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4|回复: 0

[反刍] 重拳频出 中国乳业能否如人所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2 10: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对于中国乳业来讲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三聚氰胺问题奶粉重返江湖、乳业新国标被质疑倒退25年、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问题洋奶粉频叩国门、问题奶粉疑重新包装上市……一波又一波的乳业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国内消费者的神经,考验着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重拳频出,先是国务院下发通知,强制推行“电子信息监管系统”,要求“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再是国家质检总局《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紧接其后,细则对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和乳制品的企业提出要求,企业检测设备不齐全,将被停产整顿或关闭。
  重拳频出,中国乳业的未来发展是否会如人所愿呢?
  电子追溯标签能否为中国乳业保驾护航?
  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就像身份证查询系统一样,其外在表现形式——电子标签,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认证,能够真正实现“一物一码”。RFID技术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结合,可以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跟踪产品,实时掌握产品的动态信息。这对于产品质量监督,提高仓储管理、数据检测统计等方面的效率作用显著。据Sanford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
  对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乳制品行业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取得成功,这将为电子标签在国内的大规模推广带来契机。
  资深营销策划人穆峰认为,电子追溯标签在乳制品行业的强制推广,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乳制品的质量之外,或许还能成为乳企品牌传播上的亮点,增加企业在终端产品上的竞争力。
  著名品牌策划人路胜贞认为,电子追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乳品产品质量,能够抓住根源,责任到各个环节,甚至落实到人,增强从奶源到出厂中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电子追溯标签的推出,是中国奶粉行业一个提高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一次难得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机,中国奶粉质量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同时,奶制品行业的整体信誉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不可否认,电子标签在乳制品行业的美好前景,但同时却依然是“好处多,推广难”。据了解,电子标签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在专业领域,如铁路、图书馆,而在和大众生活最为相关的、应用最广阔的商品物流领域,还没有大面积的使用,原因主要有:(1)价格高,标签单价平均1元左右;(2)商品各流通环节所用的RFID识别系统要构成网络,带来的建设成本和系统复杂性、兼容性问题;(3)法律和技术细节问题,如识别的准确性、隐私侵犯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密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的乳业区域性、地方性很强,企业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个别企业一旦没了良知,任何监管都会出现漏洞,届时祸害的将是整个乳业。
  另外,不排除一些企业会“下有对策”,比如标签造假等等,这些都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长远来看,电子追溯标签的应用终将是未来乳品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乳品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但电子追溯系统的推广能否为中国的乳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能够重新挽回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任,现在定论尚早,当我们拭目以待吧!
  说完电子追溯系统,让我们再来谈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吧。
  国家质检总局“一刀切”细则还需切合实际
  据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形成的新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对产品自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蛋白质、维生素、菌落总数、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各类指标共64项。为此,企业还应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吴清海透漏,细则颁布之后,有四个月的时间由专家来对每个企业的条件进行审查,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过,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现在1600家获证企业审查,届时会有一批企业退出来。
  新细则颁布出来后,企业可谓是“炸开了锅”。有企业就认为自检项目过多,如对矿物质的检测必要性不大。有企业认为按照新细则要求,企业必须有自检设备,但设备需要大量投入,会导致产品成本提高成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涨价的理由,并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也有企业认为,自检项目还不够,如抗生素等也应纳入检测范围。也有企业提出,企业自检固然重要,但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同样重要。新版细则应进一步强调行政监管的作用,即使是企业自检也应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开展。还有企业认为,企业自检的重点不应放在产成品上,而应放在原料上。
  对此,中国行业科学研究会奶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批批检测三聚氰胺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合理性,“全都用的是国外的检测设备,300元检测一个批样,检测成本过高,浪费人力、财力。这样‘一刀切’的方式无疑会加重国内生产厂家的负担。”
  上海奶业协会高级工程师顾家生也指出,单纯依赖“检验把关”的监管食品安全思维定势需要改变,基于定义和工艺的“过程控制”更为重要。他认为对于政府监管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成品的抽样,而应注重生产制造过程的检验。
  中国奶业协会顾问、资深奶业专家王怀宝向认为,虽然十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标准等各方面的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这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细则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很容易造成了监管部门各管一角,进而造成权力高度分散、监管频现漏洞的局面。
  据了解,在欧美一些国家,政府有一种“驻厂监管”的常态管理形式,他们的法律具体规定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现场”监管整个工艺流程。而目前国内奶源供应者仍是散户占绝对优势,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介绍说,2008年以前,拥有100头规模以上的养殖户不到20%,现在有提高也只达到25%左右。
  另外,不排除一些企业会“下有对策”,比如标签造假等等,这些都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长远来看,电子追溯标签的应用终将是未来乳品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乳品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但电子追溯系统的推广能否为中国的乳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能够重新挽回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任,现在定论尚早,当我们拭目以待吧!
  说完电子追溯系统,让我们再来谈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吧。
  国家质检总局“一刀切”细则还需切合实际
  据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形成的新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对产品自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蛋白质、维生素、菌落总数、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各类指标共64项。为此,企业还应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吴清海透漏,细则颁布之后,有四个月的时间由专家来对每个企业的条件进行审查,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过,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现在1600家获证企业审查,届时会有一批企业退出来。
  新细则颁布出来后,企业可谓是“炸开了锅”。有企业就认为自检项目过多,如对矿物质的检测必要性不大。有企业认为按照新细则要求,企业必须有自检设备,但设备需要大量投入,会导致产品成本提高成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涨价的理由,并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也有企业认为,自检项目还不够,如抗生素等也应纳入检测范围。也有企业提出,企业自检固然重要,但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同样重要。新版细则应进一步强调行政监管的作用,即使是企业自检也应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开展。还有企业认为,企业自检的重点不应放在产成品上,而应放在原料上。
  对此,中国行业科学研究会奶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批批检测三聚氰胺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合理性,“全都用的是国外的检测设备,300元检测一个批样,检测成本过高,浪费人力、财力。这样‘一刀切’的方式无疑会加重国内生产厂家的负担。”
  上海奶业协会高级工程师顾家生也指出,单纯依赖“检验把关”的监管食品安全思维定势需要改变,基于定义和工艺的“过程控制”更为重要。他认为对于政府监管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成品的抽样,而应注重生产制造过程的检验。
  中国奶业协会顾问、资深奶业专家王怀宝向认为,虽然十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标准等各方面的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这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细则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很容易造成了监管部门各管一角,进而造成权力高度分散、监管频现漏洞的局面。
  据了解,在欧美一些国家,政府有一种“驻厂监管”的常态管理形式,他们的法律具体规定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现场”监管整个工艺流程。而目前国内奶源供应者仍是散户占绝对优势,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介绍说,2008年以前,拥有100头规模以上的养殖户不到20%,现在有提高也只达到25%左右。
  本文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 02:5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