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9|回复: 3

养猪、论猪,应该学点逻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8 17: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猪、论猪,应该学点逻辑学
                                           梁皓仪(2011)

   今年春节前后,全国生猪价格进入稳步上升通道,“五一”节后则从每周一个价逐渐演变为每天一个价,时至今日,全国猪价已引起各界人士高度关注,而对猪价变化原因及养猪业存在问题的阐释则与以往类似,十分耐人寻味。
  笔者觉得其中存在若干简单逻辑思维的误区,不妨在此与读者诸君分享。
  一、关于解释生猪价格变化的逻辑思维
  据政府权威部门公布,至五月初,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生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50%。而五月初至今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猪价又涨了2.0元%公斤左右,本文完稿前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张先生来电说,当地肥猪价两周前已达18元/公斤,近日还有上升迹象。一时间经济学界的“通涨论”甚嚣尘上,养猪业界“成本论”再次成为“尽管猪价高,但依然没赚多少钱”的“合理台阶”。 事实上,现时猪饲料中的主要组份玉米和豆粕,其价格的变动对商品生猪的饲料成本的影响权重是有限的。如果商品猪从断奶时开始至100公斤上市这段时间,一次性地每吨玉米价格涨100元,在正常情况下,只会导致每公斤生猪的饲养成本增加0.15元左右;如果每吨豆粕涨100元,则只会令养猪成本增加0.06元左右;如果这两种原料都同时涨价100元,也只会使生猪饲料成本每公斤增加0.2元左右。而每头母猪每年所耗饲料的原料价差,造成的成本增加,分摊到每头断奶小猪身上仅约5元左右(母猪繁殖性能严重受挫者另当别论)。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几年有代表性的饲料原料与猪价变化情况(见下表),显而易见,与5年前相比,
  广东不同时期主要饲料原料与生猪价格因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的变化导致猪价成本升幅约2.10元/公斤,而实际上生猪价格的升幅却高达12.4元/公斤;而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就饲料原料价而言,养猪成本几乎没有明显变化,猪价升幅却近一倍。可见,在此轮猪价变化面前,“通涨论”与“原料成本论”显然存在与事实不乎的逻辑混乱。
  事实上,猪病复杂,大部分猪场生产性能严重低下,可上市健康商品猪大幅减少,养猪生产者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才是造成生猪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养猪成本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因此,简单地说,猪病失控,导致养猪业损失惨重,造成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是半年来猪价稳步上升屡创新高的根本原因,而猪价高对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拉升的结果被读解为“通涨”的原因,则是逻辑混乱思维方式“逆理成章”推演出来的本末倒置的错误结论,也是主流舆论媒体在2008年对当时猪价屡创历史新高原因解释的原装翻版。
  数周前,笔者与某省几位地级市行业主管谈及养猪行业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时,这些专家级领导忧心忡忡地告诉笔者,2010年,当地实际存栏母猪平均提供的上市商品猪可能不超过10头。不少母猪饲养量在100-300头规模的场什么措施都用过了,却好几个月几乎没有生产出正常断奶的健康仔猪。母猪流产、死胎、不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的情况相当严重,不少猪场的母猪配种返情率达30-40%之多,小猪断奶后在保育舍阶段死淘率普遍在15-20%之间,有些则高达50%或以上。而据笔者所知,最近大半年来,就全国范围而言,此类情况并非个案,更为耐人寻味的是不少大型或超大型养猪企业的情况并不会比中、小型猪场好多少,尽管他们公开的报表并不十分难看。因此,头脑清醒的养猪业内人士数月前已预测到现时猪价状况,只不过全国范围内猪病失控造成的恶果远超一般人预料而已。
  二、关于猪病判断的逻辑思维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系统中一个局部元素出现问题,它只会导致系统中某个部分出错;如果系统中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全局性的系统错误就不可避免。纵观最近五年来的养猪形势,从“无名高热”的恐惧,到“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权威判断,以及短时间内随之推出的强制免疫方案,猪病控制并未收到预期效果;随后专家们“终于发现”“蓝耳病”免疫与体液免疫关系不大,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随后各地争相推出的“蓝耳病”“弱毒苗”似乎可以给养猪人带来一线希望,而大量有目共睹的事实却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这次专家们可能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这些疫苗不但没有把猪病控制好,而且会令猪病变的更加复杂,去年以来某些地方准常态口蹄疫的存在以及去冬以来产房小猪大量死亡的情况很难排除与“蓝耳病”弱毒苗的干系。因为“蓝耳病”病毒会造成机体严重的免疫紊乱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现实中存在无数同类案例,相信有识之士早已明了。
