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勇敢前行 禾丰创立以来求新求变,从一个小预混料公司破茧化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关于禾丰的成长故事,早已被行业熟识,无需赘述。倒是禾丰的成长速度究竟有多快,值得一说。据金卫东介绍,1995年禾丰创立时只有70万元的启动资金,到2006年荷兰De Heus公司以1.5亿获得15%股份,禾丰价值已达10亿。如果今天按照海大、大北农上市最低的股价来算,禾丰的市值估计超过了100亿。金卫东自豪地表示,禾丰的成功是在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通过正确经营创造的,是真实的成功。这个成绩有资格写进全世界任何一个商学院的成功学案例。 金卫东其人,有东北人的豁达豪爽,谈吐风趣幽默,学识渊博,思想内涵丰富。在2009年12月举办的第二届“广东饲料高层战略发展论坛”上,他做了题目为《依于仁 游于艺》的演讲,寥寥七张幻灯片,讲了一个多小时。他的真实,他的睿智,他的思辨,他的理念,展露无遗,据说“博得了现场最多的掌声”。拜读他所写的文章,引经据典,文笔流畅,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哲学气息,看似娓娓道来,实则暗藏锋芒,需要慢慢咀嚼,方能参悟个中玄机。 这次采访中,本刊记者想起上海辅音国际赵明老师所写的一段有关金卫东的评论:“在张扬的性格之中,蕴含了内敛的企业行为,在克己复礼的意识形态之内,以宽容承载了员工的成长历程;禾丰的成长一直在动态之中,却又不失静态之美,几无汹涌之势,却一直滚滚向前,不可阻挡。”从采访中获取的信息来看,赵老师的点评可谓入木三分。展望未来,禾丰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而金卫东能否怀揣着希望与理想,在商场的搏斗与锤炼中,真正成为一位腹有经纶、高瞻远瞩的现代企业家,也值得关注与期待。 一、为打破国外垄断,创建禾丰 记者(以下简称“记”):1995年,哪些因素促使你决定创建禾丰? 金卫东董事长(以下简称“金”):禾丰7个创业股东,有6个在外资企业担任高管,很有成就感。我是从销售做起,9个月后成为区域销售经理;又过9个月,成为全国销售经理;又过一年,成为亚太区总裁助理,应该算是当时的打工贵族。但是弱国无外交,不管个体多么幸运,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公民也没有尊严。我们总是感到不平等,总是感到说不出来的被歧视。在那样的打工环境之下,我最深切地感到一个大国公民的渴望。我最早萌生创办一个饲料企业的念头,打破外国企业对中国饲料行业的垄断,就在深圳的海边,和一些打工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有了这个愿望以后,有多少工资不重要了,给多少奖金不重要了,提升得快慢也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心有旁骛。而要想将来有一番成就,你就必须认真工作,学得更多,本领更强。我和几个伙伴都是这样的立场。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反倒变成最先被给予机会,最先被提拔的。 我们在1995年4月份集体辞职,放弃了优越的工资收入,从挣几千美金变成挣一千人民币,应该说天壤之别的差距。做这个决策难不难?非常难!古人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我们当年的选择无异于自杀,我们的对手太强大了,都是百年企业、跨国公司,被中国政府高官礼聘而来,受到多重的保护;而我们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平民百姓出身,没有资本,没有名气。但这个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开头之难,我们从北京、武汉、广东各地辞职来到了东北——白山黑水的辽宁。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辽宁的预混料就变成全国最低价格的预混料销售地区,因为基于我们这么多年在行业的成长、发展,以及我们一致行动所产生的震动,他们(外资公司)觉得将来最危险的对手可能就是这个公司,一定不惜代价地压制,我们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心理年龄都远远高于我们的生理年龄。当时负责采购的经理,头发一块一块地掉,那叫“鬼剃头”。可他的头发掉光了,我们的心变老了,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在这个痛苦又痛快、辛劳又欣慰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事业最初的成功。 记:给我们讲一下,禾丰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金:中国很多企业的第一桶金都带有一些特殊的色彩,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原罪。