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5|回复: 1

[养猪] 藏猪基因研究意外收获大熊猫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8 09: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次从哺乳动物基因组水平证明四川盆地曾是冰期生物的‘避难所’。”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明洲、李学伟,10月27日在《自然-遗传》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比较基因组学鉴定藏猪和家猪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的研究成果。

  藏猪特有基因有利于猪育种

这项研究发现,与家猪比,藏猪进化出3000多个特有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心肺血液循环系统的发育、疾病的抵抗、高紫外线下的皮肤保护,特别是发现了17个与大肠杆菌感染抵抗相关的基因。

  该研究证明藏猪在条件恶劣的高海拔环境下成功繁殖后代的特殊本领。李明洲告诉记者,如把藏猪同其他品种的猪杂交,其杂交品种势必长得更快、疾病更少、饲料利用率更高。

  李学伟说,该研究将加速地方优良猪种优良特性的育种技术方案。

  对防晒化妆品研发提供借鉴该论文由四川农业大学主导,联合北京大学、北京诺禾致源公司和重庆畜牧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在李明洲看来,该研究为畜禽果蔬等其它物种的基因研究提供了一个操作模板。基因组重测序将成为育种研究中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全基因组水平扫描并检测出与动植物重要性状相关的变异位点,具有学术、科研价值和潜在的产业价值。

  该研究还证明,藏猪较家猪而言呈现出更强大的心血管系统,是研究人类高原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理想模型。

  这项研究将对防晒化妆品研发提供借鉴。

  藏猪长期暴露于高强度的紫外线辐射,加速进化出上百个抵抗紫外线损伤细胞DNA复制基因,为深入研究紫外线加速皮肤老化和抗光衰老提供了重要价值线索。

  意外证明冰期生物“避难所”

  四川为何有大熊猫?这是本次研究的“意外”收获。

  研究团队在结合欧洲、亚洲、非洲、东南亚岛屿、我国东南地区的猪群体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鉴定出在距今2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欧洲和中国东南地区的野猪群体大小急剧下降。而中国西南的四川盆地由于地质活动频繁,四面环山,相对“胶囊”状的地理隔绝,成了冰期时代野猪和藏猪的“诺亚方舟”,其群体大小不降反升。

  这是首次从哺乳动物基因组水平证明中国西南,特别是四川盆地作为冰期生物的避难所,是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区域之一的有力证据。(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江芸涵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3-10-28 14: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是意外收获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2 07: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