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瘦肉型仔猪
通常我们把断奶至35公斤或断奶至70日龄的猪称为仔猪。也有把35公斤以前的猪或70日龄前的猪称为仔猪。编者为了分的更加条理性,而按照前种分法。
第一节、仔猪饲粮
仔猪料应该是高能量、含较高的蛋白质,营养全价、适口性好、容易消化的饲粮。每千克饲料消化能不可低于l3.39兆焦,粗蛋白在18%~20%之间,赖氨酸不低干1%,糠麸类不得超过10%,动物性饲粮应占5%~8%,另加骨粉2%,食盐0.3%。整个仔猪阶段(14~70日龄)综合各方面的效果来看,哺乳仔猪饲粮中添加10%、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0.4%的乳酸菌素可极显著的提高日增重,提高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明显降低粪中大肠杆菌数量,从而减少了仔猪腹泻的发生。
一、给仔猪正确选择添加剂
仔猪的日粮,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猪场最好的饲粮。要求高能量、高蛋白,营养全面,适口性好、容易消化。近年来对较为早期断奶仔猪饲粮研究表明,采取添加复合酶、有机酸,调味剂乳制品、植物油等措施可使仔猪饲粮更加完善,大大增强了补饲效果。
(一)、添加复合酶
仔猪生理特点表明,其消化能力弱,消化酶活性较低。一般而言,猪胃肠中各种消化酶的活性,随着周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断奶后活性下降,需经1~2周才能恢复到断奶前的水平。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在仔猪饲粮中添加外源消化酶来强化。结果表明,对改善仔猪生长和提高饲料转换率有一定效果,提高的幅度在6%左右。
(二)、添加有机酸
成年猪胃的pH值为2~3 .5,这正是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最适宜的范围。而仔猪胃酸分泌不足,据测定,早期断奶的仔猪,无论采取那种固体饲料,胃中pH值均会上升到5.5,要等到8~10周龄,胃中的酸度才能达到成猪的水平。由于酸度低,则胃蛋白酶活性较低.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消化率降低。同时,大肠杆菌及其他一些病原菌容易生长,而对乳酸菌生长不利,容易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和发生细菌性下痢。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于 35日龄前向仔猪饲粮中添加有机酸,来提高胃内酸度。常用有机酸有延胡素酸,添加量为1.5%~2.0%柠檬酸添加量为1%~3%。据报道,有机酸与高铜、酶制剂,碳酸氢钠同时使用具有累加效果。无机酸有副作用,一般不用。
(三)、添加调味剂
调味剂能改变饲料中的不良气味和味道,增加仔猪采食量,一些试验表明,调味剂的供效只是在早期断奶仔猪断奶后2~3周内,使其采食量增加而提高增重,不影响饲料转换率。仔猪多用奶香味调味剂。
(四)、添加乳制品
主要是添加乳清粉。乳清粉中主要含乳糖和乳清蛋白。乳糖甜度较高,很容易被仔猪消化。仔猪生后,微生物是最大的应激因素,尤其是病原徽生物。据称仔猪得受200多种病原微生物的“进攻”,而乳酸菌是保护仔猪免受其害的“卫队”,而乳糖对乳酸菌的增殖最为有利,从而提高胃肠的酸度,既抑制了有害菌,有增强了各种酶的活性,起到促进仔猪生长和提高饲料消化率和转化率的作用,适宜的添加量为15%~20%。添加时间为 35日龄前,否则回造成浪费。
(五)、添加油脂
添加油脂对补充能量、改善口味、防止加工尘埃、提高断奶后第 3、4周的增重和饲料转换率有利。早期断奶的仔猪对短链不饱和脂肪酸消化率高,以椰子油最好,玉米油、豆油次之,猪油、牛油最差。据报道,仔猪饲粮中脂肪添加量可达 9%,实际添加时,可视成本和加工条件而定。上述添加,对预防仔猪下痢、促进仔猪生长十分有利,大大增强了补饲效果。
二、乳猪、仔猪日粮的 pH值
日粮是影响仔猪消化道酸度的主要外源因素。常见的教槽料和保育料的 pH值为 5.8~6.5。矿物质原料(如石粉、磷酸氢钙等)的系酸力最高,动物性饲料原科(如奶粉、鱼粉、肉粉和骨粉),次之,植物性饲料原料(如豆粕、玉米等)的系酸力则较低。那么什么叫系酸力呢?系酸力:即反映饲料或原料结合酸的能力(表4-1)。
