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是饲料中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不仅能提供动物自身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很少的必需脂肪酸,还能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观特性,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有效利用,使畜禽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因此油脂在畜禽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饲用油脂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1、高效供能
油脂作为高能量饲料原料,常用来提高动物日粮的能量浓度。植物油脂猪消化能约为36.4MJ/kg,约为谷物饲料原料的2.5倍。油脂在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低,热增耗少。油脂可以通过减缓肠道蠕动,增加食糜在肠道的存留时间,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
2、提供必需脂肪酸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饲料原料供给的这类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由于缺乏△12和△15去饱和酶,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时必不可少的前提物,且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免疫和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必需脂肪酸还参与物质运输、内分泌以及胆固醇的代谢等重要生理作用。
3、促进脂溶性营养物质的吸收
油脂作为脂溶性溶剂,除本身可以提供脂溶性维生素以外,还可以促进脂溶性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在肠道的吸收利用。
4、缓解动物热应激
油脂的吸收过程耗能相对较少,热增耗明显低于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素。在夏季,饲料油脂在炎热条件下可以大大降低动物机体的散热负担,从而减轻热应激,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对于热比较敏感且饲养密度很高的蛋鸡、肉鸡养殖业中尤其重要。
5、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中添加油脂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观特性,减少家禽啄食损失,提高动物的采食量。
二、油脂在畜禽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畜禽生产中,油脂的添加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从经济角度考虑,油脂属于价格相对昂贵的饲料原料,油脂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添加油脂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必须由更多的生产性能改善来弥补。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油脂的品质优劣无法直观判断,不恰当的使用方式及认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效益损失。
1、油脂消化率问题
影响油脂的消化率的因素包括畜禽种类、生长阶段、油脂的成分及组成等方面。一般来说,油脂的消化率因畜禽的种类、畜禽生长阶段而各异,消化道较长或发育比较完善的动物对油脂的消化率要高,如肉鸡低于蛋鸡低于猪;幼龄动物要低于年龄较长的动物。甘油三酯中脂肪酸链的长度差异会导致油脂具有不同的消化率。含短链较多的油脂如椰子油和棕榈仁油,一般具有较高的消化率。长链脂肪酸则需要胆汁酸在胃肠道内实现转运吸收。而长链饱和脂肪酸则具有更低的消化率。油脂中高比例的游离脂肪酸也会导致脂肪消化率偏低。
2、油脂品质及油脂酸败问题
饲用油脂来源广泛,动物油脂像猪油、鸭油、鸡油、牛羊油等,植物油像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等,一般以混合油脂常见,油脂加工工艺及储存条件对油脂品质有极大影响,因此油脂品质检测与评价极为重要。
油脂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如遇到高热、高湿以及有氧的条件下容易氧化酸败。发生氧化酸败的油脂不仅会降低饲料品质,造成采食量下降,还会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氧化腐败会使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饲用油脂的质量会影响饲料的质量,进而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
3、乳化剂的使用问题
乳化剂的使用应该综合考虑饲料中添加的油脂以及饲料原料中结合油脂的特性。例如,在添加FFA游离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时,需添加合适的乳化剂,以提高油脂消化率。对于肠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的幼龄畜禽,以及因疾病或应激等原因造成肠道损伤的畜禽,其脂肪消化率会降低,对此类动物,日粮中加入适当的乳化剂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乳化剂的添加,不单单是乳化脂肪,提高消化率,最终目的是提高脂肪降解后脂肪酸的吸收率,使得食入脂肪得以充分被利用,因此选择哪一类乳化剂至关重要。
胆汁酸类添加剂不仅能够发挥乳化作用,还具有激活脂肪酶和携带脂肪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作用,它在脂肪的乳化、消化和吸收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胆汁酸还具有抑菌、提高机体抗应激水平、保肝护胆等诸多作用,在肉蛋禽、乳仔猪、鱼类和甲壳类等上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饲用油脂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油脂使用过程中对于把控油脂品质,提高油脂消化利用率,合理利用胆汁酸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龙昌动保 庞敏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