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高进入门槛 奶联社的模式可谓多方收益,但是这种模式是否会被其他农户轻易模仿?对此,李兆林肯定地说:简单模仿是很困难的。 在他看来,模仿者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一个牧场,设施投资大约需要1200万元,每头牛价值以6000元计,1000头牛总值600万元,而牧场经营还需要流动资金500万元,几项相加,一个牧场的投资总值达2000多万元,其中固定投入超过1500万元。 而这样的投资,需要6到7年之后才能收回,光是建牧场,施工期一般就需要一年。“投资周期长,要求资金规模大,我们进入奶牛养殖行业后,也是经过6年的不断实践才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李兆林说。 据了解,李兆林的第一个奶联社“试验田”是2007年4月份对外公开的,现在已经开了7家“试验田”。李兆林估计,到2010年年底,将开到20个牧场。 后来者要想进入,除了资金门槛外,还需要熟悉其运作模式。“建立奶联社这样的牧场,成熟的经营模式很重要,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管理运营技术。”李兆林说,因为是连锁经营的牧场,每个牧场大约相距20公里,如何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者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掌握的。 李兆林预计,2011年公司的收入可以达到1.2亿元到1.5亿元之间,净利润在12%到14%之间。 投资物语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北京公司总经理刘纲表示,奶联科技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来获得更高回报,而农民也可以得到比自己养殖还多的固定分红,消费者也能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可谓一举三得,多方受益,体现一种模式的创新。因此,奶联科技项目是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的,而且现在奶牛散养占整个奶源市场的70%以上,集中饲养无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庞大的市场空间也将支撑起奶联科技的发展潜力。 第三只眼 北京中博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宏认为,从奶牛散养到集中饲养,牛奶的品质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一趋势下,奶联科技找到了一个好项目。但是对于奶联科技来说,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其管理团队的培养是否能跟得上。因为随着复制的牧场一个个增多,人才的需求也将紧迫起来,而国内牧场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能否有足够的管理人才,是考验奶联科技能走多远的关键。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