表4-1几种常用饲料原料的系酸力
原料系酸力原料系酸力
玉米 7.9小麦麸 0.465
鱼粉 60.38大麦 0.997
小麦 8.89豆粕 50.68
酸性脱脂乳 3.07乳清粉 66.37
新鲜脱脂乳 7.12干脱脂乳粉 66.37
酵母 30.1矿物质添加剂 1260.5
磷酸氢钙 69石粉 2846.4
表4-2仔猪日粮中钙的水平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日粮钙水平 (%) 0.58 0.80 1.01 1.38
日增重(公斤) 0.64 0.64 0.60 0.55
采食量(公斤) 0.86 0.91 0.86 0.86
饲料效率 1.34 1.44 1.44 1.58
过高的营养水平将会造成消化道内 pH值升高,尤其是日粮蛋白质水平。这就是日粮蛋白质水平越高乳仔猪更容易腹泻的原因之。
过低的营养水平又不能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影响仔猪正常的胃酸分泌和消化道有机酸的形成。
三、电解质平衡问题
电解质平衡可指日粮电解质平衡,也可指动物体内电解质平衡。
日粮电解质平衡是指日粮中矿物质元素离子酸碱性大小及可能产酸或产碱的各种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关系。
动物体内电解质平衡 ,指动物摄入水和各种无机盐类,又不断地排出一定量的水和各种无机盐类,使体内各种体液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下面是很多食物、饲料、化学原料等的酸碱性;大部分青绿饲料及豆类、薯类、海带、茶叶等为碱性:
大部分动物性饲料及谷物、花生为酸性;氯化钠、氯化钾、赖氨酸盐酸盐、胆碱等等都会对饲料原料的电解质平衡产生影响;配制日粮时,必须考虑饲料原料对动物体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第二节、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如:消化酶水平不足;微生物区系平衡尚未完全建立;胃酸分泌不足;肠道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不健全。
一、仔猪体内消化酶与脂肪酶
(一)、消化酶水平不足
哺乳仔猪断奶前胰腺和小肠中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的活性成倍增长。
断奶后,胰脏分泌各种酶的活力有所下降,约降至断奶前的l/3左右。
小肠内各酶的活力也有所下降,直至断奶后两周才能恢复到断奶前水平。
(二)、脂肪酶
乳猪胰腺组织中脂肪酶活性很高,断奶后小肠各部位脂肪酶活性迅速下降,2~3周后稳定在较低水平。
乳猪25%~50%的脂肪是在胃中被消化的,胃脂肪酶对乳脂中甘油三丁酸脂的水解作用最强。仔猪对长链脂肪酸消化率低,当母猪动用体脂产奶(哺乳期间未摄食物充足的营养或过肥),可导致仔猪拉黄痢。断奶后胰腺消化酶活力明显下降(如表4-3)
表4-3 56日日龄前三种酶在猪体内的变化
日龄胰蛋白酶靡蛋白酶淀粉酶
3天
14.6 0.94 2076
7天
22.0 3.52 14666
14天
33.8 4.91 2916
21天
32.1 6.99 26165
28天(断奶)
55.6 9.49 65051
35天
42.1 3.90 24370
56天
515.0 14.3 182106
断奶后小肠消化酶活力明显下降(U/g肠黏膜)(表4-4)
表4-4 56日龄小肠消化酶活力的变化
日龄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
7天
6.86 1.63 1.58
14天
2.57 2.09 1.41
24天
3.05 2.91 1.23
28天
3.91 5.71 9.43
35天(断奶)
2.23 7.05 4.57
42天
0.72 2.04 1.37
56天
0.60 3.34 4.39
表4-5营养物质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有效面积的变化(微米)
肠道位置乳猪仔猪
小肠内绒毛高度