我们很希望得到一笔飞来之财,哪怕是不义之财,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对禾丰来说也没有。为了找到资金,我们找到投资人,对方决定给我们投资,当时做了这样一个约定:我们7位创始人,把自己的技术、知识、能力、文化作价20万,对方投70万给我们,另外借一部旧的桑塔纳,用两年,算10万块钱。这样对方就等于出80万,占80%股份,我们占20%。成立公司之前,双方就约法三章:第一,不按股份分红,我们每年给对方33%的回报率,成败由我们单方承担;第二,我们有权利在两年内,以两倍的价格,把对方的股份买回来;第三,我们要求独立经营,除非严重亏损,否则我们的经营活动不受干扰。对方只派财务人员,负责监管财务就行。 禾丰的起步,也就是在1995年,做了这一款约定,我没有经过考证,但我几乎可以说,我们是中国最早用这种方式创业的民营企业。因为在那年代,大家不懂投资,我们是无师自通,用了风险投资。对方也歪打正着,成了最早的成功的风险投资人,两年之内得到了266%的回报,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记:创建禾丰的过程中,还有哪件事至今令你难忘? 金:我们七个人当中,邵彩梅博士最晚到位,现在是我们技术的最高负责人。当时邵博士在一家外资公司,那是一家世界有名的饲料企业,也希望留住她。在争夺邵博士的过程中,我们就和这个外资企业的老板有了正面的冲突。他就说,你走了,有那么多人跟你走,这我不怪你,但是你背后挖我们的人,这不公平。我说那好,这次我要公开地和你竞争。你们公司比我们有实力,比我们有名气,能开出更加优越的条件,但是我们有诚意,有未来事业共享的方式。我们以年底为约,如果年底之前,我们能够把邵博士请来,你要公开承认失败;如果没有,那我也在行业媒体承认失败。 在这种公开的人才竞争中,邵博士最终决定到禾丰工作,带着8个月的孩子,到东北租了一间房子,正式成为禾丰的第七个股东。如果说三顾茅庐,那也太少了,我不下10次来到北京,甚至有一次病倒在宾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这个结局出来以后,对方的老板也非常讲信用,在他们的刊物上写道,在市场竞争中,我们有退有进,而这次我们丢掉的不是市场和销量,而是人才。我必须承认,在这次人才的竞争中,我失败了,我们的邵彩梅博士要加入东北我们一家竞争对手的公司,感谢她过去对我们公司所做的一切贡献,我们也预祝她在新的工作、新的企业里边有成功的前景…… 记:如果当年禾丰请不来邵博士,还能不能这么快就取得今天的成绩? 金:我们必然地还要在这个方向上前进,但是可能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更长。因为人才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邵博士不仅仅是拥有丰富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还有非常高尚的人格,有非常伟大的凝聚力量,她的加入不仅仅是让禾丰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也保证了禾丰的团结。在禾丰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每次出现激烈争吵的时候,她总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调人。 记:谈完禾丰创建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再给你出一道题,你认为目前禾丰的优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金:我觉得主要有两个优势。第一就是人才的优势,禾丰一直坚持人才第一,为了人才,可以放弃一些暂时的物质利益。禾丰在创业第5年的时候,想要大发展,既缺人才,也缺资金。如果我们这些创业者,把股份出让一部分,就会有很多投资人,给禾丰投来很多资金。但我们又觉得跟着自己创业的这些人,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应该留在公司,和公司共同发展,享受成果,但他们没有投资能力。要钱还是要人才?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宁可不要钱。我们7个创始人每人把25%的股份,送给跟我们一起创业的18个年轻人,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几年后禾丰的发展证明了人才能够创造巨额的财富。 第二个优势就是禾丰的文化。我觉得禾丰的文化,是一个真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很多企业把文化理解为早晨宣誓,唱公司的歌曲,穿统一的服装等等。其实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公司,应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公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面的统一不意味着有文化,只能说有纪律。