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8|回复: 2

[猪场管理] [转] 养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诊断治疗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8 20: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养猪的养殖户都不是很专业的畜牧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内的养殖市场规模化的企业还是不是很多,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搞养殖,并且对于刚刚开始进入养殖行业的养猪户来说,可能会因为一些猪的常见病而不知道怎么用药,有的知道怎么用药,但却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下面就为养殖户们整理了一些养殖户们在治疗猪病的时候常见的几个错误:
  1.连续大剂量应用
  退热剂许多人在治疗猪病时,常常离不了退热剂,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安痛定等,而且都是连续、大剂量使用,甚至有些并不发烧的病猪以及一些体温已降至正常的猪也还使用这一类药。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发烧是猪的一种防御性保护反应,适度、适时的发烧对抵御疾病具有一定的益处。发烧是猪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并产生炎症所致,而退烧药只能起到退烧的治标作用,却无抗菌消炎的治本作用,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解热药还可能引起猪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所以,对确诊为高烧的猪才可以使用退烧药,并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且不能连续、大剂量使用。尤其对体温降至正常的猪应该立即停用退烧药。
  2.用利尿药治尿闭
  临床上常见尿闭及少尿患猪,遇到这种病猪人们态习惯使用利尿药来进行治疗,一幕吊用埋尿进行肌肉注射。其实,猪的尿闭大多是非肾源性尿闭,多数情况是由于膀胱、尿道炎症或者结石等所致。很显然,这些尿闭并非产尿量少所致,而是排尿不畅所致。所以用速尿等利尿剂治疗是不对症的,因为速尿等利尿药是增加肾脏产尿的药物,对此应该使用泌尿道消炎剂、排石治淋的中草药或者手术治疗。
  3.病毒灵治疗一切病毒病
  猪因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疾病很多,而病毒灵听起来好像是抗病毒的灵药,所以人们在治疗猪病时常常会大量而广泛地使用病毒灵。其实病毒灵根本治不了病毒性疾病。病毒灵在兽医临床上,已被严禁使用。猪的病毒性疾病可以使用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多糖、鱼腥草、穿心莲、千里光等,并配合地塞米松、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4.用解毒药治疗有神经症状表现的突发性病猪
  近年来,临床上突发性的、有神经症状表现(病猪痉挛、抽搐、转圈、狂跑、嘶叫或倒地不起、口吐白沫)的病猪很多,因为这类猪表现的症状与中毒病的症状很相似,因而人们常将这类病误认为是中毒病,并以解毒法治疗,如注射解磷啶、阿托品、解氟灵等解毒药。其实,这些病猪绝大多数不是因中毒所致,而是许多疫病(如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等)表现出的一种脑神经紊乱症,对此应该采取在抗病原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安定、氯丙嗪、脑炎清等镇静药物进行治疗。
  5.仅用抗生素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
  腹泻是猪常见病症之-,并且腹泻中有相当一些病猪是因为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对于这类腹泻人们也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当然是很差的。对于这类消化不良性腹泻应口服助消化类药物,如大黄苏打粉、多酶片、酵母片等。
  6.给猪一生只驱一次虫
  猪的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特别高,所以给猪驱虫是十分重要的,驱虫应该定期进行。而不是给猪一生只驱一次虫。猪驱一次虫后,还可能再感染虫卵,过一个月左右又发育成成虫,照样可能危害猪体,所以,对猪应每隔45天左右驱一次虫。
  7.应用青霉素治疗胃肠道感染
  青霉素是抗菌力强、副作用小的良好抗生素,所以,人们广泛应用青霉素治疗猪病。包括胃肠道感染,如胃肠炎、仔猪白痢、大肠杆菌病等都使用青霉素来洽疗,这是错误的,对胃肠道感染不能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而应该使用林可霉素、恩诺沙星、黄连素、乙酰甲喹等进行治疗。
    目前在猪病复杂的情况下,使用药物必须慎重,且应注意一些情况。

  8、用药不在多而在准确

  好药并非价格昂贵,而是指在确诊了病的基础上,根据药理药性对症下药,方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一些基层兽医和养猪户让猪的并发症弄得束手无策,把治不好的猪病统称为无名高热症。治疗是以确诊为前提的,对病的认识似是而非,则只能是盲目用药或试验用药,受损失的只能是养猪户和养猪常