十二指肠
550 356
空肠
496 354
回肠
323 285
隐窝深度
十二指肠
118 200
空肠
130 200
回肠
104 185
二、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
断奶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遭到破坏,产酸的乳酸杆菌盘量减少,导致胃肠道pH值升高。
乳糖是乳猪饲料的首选原料,它不仅适合于乳糖酶的消化,并可减缓日粮的排除速度,从而提高乳糖和其他成分的消化率。同时,乳糖在肠道产生的乳酸也是维护微生物区系的重要因素。
三、过敏反应是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原发性原因
因食饲料蛋白质和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大豆)。使小肠黏膜和组织产生1gE,1gE又使得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使得绒毛萎缩、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肠道损伤,然后营养性腹泻,最后再导致大肠杆菌造成的细菌性腹泻。
所以常因仔猪微生物区系紊乱或肠道损伤导致仔猪腹泻。缓解的方法如下:维护肠道健康,注意乳猪、仔猪日粮的三性,即营养性(可消化性)、抗原性、酸碱性。
四、乳、仔猪胃酸分泌能力
食道的pH值大于7,胃酸适宜酸度值pH值小于4,而小肠的pH值为6~8.5,大肠的pH值为8~9,盲肠的pH值是6~9。然而细菌最适宜的pH值是6~8。断奶前乳猪、仔猪盐酸分泌不足,所以胃内的pH值接近于4,由母乳乳糖发酵产生乳酸维持适宜酸度。断奶后乳蛋白被日粮蛋白取代,乳糖被日粮淀粉取代。因而消化道pH值升高,造成仔猪消化能力下降,同时大量营养物质使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
断奶应激使仔猪胃中pH值上升,需要l~3周才能恢复正常.所以这段时间要注意其营养调节。试验表明,添加一定量的酸化剂能降低早期断奶仔猪胃及各肠段内容物的pH值,还能增加仔猪肠黏膜的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
五、仔猪免疫系统变化
仔猪免疫保护来自两十方面:其一,从母乳获得被动免疫;其二在自然状态下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发育而形成主动免疫。
免疫:出生后第一天,初乳中获得被动免疫。出生后4~5周.主动免疫开始起作用。
断奶应激在免疫方面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①仔猪断绝了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来源;②仔猪开始接触大量抗原(如日粮中的豆柏)仔猪免疫系统要到4~7周龄时才基本发育成熟,六、仔猪的体重调节
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靠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
7~20日龄化学调节能力有限,20日龄后体温调节才能逐渐完善。对乳仔猪来说,保温是很重要的管理措施(如图4-1~图4-4)
第三节、仔猪营养需要特点
仔猪早期日粮对养猪业的重要性:早期日粮对猪的总体性能和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显著影响,所以值得养猪专家和营养专家对其倍加关注。乳仔猪日粮营养需要量标准(表4-6~表4-8)。
有效的能量供应;蛋白质的来源;高的消化率;避免刺撒消化道,让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不受伤害。
表4-6乳仔猪日粮的营养需要量(1998年)
体重(公斤) 1~5 5~10 10~20
日粮代谢能含量(kcal/公斤) 3220(3840) 3240(3480) 3250(3180)
粗蛋白(%) 24.0(27.0) 20.0(22.0) 18.0(19.0)
钙(%) 0.90(1.00) 0.80(0.83) 0.70(0.64)
