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鹅副粘病毒病的危害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四川I白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狮头鹅、扬州鹅、朗德鹅以及其它品的鹅均易感染本病。各种日龄的鹅对
本病均有易感性,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鹅群日龄有一定关系,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据对300余群不同日龄的鹅群的调查统计。其发病率为40% ~l00% ,平均为60%左右;死亡率为30%~ l00%,平均40%左右。发病日龄最小为3日龄,最大为300 日龄以上,两周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l00%,其危害程度已超过小鹅瘟,因为小鹅瘟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鹅。患病鹅群内饲养的鸡在鹅群发病后2~3d也会感染发病,鸡的死亡率达80%以上,其症状及病变与鹅基本一致,而同群鸭未见发病。
2 鹅副粘病毒病的流行原因
2.1 病鹅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鹅副粘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能够生存很久,组织器官和绒尿液中的病毒在0℃环境中,至少可以存活1年以上,在土壤中,病毒能够存活1个月。患病鹅的肝脏、脾脏、心脏、肾脏、法氏囊、胰腺、胸腺、肺、气管、血液、血液、肌肉、脑
组织、食道、肠道等组织器官均含有大量病毒,此外患鹅咳嗽及打喷嚏时排出的飞沫和排泄物及羽毛等也含有大量病毒。被病鹅唾液、鼻涕、眼泪、粪便污染的饲料、垫料、饮水、用具和孵化器等是重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当易感鹅吸入病毒或食入
病毒之后就会感染,感染会从一个鹅群传到另一个鹅群,从而引起大流行。病毒在被感染而未出现症状的鹅体内迅收稿日期:2005—05—09本版编辑:徐海鹰速复制,通常在鹅出现症状之前24h,病毒已大量地从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排 j出。患病鹅在症状消失后5~7d才停止
排毒,有的甚至14d还有病毒排出,因此康复鹅应隔离2周后才入舍,否则将成为传染源。
2.2 被污染的炕坊是重要传染源 鹅副枯病毒可通过鹅蛋传播。患鹅副粘病毒病的种鹅所产的蛋含有病毒,且蛋壳外也带有大量副粘病毒及其它微生物。许多孵化鹅蛋的炕坊长期以来没有或很少进行消毒,此外,对死胚、臭蛋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被污染的炕坊是鹅副粘病毒病的重要传染源。
2.3 不当的饲养管理易诱发鹅副粘病毒病 一是许多饲养户习惯于在鹅群内或饲养场内饲养数量不等的鸡,鹅和鸡的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F基因血型,相互间有高致病性,因此,鸡发生新城疫时对鹅群有很大的威胁;二是种鹅饲养户习惯从市场购买一家或 数家的后备种鹅作种用,但饲养户因不了解鹅群周围疫情以及疫苗免疫情况等,故常在鹅群引进后l~3d内引起发病;三是鹅群之间靠得太近,一旦发病,势必引起邻近鹅发病,尤其是鹅群饲养水环境受到污染时,一般在3~5d内暴发本病,日龄小的雏鹅在l~2 d大量发病死亡。 }
2.4 鹅群未得到有效免疫是鹅副粘病毒病流行的关键 本病是近年发现的新传染病。由于鹅副粘病毒和鸡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常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但鹅副粘病毒属于F基因Ⅶ 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F基因Ⅱ型毒株,二者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因此用新城疫疫苗免疫鹅群难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鹅副粘病毒的目的。目前预防鹅副粘病毒病的生物制剂有灭活苗和抗体两种,但灭活苗的质量与毒株鉴定 .和筛选以及抗原含量、制备工艺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鹅副粘病毒灭活苗免疫期短(仅有2个月左右),如不按免疫程序免疫就很难使鹅群得到保护:抗体作为紧急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被动免疫期很短,一般不作预防用。