  9、忌讳滥用药和误用药

  目前在任何地方都很容易买到兽药,有些人靠着一知半解的用药常识给自家猪看病,看不好时才去找乡村兽医,乡镇看不好时再到县市兽医站求诊。殊不知这样反复折腾往往使病程拖长,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引起猪的并发症或继发感染,加重了病情,增大了诊治难度。

  养猪滥用药和误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农户自作聪明,在饲料中、饮水中常拌些土霉素之类的药物,似乎猪一日三餐无药则不下咽似的;还有些厂家在饲料中掺进激素,引起一系列社会公害和环境污染,危害一方。

  大家切记,抗病毒的药物不一定对细菌有作用,反之亦然。

  10、慎重对待名目繁多的新兽药制剂

  目前兽药市场繁荣但存在问题也不小,生产源头乱、销售渠道乱、剂型品种乱等现象十分普遍,这给临床兽医和养猪户在猪病防治上造成极大困难。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兽药名称、品牌、剂型等十分混乱,往往使兽医和养猪户困惑不解。尤其是一些厂家在外包装上只说明用途和用法,但没有说明该药的配方成分,这是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也给兽医在临床使用时造成困难,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应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好多厂家对外称研制了新兽药,其实只是一些药物的组合,好多还是违规的,根本不是新兽药,新兽药研制要经历3-5年临床试验,且有农业部的认可,不是换一个新名字就是新兽药。

  11、临床用药应标本兼治

  猪患病时临床症状常是外表症候和现象,病原是致病内因,因此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根除病患使患畜康复。在临床诊疗中,由于猪食量大且采食粗,常将整体用药(如静注、肌注)与口服用药(拌在饲料或饮水中)相结合;又由于目前中草药散剂很多,中西药合剂及中药针剂均很多,因此可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在基层尤其是流行病发病早期,从临床症状上难以确诊病原时(如拉稀是由细菌引起还是由病毒引起),在用药时则可将抗菌与抗病毒药配合使用,这样往往疗效显著。

  12、不可忽视配伍禁忌

  药物因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在配合不当时易出现沉淀、结块、变色,从而引起失效或产生毒性,兽医人员在临床治疗时必须注意这些配伍禁忌。主要有如下三类:

  物理性禁忌。药物配合时产生形态方面的改变,如分离、析出、潮解、溶化等变化,导致药效降低。如抗生素类药不能与吸附类药同用,否则易被吸附而降低疗效。

  化学性禁忌。主要是酸性与碱性两类药物相遇时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变色、产气、爆炸、液化等,轻则降低药效,重则产生毒害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易与许多抗生素类药物、葡萄糖生理盐水以及镇静退热类药物发生沉淀析出;盐酸四环素遇碳酸氢钠溶液时析出四环素沉淀;又如氯霉素遇碱性药物如人工盐等则被破坏而失效,而遇酸性药物则发生沉淀(在肌肉中吸收不良,静注时则栓塞血管);常用的酸性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葡萄糖酸钙、盐酸普鲁卡因等均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

  疗效性禁忌。一些药物在配合使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抵消药效)或协同作用(导致药害)。如强心苷类与钙剂不能同用,拟碱药与抗胆碱药、磺胺类与普鲁卡因、氯霉素与卡那霉素等不能配合使用。

  13、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

  用药目的要明确。即你要治疗的动物患的是哪一类疾病,从而拟用哪一类或几类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抗菌药还是驱虫药或是解毒药。有了目标及拟定的治疗方案,方可准确地选用药物。

  用量要适度,疗程应充足。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滥用药常产生抗药性,今后该地区发生重大疫病时则难以治疗;用药过量易导致药害,有时引起中毒等。