总磷(%) 0.70(0.80) 0.65(0.63) 0.60(0.54)
有效磷(%) 0.55 0.40 0.32
赖氨酸(%) 1.40(1.40) 1.15(1.00) 0.95(0.70)
蛋氨酸+胱氨酸 0.68(0.80) 0.58(0.59) 0.48(0.51)
表4-7乳仔猪的营养需要量
体重(公斤) 3~8 8~20
平均体重(公斤) 5.5 14.0
日增重(克/天) 240 440
采食量(公斤/天) 0.30 0.74
饲料/增重 1.25 1.59
饲粮消化能含量(kcal/公斤) 3350 3250
粗蛋白(%) 21.0 20.0
表4-8乳仔猪的营养需要
体重(公斤)3~88~20
赖氨酸(%) 1.42 1.16
蛋氯酸(%) 0.40 0.30
蛋氨酸 +胱氨酸(%) 0.81 0.66
苏氨酸(%) 0.94 0.75
色氨酸(%) 0.27 0.21
钙(%) 0.88 0.74
总磷(%) 0.74 0.58
有效磷(%) 0.54 0.36
(—)、乳仔猪日粮配制规则
采食量是生产性能的决定因素。应该根据采食量决定配方营养水平。例如早期断奶仔猪最合适消化能摄入量为 1.04兆卡/天,若饲粮消化能浓度为 3.35兆卡/公斤,则日采食量为 310克;反之,如果采食量只有 200克,饲粮消化能浓度就应该提高到 3.45兆卡/公斤。
(二)、乳仔猪饲料原料的选择
①选用对肠道形态、酶的活性和其它消化功能影响小的原料 ;②选用吉有能促进肠道消化酶分泌、能保持肠道上皮完整性的原料;③添加有利于肠道形态和功能发育的物质如谷氨酰胺、丁酸钠等;④采用酸制剂和酶制剂提高消化道中酶的总活性。
使用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原料:膨化玉米;高油玉米;进口乳清粉;红冬小麦;燕麦面粉;以高粱为基础的蒸馏谷物;裸燕麦;去壳燕麦粉;煎土豆片碎渣;饼干副产品。
碳水化合物是断奶仔猪饲料配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国碳水化合物原料开发落后,除玉米外,主要使用进口乳清粉。
不同碳水化合物来源对21日龄的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是:乳糖最好,箕次为乳清粉,再下来为蔗糖,再下来是葡萄糖,最后为淀粉。仔猪对淀粉和复杂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很低,淀粉酶的分泌要在2~3周的时闻内才逐渐增多。早期的日粮中以逐渐减量的方式添加脂肪、熟的谷物以及简单的糖类,以帮助仔猪在逐渐适应淀粉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能量供应。常用于断奶后仔猪日粮的能量来源是经过加工的谷物,比如经过蒸汽加工的燕麦片或粗磨的玉米粉以及乳糖等简单的糖类(由乳清粉提供)。
(三)、有效能量供应--脂肪
脂肪源是豆油、玉米油、精制猪油,对短链和高不饱和脂肪的消化能力强于对长链饱和脂肪的消化能力,断奶仔猪对不同脂肪源(如玉米、猪油、牛油)的消化能力最强的为玉米,猪油扶之,牛油最差。
早期日粮中的总能含量非常重要,仔猪会因为日粮能量水平下降而表现出生长缓慢。
仔猪断奶后最初10天内日粮能量含量越高其生长就越快。
(四)、适当的蛋白来源
适当的蛋白质来源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是:消化率和抗原性(在采用豆粕时更应该注意此两点)。常用的蛋白质源有乳清蛋白质、脱脂奶粉以及各种大豆制品。蛋白质源的消化率一般是用年长得多的猪测定的,因而可能不能适当地反应仔猪断奶后最初1~2周内的消化率。
仔猪食用乳蛋白(如脱脂奶粉)和豆粕的效果比较为:豆粕作为蛋白源比乳蛋白(脱脂奶粉)作为蛋白源能使仔猪日增重更加多、仔猪肠道绒毛面积更大,但饲料效率是脱脂奶粉略高于豆粕。
(五)、高消化率
应用高度可消化的乳蛋白和熟的谷物而限制仔猪接触豆粕中的日粮抗原从而提高保育期早期日粮的消化率。仔猪刚断奶后就有很高的能量摄入量,就保持了肠道绒毛膜的高度,从而提高了早期日粮的消化率;能量摄入量低则会产生有害作用。(表4-9)
表4-9体重为10公斤猪的消化率与采食量的关系
消化率(%)采食量(克/天)
75 433
80 325
85 260
