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wenjing 于 2011-9-30 08:47 编辑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应对措施
王文杰 杭州伊杰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减少耐药性问题变得势在必行。下面就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以及应对措施作一些阐述。 1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细菌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物结构和代谢方式来适应抗生素的压力。研究发现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各种使抗生素失活酶类,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和细胞膜透性以及抗生素主动外排泵这些方式来适应内环境。 细菌会产生使抗生素失活的酶,如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 细菌通过自身生物膜结构来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和细胞膜通透性,从而使得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并达到作用靶位而发挥抗菌效能。这类耐药机制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的另外一种导致细菌非特异性耐药的机制是细菌主动外排泵的存在,可以将进入细菌体内的药物泵出膜外,从而逃避抗生素的作用。主动外排系统由于能特异地将进入细胞内的多种抗菌药物主动泵出细胞外,导致细胞获得耐药性。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问题,这些耐药现象并非孤立存在的,临床上可能会遇到多种耐药菌或多种耐药机制并存的复杂感染问题。另外在临床实践中,随着感染病原菌的变化和变迁,新的细菌耐药问题也会不断涌现。 2 耐药基因的传递 细菌在产生耐药性后可以通过由染色体介导,通过自发突变,将耐药基因垂直传播给子代细菌,同时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和抗生素选择压力下,会导致耐药菌的富集生长,引起耐药菌感染。获得性耐药常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进行水平传播。近年来,有关细菌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中,整合子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3 细菌耐药的应对措施 当前在畜牧养殖业引起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给药浓度低,给药时间短,药物的针对性不强。细菌产生耐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耐药突变菌株产生并获得选择性富集生长。细菌耐药突变属自发突变,频率在106~108之间,如机体免疫力正常,很容易将其清除,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和抗生素选择压力,会容易导致耐药突变菌的富集生长。 目前我们的给药方案多基于抗菌药的MIC(最小抑菌浓度)值制定的,而体外MIC测定时,使用的菌量为104~105CFU,很难选择到耐药突变菌。但机体感染部位的菌量远大于这个数量级,造成相当耐药突变株被选择出来,造成耐药菌的富集生长。现在国际上引入了抗菌药的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概念:即能防止耐药突变株被选择性富集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Drlica K. 2003)。MPC与MIC的比率称为抗菌药的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SI),SI值越大,说明抗菌药防突变能力越低,反之,MPC与MIC值越接近,即SI越小,抗菌药的防突变能力越强。因此MPC值和MIC值一样,是评价抗菌药药效学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并且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MPC和MIC的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MPC的理论,通过选择更理想的药物(SI值小)、调整剂量方案、联合用药等可以减少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性富集生长,降低耐药率。在生产实践中就体现在使用低剂量的抗生素会更快的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如抗生素作为保健药在日常管理和 饲料中添加,给疾病的防控埋下了隐患。 在治疗用药上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的结果为依据修改治疗方案;根据抗生素药理、药代的特点以及目标病原菌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确定合理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期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要防止细菌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过早的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会采取相关措施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从而为我国新型绿色养殖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