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政策调控的不断深入,国内玉米价格下跌范围和下跌程度进一步加大。有市场人士担心稳定价格虽然是政府工作重点,但若引起市场恐慌性价格下跌往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如果农户生产积极性受挫,又往往不利于农产品洪供应甚至会引发国家粮食安全。 11月份的CPI已经破“5”,国家稳价保供的思路越发的清晰。如何在通胀的大背景下,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目前也是近几年时间内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此前12月8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其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对此表示,“吃饭”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农业部将从五个方面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除了常规性的重申加大惠农、种业、强化科技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外,重点突出了将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临时收储政策,健全储备等制度。与此同时,2011年的一号文件,也在2004年之后连续第八年把焦点锁定三农。文件主要指向为明年将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当前国内现货市场,东北收购形式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由以往多方收购主体竟相收购,转变成几家央企唱独角戏。在今年的市场操作中,中小贸易商和烘干塔收购潮粮,在卖干粮,利润空间基本被锁定且少之又少。导致了他们被动选择停塔停收退市观望。农户与粮库、贸易商失去了桥梁,市场抢粮气氛不高,竞争不充分,这时候的市场价格往往会有很大的回落压力。另一方面,11月份市场提前启动,资金流通过强,价格过速上涨,透支了期现市场明年的上涨空间,尤其年底疫情的频发,下游产品需求的疲软,再加上国家大力调控的压力之下,年前玉米价格出现阶段性的回调和修正是不可避免的。市场也是趁机将价格泡沫挤出。但这并不是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行情就此画上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