以提高日粮消化率为手段提高乳猪采食量:50公斤以下的猪肠道容量是采食量的限制因素。提高乳仔猪日粮的消化率等于提高乳仔猪采食量。对乳仔猪而言,日粮的消化率比营养成分更加重要。
消花道的保护:肠道会因使用豆粕而受到的损伤。早期日粮中不含豆粕,保证仔猪免疫系统不被激活,从而将能量和氨基酸等重要养分从维持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转而用于生长。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有利于肠道的保护。
早期仔猪日粮要点:高而有效的能量供应;高消化率和低抗原的蛋白质;保护肠道健康。减少抗原刺激和补充内源消化酶。
仔猪料的预期目标:日增重多,采食量高,饲料转化率高,腹泻少。肠道发育健康。例如28天断奶仔猪,其哺乳期(7天至28天)补料量为310克以上,断奶后即一周自增重1450克,断奶后两周内腹泻率3%以下,顺利承接过渡饲料。
不同猪场对仔猪料的关注点不同:科学饲养猪场要求依次为腹泻采食量、料肉比、外观;而不科学饲养户及散养户对仔猪料的关注重点依次为腹泻、外观、生长速度;
做好乳猪料的四化:①酸化,含有机酸5~15公斤/吨(系酸力)。②酶化,教槽料/保育料加强消化酶的补充。③细化,原料的粉碎细度需85%过20目筛;④熟化,淀粉的糊化度>60%。
饲喂技术是体现饲料质量的关键
乳猪料的使用方法和预算饲喂量(21日龄断奶),以一头仔猪为倒说明
7~21日龄阶段(体重2~6公斤)饲喂量为0.3公斤
21~35日龄阶段(体重5~10公斤)饲喂量为3.7公斤:
35~49日龄阶段(体重7.8~l7公斤)饲喂量为10公斤:
49~70日龄阶段(体重14~30公斤)饲喂量为19公斤。
优质乳猪料的特点功能性,高消化性、高适口性、抗腹泻能力强。
第四节、仔猪的饲养管理
概述
要达到的目的:最小的应激、最大的成活率、最快的生长速度。
l全进全出
进猪前圈舍彻底清洗消毒;
2、分群
按照性别、大小分,可两窝并一圈。
3、良好的环境条件
①温度
断奶仔猪最低温度为20℃。
②湿度
相对湿度为65%~75%,防潮湿。
③清洁卫生、及时出粪。
④保持空气新鲜;
⑤饲养密度
一般断奶时为0.2~0.3平方米/头(图4-5~图4-6)。
4、调教管理
吃食、饮水、睡觉、排泄四定位(图4-7~图4-8);增设玩具可防止咬尾、咬耳等行为,预防注射。
5、保育床饲养
实验证明,在保育床上饲喂仔猪比在地面饲喂效果要好的多,保育床饲喂突出特点是:不易造成拉稀,生长遗度快;粪屎与仔猪隔离,干净,床上空气新鲜等等。常用的保育床底面有钢构式的(钢丝网,钢筋棍)、塑料漏粪板式的、铸铁滑粪板式的、炕网式的、水泥漏粪板式的等等(图4-9~图4-14)。
6、避免在圈舍地面饲养保育猪。
更不能在舍内放入柴草供仔猪睡卧用,这样最能使猪造成感冒。可在地面上铺木板或麻布等等(图4-15~图4-16)。
饲养方法:一限制、两维持、三过度。
一限制:断奶后1~3天适当限制喂量,当天1~3小时不喂料,但要保证饮水。
两维持:①维持原圈或窝仔猪一圈饲养;②维持原来的饲料和饲养方式(保持1~2周不变):
三过度:①饲粮组成逐渐过渡,从断奶第2周逐渐过渡到断奶仔猪料,可调整营养水平不要调整组成。加适量抗生素、维生素和氨基酸以减少应激。②饲喂次数逐渐过渡(保持1~2周每日饲喂次数不变,以后逐渐减少)。③饲料类型逐渐过渡且保证清洁的饮水。
一、断奶后一周的饲养管理
母仔分离,对于有条件的猪场实行赶母留仔、原圈培育的的办法最好(如图4-17~图4-19。原圈培养约一周时间,让仔猪尽少的产生断奶应激。猪只的转群,猪只不论大小,若转群会增加应激,从而降低抵抗力,从断奶到断奶后2周是一段急性应激反应的时期。研究资料表明,转群一次的猪肺炎发病率为15%,转群2次的为17%,转群超过2次的猪,肺炎发病率可超过21%。所以猪只不论大小,尽量减少转群。
一般于断奶后1~2周内不给仔猪换料,严禁突然更换仔猪饲料。要在1~2周内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化慢慢把乳猪料换成仔猪料(图4-20)。
断奶后饲喂
刚断奶的仔猪,此时每天饲喂6~8次为宜,夜间喂食1~2次,以模仿仔猪夜间吃食的习性,5~7天后可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若按照次数饲喂,每天饲喂次数要逐渐向3~4次/日过度。过渡期间仔猪饲喂八成饱即可。自由采食的则继续自由采食。仔猪最大自由采食量=0.013×体重/(1-消化率)。
