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蛋白质就是氨基酸平衡的蛋白质,是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之间具有最佳比例的蛋白质。为什么除了种类满足,还要求比例呢?从理论上讲各种氨基酸成比例地参与某一蛋白质代谢过程,是以某种氨基酸的最低值为基准,并以比例参与代谢,超过此比例要求的所有过量的氨基酸,都不能参与代谢,而是经过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等含氮部分形成尿素或尿酸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或形成体脂肪,或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结果蛋白质浪费,生产性能降低。 最佳比例以生长、泌乳、妊娠、产蛋等的氨基酸需要为理想比例。 理想蛋白模式又称氨基酸平衡模式,通常以赖氨酸作为100,其他氨基酸用相对比例表示。 理想蛋白质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一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喂量;二是其余氨基酸的变异幅度;三是非必需氨基酸的保证量;四是常用饲粮蛋白质与理想蛋白质的差距。 (二)饲料的氨基酸平衡 氨基酸的平衡是指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在数量和比例上同动物特定需要量相符合,即供给与需要之间是平衡的,一般是指与最佳生产水平的需要量相平衡。 平衡饲粮的氨基酸时,应重点考虑和解决: 1.氨基酸缺乏 动物饲粮中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不能满足需要。 2.氨基酸失衡 日粮必需氨基酸总量较多,但相互间比例与动物体需要不相适应,一种或几种氨基酸数量过多或少则会出现氨基酸平衡失调。不平衡主要是比例问题,缺乏则主要是量不足。 3.氨基酸过量 添加过量的氨基酸即会引起动物中毒,且不能以补加其他氨基酸加以消除,尤以蛋氨酸具毒性,过量摄食可引起动物生长抑制,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 4.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1)相互转化 雏鸡饲粮中,胱氨酸可代替1/2的蛋氨酸,丝氨酸完全可代替甘氨酸。 (2)相互颉抗 赖氨酸与精氨酸、苏氨酸与色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亮氨酸与缬氨酸、蛋氨酸与甘氨酸、苯丙氨酸与缬氨酸、苯丙氨酸与苏氨酸。 雏鸡试验表明,赖氨酸过多时,会干扰肾小管对精氨酸的重吸收,造成精氨酸不足。为消除不良影响,应向饲粮中添加精氨酸,鸡饲粮中赖氨酸与精氨酸的适宜比例为1:1.2。亮氨酸过量时,会激活肝脏中异亮氨酸氧化酶和缬氨酸氧化酶、致使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大量氧化分解而不足。生产中常遇到亮氨酸超量的问题,这是因为玉米、高梁中亮氨酸较多,以至常引起小鸡对异亮氨酸和缬氨酸需要量提高。 进行日粮氨基酸平衡的方法一般是参考理想蛋白质模式确定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限制顺序,根据限制性氨基酸选择相应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不同的饲料,进行合理搭配,以改善日粮氨基酸之间的比例,使不同饲料的氨基酸起到一种互补作用。实践中亦可按照限制性氨基酸添加合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互补作用:由于饲料种类的不同,其含量有很大差异。有些饲料含甲种氨基酸多,乙种氨基酸少,而另一种饲料则含甲种氨基酸少,乙种氨基酸多。如果在配合饲料时把这两种饲料混合应用,即可取长补短,提高其营养价值。这种作用就叫做氨基酸的互补作用。例如苜蓿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多,为5.4%,蛋氨酸的含量较少,为1.1%;而玉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少,为2.0%,蛋氨酸含量较多,为2.5%;把这两种饲料按适当比例进行混合饲喂,则两种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可相应地有所提高,因此,有效利用率也相应得到改善。氨基酸互补作用较好的还有小麦和豌豆的粗蛋白质,青草或青干草和禾本科籽实的粗蛋白质等。我国劳动人民饲养家畜时,采用“花草”、“花料”的喂法,是完全符合饲料蛋白质有互补作用这一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