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种养业发展到今天,家庭农场在各地已经大量涌现。自治区养殖业主管部门近期组织专题调研,本报记者随行采访。
今天刊发这篇调查报告,并在《红土地》专版对家庭农场来一番“看、说、评”,旨在为家庭农场在八桂大地迅速兴起鸣锣开道。
多大规模算家庭农场
在自家承包地上建标准化猪栏,常年饲养700头肉猪,每天上午、下午各忙两个多小时,一年至少出栏两批,两个劳动力年纯收入20万元上下――这样的好日子,贵港市港南区新塘乡宋育春夫妇已经过上4年了。
2月23日,看了一些上规模的养殖场,次日适逢元宵节又邀请10多个场主一同过节倾谈,利用周末下乡的自治区养殖业调研组认为:这就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的“家庭农场”了。
这些家庭农场同属一个“大家族”――总部在贵港的广西扬翔公司。公司给“紧密型”养殖场户初步订下“企业标准”:每批养猪500头、养鸡鸭1万羽以上的,列为家庭农场。按这样的标准,目前在全区,公司旗下能进入“家庭农场”榜单的,养猪业有620家,“家庭鸭场”有106家。
养畜养禽这两个“定量标准”,常年需要两三个劳动力,年纯收入普遍有十几万元。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梁雨祥表示,在国家没有出台“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之前,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企业可以有企业的标准,地方也可以先制定地方的标准。
而据2012年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公布的数字,全区养殖龙头企业有674家,带动267万养殖户;这些养殖户规模日益壮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家庭农场。
怎样培育家庭农场
开头介绍的宋育春夫妇,在贵港市是早期规模养猪户,2001年买了15头母猪回来自己养,一年出售两批猪仔,赚了钱又添购母猪扩大规模,到2008年存栏母猪发展到42头。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当年流行“高热病”,一下子死去33头母猪,头头肚里有仔――8年辛劳积累下来的“百万身家”,转眼间输得一干二净。“倾家荡产”之痛让夫妇俩认识到:搞家庭养殖单打独斗,挡不住疫病灾害和市场起伏双重风险。
就在宋育春夫妇血本无归、欲哭无泪之时,2009年当地一家养殖龙头企业推出新型经营模式:养殖户只需建好猪栏,投入人工水电,养殖过程无需本钱;猪苗、饲料、防疫治病全由公司免费提供,肉猪出栏也由公司保价回收,市场波动完全由公司顶着,冲击不到养猪户。
宋育春当即加盟,短短4年时间就翻过身来了,成为家庭农场的受益者。
只有让养殖户持续稳定增收,企业才能跟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基于这样的共识,近年来贵港市一些养殖企业开始致力于“做服务”,先后推出“订单”和“合作”两种联结模式,供养殖户自主选择。
1 2 下一页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