断奶阶段是生长猪一生最艰难的阶段,因为此时仔猪要从吃液体饲料改变成固体饲料,对仔猪而言是最大的应激,要经历肠绒毛的损伤及恢复的过程,这个阶段对饲料标准的选择非常重要。有很多猪场不愿意选择高标准的断奶过渡饲料,主要原因是因为价格高;但若给断奶仔猪使用一般饲料就要限饲,因吃的多一点就会出现腹泻,结果断奶后奶膘被迅速消耗,处于严重的能量负代谢状态,这种消耗会造成育肥猪出栏时间大幅度的延长,这也是我们饲养育肥猪出栏时间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建议断奶仔猪在两周内要选用高标准仔猪料饲喂,为肥育猪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好在网上或网炕结构的保育床上饲养断奶仔猪。
二、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技术)
(一)、早期断奶的好处
1、断奶日龄。早期隔离断奶日龄是14~20天。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在21日龄以前启动是有效的。
2、通过对新生仔猪免疫进程进行研究发现从初乳中吸收γ球蛋白仅仅发生在出生后最初30小时内,通过胞饮作用被肠壁吸收,乳猪被动免疫的半衰退期约为9天,免疫球蛋白在机体内慢慢分解。
3、根据母猪泌乳规律,母猪泌乳量在早期隔离断奶阶段高峰期已过,不会引起母猪的乳房炎等病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母猪提前发情配种,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4、实行早期隔离断奶能够打断各种疾病的循环周期,使疾病得到净化和控制。
(二)、几种营养素的使用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对于营养的要求非常严格和重要。为了解决营养问题介绍几种关键营养素。
1、猪血浆蛋白粉
从屠场收集的猪血中分离,消毒破坏微生物,仔猪断奶前开食料中一般用量为3%~5%,是免疫球蛋白的丰富来源,含粗蛋白约为78%,能增加采食量和减少腹泻,在胃和小肠中提供稳定的免疫球蛋白的来源,从使用效果看添加血浆蛋白粉比玉米豆粕型要好,同时血浆蛋白粉配合抗生素使用效果最好。牛血浆蛋白粉和猪血浆蛋白粉都有益,猪血浆蛋白粉效果更好,猪血浆蛋白粉的高价格限制了其大量使用。
2、喷雾干燥鸡蛋(SDE)
喷雾干燥鸡蛋可以作为免疫球蛋白的来源,在鸡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1gY免疫球蛋白1gY在鸡蛋中的浓度大约为每毫升蛋黄中有10毫克,即每个鸡蛋中有150毫克1gY,喷雾干燥鸡蛋产品中吉有丰富的蛋白质48%,赖氨酸3.72%,脂肪28%。
研究表明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喷雾干燥鸡蛋可以代替血浆蛋白粉。日粮中喷雾干燥鸡蛋添加量超过6%并没有明显的回报。
3.仔猪开食料中的酸化剂
有机酸可降低小肠和大肠的pH值,低pH值可促进乳酸杆菌属细菌的繁殖,低pH值不利于大肠杆菌的生存,有机酸可提高增重、采食量、和饲料利用效率,猪日粮中已经使用的各种酸化剂包括富马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和丙酸,富马酸是最常用的酸化剂,有机酸是能量来源但不能提供许多能量,日粮中添加1%~2%的有机酸,一般以液态形式添加,有机酸的使用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开食日粮中乳制品的总量(乳清粉和脱脂乳粉)。
4、乳制品
仔猪日粮中乳清粉或脱脂奶粉(DMS)都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氨基酸的极好来源,能量来源,乳酸杆菌能够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底物,大量繁殖,以同导致腹泻的大肠杆菌竞争,可以发酵产生乳酸,降低大肠pH值,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乳制品蛋白中含有乳球蛋白(抗体的来源),仔猪日粮中应添加15%~30%的乳清粉或10%~20%的脱脂奶粉。
