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1|回复: 0

[养猪] 印遇龙:下一步如何科学提高湖南猪生长速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0 0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8日下午,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印遇龙来到潇湘华天大酒店委员报到处时,没有人认出穿着白色运动鞋、手拖行李箱的他,但得知其是“新科院士”,周围的委员和工作人员都投来钦佩的目光。
  当被人称为“印院士”时,印遇龙连连摇头摆手:“我不喜欢被称为院士,我让学生们还是叫我老师,这样才亲切。”
  2013年12月当选院士后,印遇龙的生活和科研并没有改变,但他表示,如果自己当选可以对生猪养殖行业有所促进,他会因此感到欣慰。
  印遇龙专心科研,经常要带着学生到各地生猪养殖企业去收集数据、指导生产,鲜有时间关注社会新闻,但他对于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政机关作风转变颇有感触,“会风、文风都更加简洁真实”。他认为,基层公务员待遇应适当提高,才能让他们安心工作,“有的才千把块钱,确实有点困难”。
  作为全国生猪产业联盟理事长,印遇龙曾多次提交关于生猪养殖的提案,这次仍然不离本行。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和消费大省,自2004年起,湖南外调和出口的生猪已经超过四川,居全国第一位。但与养猪发达的欧洲国家相比,湖南母猪生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印遇龙告诉记者,以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量指标统计,丹麦、比利时为30头,法国最好水平为28-30头,而中国最好的养殖场水平只有20-21头,差的仅有13-15头。
  此外,受资源状况、经济条件等制约,湖南规模化养殖主要集中在城镇附近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过分集中的密集饲养,意味着将要在相对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处理大量的猪粪、尿等排泄物,使得该地区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而滥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由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湖南畜禽产品扩大出口的瓶颈。
  因此,印遇龙建议,在全面调查湖南母猪养殖状况的条件下,针对母猪的生理功能,开展母猪减量增效研究,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及利用年限;同时开展低氮饲料、无抗生素饲料开发,从源头控制生猪养殖氮排放及肉产品安全。
  此外,印遇龙还希望政府可以支持本地生猪的养殖研究。“湖南老百姓都喜欢吃土猪,本地猪好吃但生长速度慢,我们下一步想研究如何科学提高本地猪的生长速度。”
  来源:湘声报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1 17: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