  14、合理使用预防药物

  预防药物也不能常年使用,即便是营养和补充类的也不可,要根据季节发病趋势提前预防,且应间断或交替使用,就是消毒药物也不能长期用一种,使用预防药物也应该有所选择。
俗话说标本兼治,说的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意思。
  我在十几年的猪病治疗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并受益不浅。一般说“治标治本”这句话总是把“表”放在前面,所以在猪病上的救治的顺序上也是把“表”放在了第一位,可见,“解表”的过程是整个救治过程的第一步。如果忽略或“标本”颠倒,其结果不会乐观。
  其实,这是一个及其浅显的道理,就拿猪体发热来说(不包括药物过敏或做苗或非病原性发热),一旦出现步态不稳、精神沉郁、呕吐、不食或少食、个体溜边的猪只,体温一定较正常体温高。所以,我每次接到养殖户的电话说猪病了怎么办时,我一定会这样问“发病多长时间了?体温多高?体重多重?,,,”如果回答说“刚刚发现,体温没量,”于是我一定要责令对方先把体温量一下,然后再打电话给我。如果对方回答说“有病好长时间了或已经两三天了,体温不高或偏低(指的是没经过治疗)”,我就会马上想到这是病的后期了。两种回答,其治疗的方案也不一样。这里就涉及到及时解表的问题。
  病的初期都会有一个体温升高的表象(泛指急性传染病或热性病),而出现的步态不稳、呕吐、寒战等一系列症状都是“发热”造成的。暂短的体温升高,会使猪体迅速发生质的变化,先是各脏器的功能增强继而紊乱,其反映在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在暂短的时间内加快,此时的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血管壁变薄、通透性增强,大量的血红素通过薄薄的血管壁渗透到皮下组织,而这样的情形很短暂,随着病情的迅速发展和病的加深,体温会逐渐或急剧
降低,血管壁也会随之收缩、加密。这样一来,原来渗到皮下的血红素不能马上回到血管里面,滞留在末梢或皮下。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耳尖、四肢、皮下青紫的原因所在。又回到解表的问题上,如果体温在39·5°-40°-41·5°,这个时间段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在先是把体温降下来的前提下,再实行抗炎治疗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在任何时候都会告诉养殖户:掌握体温是判断猪病发生时间段的前提,根据这个前提,判断病情,制定方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事半功倍,避免被动的局面。
  往往,很多的兽医不注重解表,不去了解病的时间段,只是单一的抗炎抗病毒,其结果很糟糕。当猪体发生疾病后,体内的各系统功能都会降低,尤其是在大剂量、长时间用药的时候,内耗也在增加,我经常和养殖户说“每一种药进入到猪的体内,都是有代价的,都是以降低自身的体能为代价的。”常常会听到和看到养殖户的猪经过某某治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出现大量死亡的实例,这就是不懂合理用药的结果。一味的抗炎抗病毒,很容易造成脏器的损伤,最终衰竭死亡。就拿2010年的高热病来说就出现了很多滥用药的实证。大量的病猪最终死亡的原因几乎都是药物中毒、最终衰竭而死亡。所以,治病的过程是一个合理用药的过程。我记得挑战集团的董波兽医,前些时候和我聊起解表的想法,我觉得他的观点很正确,他对解表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治疗呼吸道病的问题上他非常有经验:在抗炎的前提下,“解表”作为辅助治疗非常重要,清肺清痰,祛痰化瘀,止咳解表绝不可小视。这个观点希望能被广大业内人士认同。
我国猪病变得越来越复杂2010-05-15 16:521猪病流行的主要特点
11新出现和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危害性增大据农业部l9861990年对全国畜禽疾病进行的普查表明,我国动物传染病有202种,寄生虫有90多种,其中有80年代新发生的传染病15(包括猪细小病毒感染、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痢疾、猪衣原体病等),寄生虫病2种。90年代又新发生传染病10多种(包括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仔猪断奶综合征、增生性肠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这些新发生的30多种传染病已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与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新的威胁。同时过去已得到控制的一些传染病,比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链球菌病、炭疽、李氏杆菌病、乙型脑炎、口蹄疫、流感、伪狂犬病和血吸虫病等,近几年来发病率不断回升,不仅威胁着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重大影响。
近几年来,国外发生的猪尼帕病毒病(Nipanvirus DiseaseNVD)、曼那角病毒病(Menangle virusDisease)、猪盖他病毒感染(Getan virus infection)、猪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及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等,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发展,应引起关注。
12多病原混合感染增多,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当前猪群中发生传染病往往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协同作用而造成的。多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已成为发病的主要形式,比如在病毒病中,猪瘟与伪狂犬病二重感染、猪瘟与伪狂犬病和链球菌病三重感染、蓝耳病与伪狂犬病、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感染等混合感染在临床上已为常见,并以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病毒发生多重感染与继发感染对猪群的危害性最大。在细菌性疫病中,常见气喘病与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肺疫多重感染、圆环病毒感染与气喘病和副猪嗜血杆菌多重感染。当前在猪群中发生最多的是猪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及链球菌等的多重感染、危害严重。此外,还有寄生虫病与病毒病及细菌病的多重感染.比如弓形虫病常与猪瘟、与传染性胸膜肺炎和链球菌病多重感染: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由于多病原的感染,使病猪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没有诊断特异性,而是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征候群,使病情复杂化,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也给疫病控制带来困难,导致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3病症非典型化。