5、鱼粉、肉粉和家禽粉
鱼粉、肉粉和家禽粉经常用于仔猪日粮,动物蛋白是极好的氨基酸来源,过敏源(如豆粕中含有的)极低。仔猪日粮中应限制使用豆柏,以防止大豆蛋白的过敏反应及其导致的腹泻,但是动物副产品中免疫球蛋号量较低。
三、弱仔猪
(一)、弱仔猪形成的原因
1、配种、妊娠期弱仔形成的原因
用药物催情配上种的猪产出弱仔就多。药物(前列腺素等)可以导致超数排卵,从而弱仔增多。
建议:尽可能不药物催情。
妊娠中前期(70~85天)给母猪喂料多,尤其能量饲料多。这样做可导致乳腺发育受阻而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故而弱仔多。
妊娠后期给母猪喂料不足。胎儿2/3的体重在85天~114天完成,喂料不足能造成弱仔增多。
建议:
90天以后给母猪增喂饲料。
母猪年龄过大(6胎以后)可造成产后胎儿大小不均,使得弱仔增多。
建议:母猪产完6胎后可以综合考虑适时淘汰。
细菌或病毒感染母猪胎盘而造成弱仔。
建议:及时给母猪做好防疫工作。
药害。妊娠期应用氟苯尼考等引起的先天性弱仔。
建议:怀孕期尽可能不用氟苯尼考等药物。
2、分娩哺乳期弱仔形成的原因
滞产造成弱仔增多。破水后半小时未见胎儿产出,或胎儿产出间隔时间超过半小时均称为滞产。
处理办法:建议让母猪后期吃好且怀孕期适当运动。
助产不当或不及时造成弱仔。
建议:产仔时让兽医技术人员接产。
有效乳腺或乳头过少。因其过少造成仔猪无法吃到乳或吃乳过少。
乳腺发育特别充分的大个母猪哺乳时易造成弱仔。引其体大乳大使仔猪无法吃到另一侧压在下面的奶水,而造成弱仔。
建议:淘汰体型过大或体型过大及乳头过大的母猪。
无乳或少乳引起均会造成弱仔增多。常见如因疾病、发烧、产后无乳综合症、高温季节少乳的母猪。
建议:加强管理,调整配种日期等。
3、保育期形成弱仔的原因
保育期是仔猪开始适应独立自主生活的重要阶段,常常可形成3种弱仔即:外观显性弱仔、阴性弱仔、药物性(注射针剂)弱仔。
显性弱仔
多是由环境应激所致,如不适应固体饲料、断奶并群、密度多大、舍内空气质量低劣、寄生虫感染等因素。
建议:饲喂饲料颗粒适当小,合群优配优、差配差等。
隐性弱仔
外观同正常猪样,但是对抗疾病的抗体水平低下,是猪场内的危险群体。
建议勤观察勤动手。
药物性弱仔
建议:平时给仔猪预防疾病尽可能把药物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减少注射针剂,反复打针易打成弱仔或僵猪。
(二)、清除弱仔猪
“弱仔”的概念我们常把在60日龄前出现的体重明显低于同期正常仔猪的个体,或相关抗体水平(易生病)明显低于同期正常仔猪的个体称为“弱仔”。猪是多胎动物,产出弱仔(仅是弱仔成目的一个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弱仔的成因复杂。养猪生产是个动态过程,在几个阶段都可以出现弱仔,例如妊娠阶段、哺乳阶段、保育阶段、所以不要认为只是在妊娠阶段可形成弱仔,这也是弱仔成因复杂的原因。(图4-21)
弱仔对养猪生产的危害
弱仔由于自身体质差,生命力脆弱,增加了管理难度,成活率却降低,造成母猪繁殖资源与饲料资源的浪费。弱仔常成为猪场疾病流行的始动环节。许多疫病,如伪狂犬、蓝耳病、猪流感、地方性肺炎、链球菌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地方性流行的初始病例,多出自弱仔,这已被近多年的疫病流行的众多事实所验证。特别是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在高密度的环境条件下,作为流行病发生的唯一内在环节易感动物弱仔猪,使该环节变得十分脆弱。本来与猪群处于稳定状态的病原微生物,则对弱仔就可以呈现致病性(我们也称为内源性感染),并通过初始的活体发病繁殖几代,增强毒力,从而打破了与猪群的稳定状态,引发疫病的流行。弱仔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远远超出了人们善良的一厢情愿的期望,这也是近年疫病肆虐的重要内因之一。所以找们应该非常坚定的、狠心的淘汰弱仔猪,为猪场创造一个相对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也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淘汰。
自然的也是最科学的。凡事不可勉强!
