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恒心坚持,用心去做事,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前不久,身患残疾的桓台县邢家镇张茂村42岁女牛倌伊红,在总结自己13年饲养奶牛的经验时告诉笔者。伊红说:“除了耐心坚持,还得要做个有心人,边养边学,边学边养,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思维,勇于改进。”最让伊红记忆深刻的当属她“三迁牛舍”的经历。 伊红最初是在自家院子里养牛,那时,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买两头奶牛花费的一万八千多块钱,也是父亲帮忙借的。她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饲养技术,每次兽医来给牛看病,她都会认真观察每一步骤,并进行详细记录、总结,她还购买了许多科技养殖的书籍,并向他人虚心求教,经常在牛圈里一待就是半天。靠着自己的吃苦精神,最终她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饲养技术。勤奋耕耘和妥善经营,一年下来伊红获得了不小的收益。正当家人为初见效益而高兴的时候,伊红却决定把刚刚获得的一点收益继续投资,再建牛舍,扩大饲养规模。 “当时牛棚建在家中,规模很受限制,并且牛舍的气味也影响到了街坊邻居,所以,必须得重建牛舍。”伊红在村里承包了5亩半土地,建起了一个相对宽敞的养牛场,进行了牛舍的第一次搬迁。后来随着养殖规模的继续扩大,这个养牛场又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2000年,她在附近的吉托村利用一个20多亩的废弃窑湾,建成了一个规模化的养牛场,进行了第二次搬迁,继续拓宽自己的养殖致富路。 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伊红又逐步认识到,光有规模是不够的,传统的养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现代养殖技术既省时又省料,饲养成本也大大减少。但自己的养牛场在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到发展现代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善。于是,伊红决定“三迁牛舍”。2008年,经过考察,她选择了后诸村一处基础建设完善的养牛场,采取租赁的形式,用别人的养牛场来发展自己的养牛事业。如今伊红的养牛场安装了摄像头,新上了自动喂养机,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养殖,并建起了沼气池、饲料青贮池,每天养牛场能产奶近两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她还带头成立了巨鑫奶牛合作社,组织起附近的养牛散户“抱团”闯市场。 本文来源:舜网-人口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