3 预防和扑灭鹅副粘病毒病的措施
3.1 正确使用疫苗 对鹅副粘病毒病目前没有活苗供使用,仅有灭活苗。鹅副病毒病灭活苗有I号和Ⅱ号二种剂型,使用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以及鹅群的用途等选用,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扑灭本病的发生流行。
3.2 种鹅群免疫 种鹅群至少应经4次灭活苗免疫。第一次免疫,在7—15日龄用I号剂型,每雏皮下注射0.5mL;第二次免疫,在第一次免疫后2个月内用I号剂型,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第三次免疫,在产蛋前15d左右用I号剂型,每鹅肌肉注射1.0 mL;第四次免
疫,在第三次免疫2个月后用Ⅱ号剂型,每鹅肌肉注射1.0mL。经四次灭活苗免疫后,种鹅群在整个饲养期内能比较有效地抵抗本病。
3.3 雏鹅群免疫 种鹅经免疫且母源抗体川为2 的雏鹅群,第一次免疫。在15日龄左右用I号剂型灭活苗免疫,每雏皮下注射0.5mI ;第二次免疫,在第一次免疫后2个月内进行,每鹅肌肉注射0.5mL。种鹅未经免疫或无母源抗体的雏鹅群,第一次免疫应在2~7日龄或
l0~15日龄时用I号剂型灭活苗免疫,每雏皮下注射0.5 mi ;第二次免疫,在第一次免疫后2个月内进行,每鹅肌肉注射0.5mL。
3.4 紧急预防接种 当鹅群周围已发生鹅副粘病毒病时,对健康鹅群除采取
消毒、封锁等措施外,应立即注射Ⅱ号剂型灭活苗:因I号剂型灭活苗免疫后需
要15d左右才能产生免疫力,而Ⅱ号剂型灭活苗免疫后5~7d即能产生较强免 注射,但6~7d后应注射l号剂型灭活
疫力。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种鹅 苗。在应用疫苗或抗体免疫时可适量应
1.0mL。在Ⅱ号剂型灭活苗免疫后1个 用广谱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
月再用l号剂型灭活苗免疫。 3.6 炕坊要求 种鹅蛋应来自健康无
3.5 控制、扑灭措施 鹅群一旦发生鹅 病的鹅群,本病流行场的鹅蛋禁止作种
副粘病毒病首先应确诊。在确诊后,立 蛋用:鹅群必须在康复15d后其蛋才能
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鹅隔离于清洁无污 作种蛋用。种蛋入孵前应先清理蛋壳表
染的场地。除了淘汰、无害化处理死鹅, 面的污物, 然后经消毒处理后再入炕。
彻底消毒饲养场地及用具外,可采取以 炕坊内的孵化设备、用具以及屋内地面
下措施:仔鹅、青年鹅、成年鹅,每鹅肌 应定期消毒。
肉或皮下注射Ⅱ号剂型灭活苗1.0m1 3.7 免疫程序 科学的免疫程序对防
一般在注射疫苗后5-7d左右可控制发 制鹅副粘病毒病极为重要,但它受到很
病和死亡。在注射疫苗~'tb2常换针头, 多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质量、鹅群免
防止交叉感染引起发病。在注射Ⅱ号剂 疫应答基础、母源抗体水平、个体差异、
型灭活苗1个月左右用I号剂型灭活 干扰免疫的疾病,以及饲养场的卫生防
苗免疫。鹅群可用抗血清或卵黄液紧急 疫条件等,所以.免疫稗序不能干篇一律,关键是要做好鹅群的免疫监测:I 作,定期检测鹅群的鹅副粘病毒抗体(HI抗体)的消长和水平,一旦发现鹅群的HI抗体水平下降(通常以Hl抗体效价l:6作为临界点),就必须进行加强免疫
3.8 综合措施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计划地做好鹅群的免疫监测和接种工作, 使鹅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新引进的鹅必须严格隔离饲养, 同时接种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经过两个星期确认无病时,才能与健康鹅混养;鹅场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人员进出要消毒:除做好防制外.鹅群必须与鸡群严格分开饲养,避免相互传播疾病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