当然也许自己总是高看了自己,我认为禾丰的文化在中国饲料行业,如果真要排名,那就是名列前茅。禾丰非常真实,说到做到,对内对外绝对讲信用,而且很有个性,你是你,我是我,你可以跟我争论,甚至争吵。但是大的原则你不能违背,我也不能违背。反观我们同行中一些赫赫有名的的饲料企业,曾经做出过很多虚假承诺,甚至他们说司机都有企业的股份,实际上都是自食其言,但是那些员工太好了,可以予取予夺,而我们的行业太健忘了,那些虚伪的企业往往总是摇身一变又备受推崇,这类事情太多了。 记:禾丰这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对行业企业有哪些启示? 金:我觉得禾丰快速成长,在这个行业第一次证明了团队创业更容易成功。禾丰是一股份均衡的公司,没有谁绝对控股,依靠团队创业,共同追求理想。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好像团队、民主、共同追求成功,就跟效率低下,最终分崩离析存在必然关联,但是在禾丰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团队可以为王。我们用知识的力量来发展事业,用共同的规则来约束自己,每个人都严于自律,并且优势互补,进而达到事业的巅峰。禾丰从7个创始人,到今天已经有50个自然人的股东,禾丰股东队伍之大,股份之分散,都给人以启示。 二、2013年禾丰要达到600万吨 记:在规模扩张中,禾丰是不是正在准备通过上市融资,解决资金需求? 金:禾丰现在也计划要上市,有一个条件我们不达标,就是禾丰的资产负债率太低。上市的原因就是你有好项目要上,但是你缺钱,所以你要上市融资。一个合格的上市公司的负债率通常在50%左右,禾丰2008年年末的时候负债率是22%,2009年年末是28%,现在是35%,达不到上市的要求,证监会问你负债率这么低,你都不缺钱干嘛上市?所以我们为了上市要多贷款,我这样说,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我是吹牛吧,大言不惭,但这是事实,我们资产负债率不够。我们现在的所有贷款都是信用贷款,没有一笔是抵押或担保,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饲料行业没有第二家。现在给我们贷款的银行在国内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在国外有荷兰合作银行。在世界前30大银行中,荷兰合作银行是唯一的3A级信用等级银行,换言之该行非常保守,从不做投机生意,因而成为本次全球金融风暴中的赢家,当然从该银行获得贷款是非常难的,有严苛的审批标准。他们对禾丰做了2个多月的分析调查以后,认为我们所有指标都合格,但是还不能给禾丰发放贷款,他们的老板要飞到中国来跟我单独面谈一个小时,谈什么我不知道也没法准备,他就是凭一个银行家的直觉来判断我是不是一个信用的人,是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如果他认可就给我们放款;如果他通过直觉判断你不是那个人,那么所有的指标合格也没有用。我们俩谈了一个小时后,我就马上告诉我们的人,他肯定会给我们贷款。 记:为什么你这么肯定? 金:他用直觉判断我,我也在判断他,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已经完全接受我了。他们银行想到中国发展,这笔贷款其实是他们给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笔信用贷款,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获得跨国银行的信用贷款,此举在辽沈大地、在饲料行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引起很大的震撼。在签字仪式上,荷兰首相扬·彼得·巴尔克嫩德和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大臣弗尔堡女士也都盛装出席了。 记:现在民营企业都在说贷款难,资金困难,可是为什么荷兰合作银行愿意把钱借给禾丰? 金:这笔贷款是在2008年10月,经济危机之后所有的跨国银行收缩贷款的时候批准的,意义重大。为什么禾丰能获得如此青睐?因为我们始终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禾丰创立第二年就有了50万元贷款,此后连续十年我们都是AAA级信用企业,我们没有延迟过哪怕半天归还贷款,宁可自己的发展受影响也绝不违背承诺,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承诺。 当你诚实守信的时候,就可以无往而不利,纵横江湖。可以这样说,我们获得银行的授信大大地超过了我们所需要的资金,所有的贷款方式都是信用贷款。我想即使是大型国企,或者垄断企业,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禾丰做饲料是风险经营,微利经营,但我们做到了。 转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