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3|回复: 1

[反刍] 乳制品行业何时见彩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11: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个月,杨凌晨光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文辉很忙。
  1月11日,刚送走省工信厅检查组,何文辉又立即投入到购置三聚氰胺检测设备的洽谈工作。“目前购置设备的方案已经确定正在优选,还没有安装到位。”何文辉觉得,“这一次国家给的换证时间太短了,最多只有两个月。”
  有趣的是,几乎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所有负责人都巴不得为迎接检查组和选购检测设备而忙碌。因为,如果此时不为这两件事情忙碌,可能就预示着企业将要退出乳制品加工行业。
  伴随何文辉这些乳制品企业负责人忙碌的,还有奶牛养殖户王杰(化名)的担心。
  忙碌和担心的引信是去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同时要求从2011年3月1日起,乳制品生产企业凡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依法停止生产。
  新的许可条件审查细则提高了乳制品生产的准入门槛,特别是提高了对其检验能力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今年要突出乳制品行业这个重点,认真做好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的重新审查发证工作,对规模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能力弱,特别是没有检测能力的企业,要坚决依法淘汰、依法关停。
  “此举旨在推动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化发展,促进提高乳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水平。”支树平说。同时业内人士认为,新政势必会加速国内乳品企业重组、兼并收购步伐,有利于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保证乳品安全。
  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新政能否使乳制品行业迎来彩虹还值得期待。
  期 待
  消费者的“福音”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略带夸张的网络调侃语,是公众对食品安全失望与无奈的真实写照。
  “我曾经倾向于相信,三聚氰胺只是2008年9月的一场阴霾,没想到它却成了‘永恒’。”正在一家大型超市选购牛奶的张女士把不同品牌的牛奶拿起来又放下,始终无法决定购买哪个品牌。
  2010年的中国乳业不太平,“三聚氰胺”阴魂不散。
  2010年4月,卫生部发布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从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要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根据规定,问题乳品流入将问责当地政府,每批乳品原料出厂成品均需检测三聚氰胺,将产销信息实现全程追溯。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湘潭远山乳业所产玉米奶中再现三聚氰胺身影。
  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将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管理推向风口浪尖,也使消费者对国家能从根源上解决乳品安全事件的期待日趋强烈。
  在2010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重发生产许可证。新审查细则,提高了对乳品生产企业自检能力。
  “新政策的出台对乳制品消费者来说可谓是福音。”业内人士称,此次新修订的审查细则,主要是从四个方面重新做了修订,包括了25个小项,涵盖面之广达到“史上最细”。
  记者对比2006版和2010版的《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后发现,2010版两个审查细则不仅对检测项目做了调整,还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必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蛋白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
  “的确是个好消息。如果乳制品生产企业都能达到要求的话,以后喝奶就放心多了。”得知乳制品企业面临重新审查发证的消息后,张女士激动地说。
  现 实
  中小乳制品企业的“噩耗”
  然而,凤翔县的奶牛养殖户王杰却忧心忡忡。
  “听说严格的审查细则将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因购买不起检测设备而倒闭。如果大量中小企业倒闭,那我们的牛奶出售必将受到影响。”王杰担心地说。
  这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从事乳品加工的中小企业负责人把这个消息看作“噩耗”。“新政实施,必将对我们中小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已经决定把厂子卖出去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据了解,此次新的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步骤是:乳品生产企业必须先在发改委和工信厅取得有关符合产业政策的证明,才能在当地质检部门申领生产许可证,经质检部门检查认定符合审查细则后,予以发证。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生产许可取得条件,仅产业政策一项,就有很多乳品企业将被挡在门槛之外。事实正是如此。据何文辉介绍:“有消息称,目前省工信厅在宝鸡等区域的检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合格的乳品生产企业。”
  问题还不在此,关键是新细则实施使得乳品行业的门槛陡然提高。
  根据《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的规定,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进行委托检验。
  不仅如此,对于参与检验的技术人员也有严格要求。新标准要求其必须具有相关大专以上学历,掌握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检验的专业知识,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能力,获得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证书。
  据了解,购置三聚氰胺检测设备——进口的液相色谱仪,价格接近40万元,一个样品的检测费用在300元左右,其中单是检测用的试剂费用就100多元。
  “据我们了解,新细则要求乳品加工企业购置的检验设备相当于地市一级的质检所三年前的检测水平,而增加的三聚氰胺自检能力则比三年前的质检所水平还要高一个档次。” 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说,按新规进行审核后,很多中小乳企没有自检能力,以往采用送检,现在除了要购买检测仪器之外,还要有检测人员培训、仪器维保等运作成本,部分中小企业会因达不到要求而退出生产领域,客观上加速行业洗牌。
  东方艾格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2011年至少会有25%的乳制品企业消失,甚至很可能会达到50%。据王伟民介绍,“目前,陕西境内的乳品企业已开始重新洗牌,有些企业领导萌生退意,卖掉自己的企业,彻底退出乳业。还有一些企业在观望等待。”
  探 讨
  “制度补漏”能否迎来彩虹
  “总体上来说新细则的颁布实施是个好事情,但是国家有关部门有逃避责任之嫌,因为门槛定高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后,国家便于对为数不多的大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王伟民认为,新政颁布也说明过去对乳制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有不健全和缺失的地方。“国家在补过去落下的课。”
  乱世用重典。提高奶制品入行门槛,重新发放生产许可证,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三聚氰胺自检等内容的“制度补漏”,更在于规范行业发展的“拨乱反正”。有乳业专家质疑,“新政在客观上将淘汰一些小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而谁又能保证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不出事?”
  如何以“制度补漏”为契机“拨乱反正”呢?众多中小乳企的退出,或许能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王伟民说,据两年前统计结果显示,全省的日加工能力大约在两万多吨,大企业占到一半以上,但是鲜奶实际处理量只有5000吨。乳品企业的重新洗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但是乳业的“净化”是否能如业界和国家所愿般顺利进行,王伟民认为尚值得推敲和期待。
  新版细则的建立是否预示了我国乳业的光明前途,“制度补漏”后乳制品行业能否迎来彩虹?从何文辉应对记者关于购买检测设备所需资金的回答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何文辉说:“由于检测设备型号不同、各企业生产车间改造要求不同,使每个企业购买设备的花费就不同。新版细则中并未规定自备检测仪器的型号和档次,也没有规定检测的手段和方法。如果采用快速的检测方法,只需1万多元就可以买到相关设备。”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具备有自检能力,仅仅只是解决了“能测”这一问题。因此,“细则不细”似乎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乳品企业的执行力。
  “近年来引发的‘质量门’中,几乎每次都出现了大企业的身影。”业内人士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将是解决乳品安全的重要举措。王伟民也认为,政府的监督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发动协会、企业、消费者等民间力量,综合起来对整个产业有效监管。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只有扎扎实实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将食品安全事故堵在市场之外。”何文辉觉得保证乳制品安全关键在企业自身。
  本文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更多反刍资讯、乳品健康、技术资料请关注中国畜牧人网站反刍频道:
      
http://www.xumuren.com/ruminate/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1-1-17 12: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监督能否落到实处,哪次不是监管缺失导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19:5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