在1小时内饮用完毕。保育阶段主抓以下2个阶段:断奶后2周和7~9周。 4.育肥猪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当前规模化猪场育肥猪群常发疾病。目前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断奶后的2-3周或应激后的2周内,这主要是由于PRRSV的感染时间以及应激时间所决定。若PRRSV感染发生于断奶前后,则PRDC的发病时间可以在断奶后2~3周;若PRRSV感染发生于保育后期或转群后,则PRDC可发生于生长阶段的前期。断奶、疫苗注射、转群和混群应激,猪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症状开始显现。 控制方案: (1)控制钥匙性病原:支原体、蓝耳病。 (2)控制继发性细菌性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 (3)实施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用药方案 猪场肺炎支原体感染严重可考虑接种疫苗,免疫程序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据2004年18届世界猪病大会资料,韩国的试验结果显示3周龄和5周龄的免疫程序比1周龄和3周龄免疫效果要好。而蓝耳病的感染需根据猪群感染压力和健康程度合理选择,就目前来看,免疫活苗效果比灭活苗效果确实,尤其是蓝耳病阳性场。 药物保健方案主要针对继发感染。由于PRDC的发生是病毒/细菌(包括支原体)混合感染的结果,所以用药必须选择广谱的或药物组合。常用药物包括:泰妙菌素、氟苯尼考、金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具体根据猪场药物敏感性定制,药物效果关键在于用药时机的选择,现代化的猪场使用批次管理可以明确提示猪群不稳定的日龄。 (4)减少猪群的应激:拥挤、并圈或转群、抓猪打针、免疫刺激(尤其油佐剂的刺激),在猪群不能避免的应激之前适当添加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 (5)全进全出:笔者曾做过试验,将不同批次的猪进行混养,混养成活率比非混养成活率低5%.因此全进全出是规模化猪场控制疾病的基础。 总之,猪群健康直接影响养殖成本,规模化猪场应从环境、管理、饲料、生物安全、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确保猪群健康水平,提高产能,从而获得效益最大化。 本文内容由 zhangxinlq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