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呼图壁县奶业发展经过三起三落,已从自产自卖、分散养殖发展到规模化、产业化养殖,从数量扩展型走向质量效益型,日渐进入佳境。继2006年成为全疆唯一跨入全国奶牛生产百强县之后,今年该县又确定了在2012年前进入全国30强奶业基地县的目标。该县奶业发展的历程给我们以启示—— 以政策扶持为引导 当地把奶业发展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县财政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扶持奶业及畜牧业发展。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农户参与标准化养殖小区、性控冻精推广和挤奶厅、托牛所建设。 新建一个奶牛养殖小区和标准化挤奶厅,县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补贴,对规范化建设运行的托牛所,每个给予10万元补贴。 在资金上,除了采取5—10户农牧民联保信用贷款、担保贷、抵押贷等多种形式外,还对规模化养殖的农户进行贴息补助,养殖户为优质奶牛买保险,每头补助240元。 政策效益带来高涨的养殖积极性。目前全县仅优质荷斯坦奶牛的存栏数就由2001年的3637头上升到5万多头,已建成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45个,千头牛场10个,机械化挤奶厅15个,托牛所4个,年产鲜奶16.8万吨。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突破口 呼图壁县在奶牛养殖中走过“自给自养、自产自卖”的路子,这种小农经济的养殖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提升奶业发展,他们把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转变奶业发展模式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退户进区”战略,积极引导养殖大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从庭院散养进入小区发展规模化养殖,并结合机械化挤奶厅,提高牛奶的质量和产量。 在养殖上,该县有“公司+小区+农户”“小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小区+合作社+农户”以及托牛所等多种形式,并实行统一饲养、配种、防疫、管理、结算、销售。 目前,全县的奶牛都实行了舍饲,70%进入小区,今年还将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5个,机械化挤奶厅5个,托牛所5个。 品种改良是抓手 实现良种化是呼图壁县提高奶业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抓手,而且当地也有天时地利之便。呼图壁种牛场是我国最重要的种牛基地之一,当地积极推进与种牛场的融合发展,依托该场的技术、品种优势,大力推广优质冻精冷配、性控冻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由过去千里迢迢赴内地买牛,现在全部实现良种的自繁自育。 这几年,该县每年都购进优质冻精3万枚以上,性控冻精3000枚以上,使产犊的母犊率达到95.5%以上,全县奶牛年自然增长5000头左右。通过品种的优化,使每头奶牛产奶量实现了年增长20%左右,全县的种群增长率在32%左右。牛奶年平均单产7吨左右,高于全州平均水平300—500公斤。 防疫技术服务也是该县实现良种化和奶业安全的主要支撑和保障。全县培训了46名持证上岗的品种改良员,兴建了6个乡镇动物医院+品种改良站,建立牛冷配改良站51个。通过这些措施,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的奶牛基础群体,建立了稳固的奶源基地。 龙头企业为发展提供动力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任何农副产品要实现产业化都难成气候。呼图壁县的奶业能有今天,龙头企业功不可没。 2002年,呼图壁县引进维维集团,并建成日加工鲜奶300吨的乳品生产线和2个千头牛场。之后,又先后引进和发展了迪兰德、绿鹰、大绿洲等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场。呼图壁种牛场借鉴以色列先进的奶业发展模式,引进奶牛管理技术和设备,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产奶牛示范养殖场,高产奶牛存栏超过1万头。这些企业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奶牛养殖户参与发展奶牛业,促进了当地奶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迈进。 西域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呼图壁种牛场旗下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其酸奶产品现在已占全疆酸奶市场近50%的份额,乳品占乌鲁木齐市场80%的份额,已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示范养殖场。 现在,仅维维集团和西域春乳业两家乳品企业的日处理鲜奶能力就达600吨以上,鲜奶供不应求,这使得奶牛养殖户信心大增,都把奶牛养殖看作朝阳产业,攒足了劲向前发展。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成为呼图壁县实现奶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强支撑点,也为当地加快创建全国奶业30强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新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