隐性感染增多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受到外界环境及高度免疫力的影响,使一些病原体的毒力经常发生改变,有的毒力变强、有的毒力变弱,出现了新的变异株和血清型。加之猪群中的免疫水平不高或免疫抗体不一致。致使某些疫病在猪群中发生流行。并非典型化。比如低毒力猪瘟病毒可引起非典型猪瘟。表现为散发,发病率不高,发病年龄提前(30日龄前可发病),潜伏期延长,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病程长,可成为“僵猪”。母猪持续感染,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出现流产、死胎和弱胎等。又由于目前配合饲料中抗菌药物添加剂长期连续的使用。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加之疫苗质量不稳定,免疫程序不科学、不合理。致使细菌抗药性菌株大量出现。造成疫病的不断发生。猪链球菌病出现了血清Ⅱ型,不仅能引起猪高发病。死亡率增大。而且引起人发病.成为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14疫病发病年龄提前或延后。流行周期缩短
母猪和育肥猪的猝死现象,表现为突然死亡,鼻孔与口腔流白沫,全身发白,有神经症状,经实验室鉴定为魏氏梭菌A型与C型所引起。可见本病不再只是1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而且能引起生产母猪发病,发病年龄延后。猪瘟发病日龄最早的为3日龄,以及断奶前的仔猪发病也已很为常见,其发病日龄提前。
猪口蹄疫的流行周期过去是510年流行1次.发展到35年流行1次,又从每年流行l次,现在是每年流行多次.夏季也常发生,发病周期大大缩短,间隔时间愈来愈短。因此,猪口蹄疫的免疫必须每年进行4次。每3个月l次,否则难于控制疫病的发生。
15猪呼吸道传染病日益突出
目前在我国养猪生产中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日益突出.因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猪只在不断增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规模化猪场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约为30%~60%,死亡率为5%~30%。广大农村饲养户的猪发病状况也大致如此。
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的,称之为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引起发病的病因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感染病原.如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二是继发性感染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原发性病原体先侵入呼吸道和肺脏,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损伤肺部的巨噬细胞,造成猪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低下。内源性病原体和存在于猪舍空气中和环境中的外源性病原体随之侵入呼吸道和肺脏,引起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而暴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另外,猪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空气与环境污染严重,有害气体过多;气温变化大、猪舍保温不好;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只混群饲养,饲养密度过大;饲料单一。营养不良等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诱发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16繁殖障碍性传染病普遍存在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有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流感、附红细胞体病、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等。我国当前以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瘟、伪狂犬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对初产母猪的危害甚大,约可造成70%以上的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仔,对种猪场危害很大,应引起重视。
17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危害愈来愈严重
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感染(PCV2)是当前公认的两个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疫病,气喘病与伪狂犬病也可导致免疫抑制.这些疫病已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猪群之中,其危害愈来愈严重。因为免疫抑制性疫病可直接损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大减弱,健康水平整体下降,同时,免疫抑制性疫病对其他疫病疫苗的应答产生干扰作用.如蓝耳病阳性猪场中用猪瘟弱毒疫苗免疫猪群其抗体水平明显偏低,使猪群对疫病的易感性增高,并发病,继发感染与混合感染明显上升。 #p#分页标题#e#
2造成传染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21对猪传染病出现的新情况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有不少传染病(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出现了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潜伏期带毒,并且病愈后带毒猪越来越多,由于这些猪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但能向外排毒,往往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这些出现的新情况认识不足。致使疫病传染数量不断增多。这些生猪及其产品调运、外购流动频繁,加之监测不力,检疫不严,使传染源分布越来越广,造成疫病的广泛扩散。
22引种混乱、检疫不严