  然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最前卫的专家在“蓝耳病”故事再没人相信的情况下,不嫌其烦地给养猪人发送信息,宣布在80%的样品中检出kobu病毒(被吓怕了的业内人士戏称为“恐怖病毒”)和博卡病毒,据说宣称检出“恐怖病毒”的专家却未见治好任何一个猪场。
  显然,我们的某些专家却往往习惯于看见什么说什么的“形而上”思维方式,觉得现在的实验室手段很先进,什么都可以检出来,殊不知这却又陷入了“井底文化”的怪圈。事实上,当下不少判断方法包括某些实验室手段存在严重的缺陷(伪狂犬抗体的检测及相关判断方法可能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看得见的形”,而不从动物的整体上把握机体的健康乃至周边环境状况,以及动物群体前后生长、生产阶段的相互承传关系,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及据此施行错误的方案,并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以下案例可能值得有不少类似经历的养猪人深刻反思:
  两周前,某猪场(2600存栏母猪)出现猪群厌食、个别有呕吐,在某生产区连续发生20多头母猪不规则流产现象,大量哺乳小猪拉稀,死淘率大幅上升,个别产房哺乳仔猪死淘达60%以上。“蓝耳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蓝耳病”处于“高度活跃期”。该场已停用“蓝耳病”疫苗近5年,且是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福源康的坚定用户,这几年从未受过“蓝耳病”困扰,这次“疑似蓝耳病”是否由于去年新进后备猪所致?令管理人员深感疑惑与焦虑。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笔者接报后详细了解发病情况后明确表示与“蓝耳病”无关,而可能是霉菌毒素中毒的典型案例。随后的饲料检测结果表明,当时喂饲的饲料检出呕吐毒素及玉米烯醇超标2000多倍!剔除有害因素并采取某些辅助措施3天后,再无流产出现;流产后5-7天左右,全部母猪再次发情,未受毒素侵害的小猪再没出现拉稀现象,一场因玉米质量造成而与“蓝耳病”毫无关系的危机就此平息。如果按主流学派专家的思维方法作“蓝耳病”处理可想而知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
  然而,由于毒物中毒的一过性特点(有问题的玉米用完就没了)很容易给某些猪场造成接种了“蓝耳苗”后猪群健康会逐步好转的假像。
  关于中国猪“蓝耳病”疑案,建议读者对其来龙去脉稍作短暂的回忆:2006年令养猪人束手无策的“无名高热”经各路专家最后确诊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并以惊人的速度研发出相应的疫苗。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2007年6月18日北京召开第二届全球猪业大会上,时任国家首席兽医官的农业部兽医局贾幼陵局长郑重宣布:专家们对当时能找到的15种国产或进口的“蓝耳病”疫苗进行了严格的攻毒试验,没有一种对“高热病”有效。可是,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仍有无数养猪人担心,如果不接种“蓝耳病”疫苗万一来了“高热病”怎么办?笔者很难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为那个可以认为是无中生有的恐惧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行业管理人员亦十分清楚,为数不少的猪场或碍于面子或逼于压力领回去的强制免疫的疫苗,不愿费力挖坑埋掉的朋友只不过给垃圾堆增加少许内容而已。因此,不少有社会责任感的业内人士认为:尽量不含政治因素或商业企图,真正以科学态度重新评估中国的猪“蓝耳病”及相关疫苗之时,可能不单是中国养猪业之大幸,亦是社会管理民主进步之重要标志。
  国家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去年的生猪上市量达6.8亿头,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且历史上素有猪粮安天下之说。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掌握、控制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不但对参与其中的数千万人的生计至关重要,更是关系到13亿中国民众利益的国计民生问题。然而,猪业科学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井口”,任何以偏概全的做法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危害,凡事均“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运用简单的思维作符合逻辑的分析,可能是少走弯路避免迷失方向的明智选择。因此,养猪、论猪,应该学点逻辑学。


该贴已经同步到 lzm_001的微博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2-7-18 17: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坚持并坚守我的观点,尽管被有些人诟病为:高热病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7: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的漫游者 发表于 2012-7-18 17:39
呵呵,我坚持并坚守我的观点,尽管被有些人诟病为:高热病先生。

高热病先生,您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8: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18:5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