各地区每年从国内外大量引进种猪,由于部门和渠道众多、考查不细、检疫手段落后和检疫不严致使引进的种猪不仅带入了新的传染病(如猪圆环病感染、蓝耳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而且使全国各地原已基本控制了的传染病又重新复发。造成疫病的严重发生。
23兽药、疫苗质量不稳定,使用不当
兽用疫苗和兽药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管理混乱,多数达不到GMP标准,其质量难于保证。无法满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加上药品运输、保存、使用不当,易影响其免疫效果和治疗效果。
24诊断手段落后,不重视免疫监测
当猪场发生疫病时,不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做出正确诊断,而是盲目用药,花去大量人力、财力去进行治疗,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对发生的疫病要认真分析。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才能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选择最佳的方案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定期进行免疫监测,可及时掌握猪场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与分布.以便及早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措施,预防疫病的发生。不少猪场怕花钱。怕检出疫病种猪不好出售,故不重视免疫监测与监控,这是完全错误的。
25其他原因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场数量的增多,经营规模的扩大。畜禽及其产品流通市场的发展,给猪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养猪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盲目扩大生产;广大农村养猪专业户,普遍不重视疫病防治工作;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技术水平不高,防疫手段落后,防疫经费不足;养猪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旧病没有很好的控制,又出现不少新病,使新老疫病在我国许多猪场同时存在,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猪的疫病防治形势仍很严峻。
3应采取的防控对策
当前猪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制约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养猪业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以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动物疫病防治和扑灭机制,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31环境决定成与败
环境是防控疾病的首要因素:环境是提高生产成绩的关键;温度、湿度、通风是重中之重;环境卫生是前提。
32充足的营养
321营养好,不仅是生长所需,而且对免疫系统发育也有重要作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22初乳提供保护能力,防止仔猪感染本场现有的疾病。
323确保仔猪在出生后l2小时内吃到尽可能多的初乳。
324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提供高水平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
325通常在断奶时食物摄入量下降,增加应激。
326免疫系统的完善需要良好的营养供给。
327断奶后供给优质饲料,维生素的营养尤为关键,保育猪死亡率增高,可考虑添加VE(50100克/吨),以减少由于断奶造成的应激。
328经常更新饲料,保持新鲜,不要霉变。
329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的喝到清洁的水。如果人不喝这样的水,为什么要求猪喝呢? #p#分页标题#e#
33有效的管理
331全进全出制减少传染源在猪只之间传播。全进全出是关键。
332最大限度地限制猪只混养。
3.33严格执行清洗及消毒程序。
334在产仔时管理好初乳。
335圈舍间实体隔开。
336断奶时,保持舍内较低的猪只密度。
337增加饲喂点。
338限制每组猪的数量。
34合理使用疫苗
341不要乱用疫苗。
342使用高质量(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
343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344正确使用疫苗。
345对于疫苗免疫效果不好的疫病尽量不要使用疫苗。
346做好疫苗免疫后的效果监测。
347疫病监测是及时诊断和采取防制对策的前提。
348疫苗的免疫监测与评价。及时调整免疫程序:种猪场应定期进行免疫监测(一季度)
349摸清猪场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是十分重要的)
4建立完善的药物保健预防和治疗方案
41合理、规范用药,不要滥用药物。
42效果不确实的药物不要使用。
43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由兽医负责。
44药物的使用应从治疗用药转向预防用药。
45树立保健观念,预防用药,尽可能地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451母猪保健方案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每月保健一次35天。
(清除或减少母猪体内的带菌,降低或杜绝哺乳仔猪感染的机会)
452哺乳仔猪与保育仔猪的保健方案断奶前一周和断奶后2~3周。
453育肥猪的保健方案转群后1周,根据发病情况提前l2周。
46合理、规范治疗用药,不要滥用药物   
461辩证施治、综合治疗,对症下药;
462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由兽医负责,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尽量选用效能多样或有特效药物.效果不确实的药物不要使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2-10-8 22: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体的疾病控制,就不是个体,要一定治好。保证大群的健康,才是第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9 12: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滥用药,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3 01:1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