第五节、仔猪腹泻
仔猪下痢是很重要的、常见的仔猪疾病之一。主要有黄痢和白痢,(图4-22~图4-23)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该病多发时期为:一是出生后一周左右,仔猪常因脱水死亡,脱水死亡的猪眼球下陷(图4-24),且死亡率高;二是20日龄前后,多因消化不良引起,死亡率虽然不高但影响仔猪一生的增重。
仔猪下痢的病原体多为大肠杆菌。但它并不是致病的决定性因素。是否发病,是由多种复合因素所致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仔猪的食粮质量、与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营养是否全价、初生重的大小、环境卫生、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不能“一来病就用药”,应采取综合措施。若必须用药物,最好不要打针,而用粉剂药物添加于饲料或水中全群连用5~7天。
一、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断奶应激
心里应激(母仔分离)、营养应激(仔猪从母猪转向干饲料)、环境应澈(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
在断奶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强烈,影响也最大。显微镜观察发现,仔猪断奶后,肠绒毛高度下降,隐窝深度加大,绒毛形状由手指形变为舌形。消化和吸收受损,导致小肠下段养分过剩,致使栖局肠道的有害微生物菌群大量孽生繁殖,为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免疫反应抑制
母猪初乳中乳球蛋白(主要是免疫蛋白)含量高7%。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很大,可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被动免疫。而此后的常乳中球蛋白含量仅0.5%,仔猪主要依靠主动免疫。与自然吃乳仔猪相比,3周断奶猪表现显著的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容易腹泻。
(三)、消化酶活性降低
仔猪胃肠道消化酶活性,随着周龄增长而增长,但断奶对消化酶活性增长趋势有倒退影响,断奶仔猪胃酸分泌降低,乳酸来源终止,胃内pH值上升也直接影响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
(四)、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
断奶仔猪消化生理功能还不健全,不适应植韧性蛋白质高的饲粮,引起胃肠机能紊乱,诱发腹泻的发生。
(五)、胃肠道菌群的变化
由于乳糖的消失,乳酸来源终止,胃pH值的升高,使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消化过程生理失调。大肠中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失衡,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产生毒素创造了条件。
(六)、缺铁性腹泻
初生仔猪常常发生缺铁现象,这是因为:
1、妊娠母猪对无机铁盐的“胎盘屏障”作用,限制了母体铁质向胎儿的传递;
2、母乳含铁少;
3、生长发育正常的3周龄仔猪体重达到其初生的4~5倍,快速生长需要有足够的铁质给以不断补充支持。
(七)、仔猪补料诱导性腹泻
饲料抗原(尤其是豆制品)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导致仔猪免疫高敏性,容易感染病原菌。
(八)、疾病引起的腹泻
细菌、病毒、寄生虫。
细菌性感染:大肠杆菌(黄白痢)、沙门氏菌(副伤寒)、梭菌(红痢)等;
病毒性感染: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脑炎和流行性腹泻)、轮状病病毒(条件性致病原);
球虫感染。
(九)、管理不判位引起的腹泻
保温不好,湿度过大,料槽不卫生,通风不良等。环境卫生值得注意。
二、断奶仔猪零腹泻的方案
仔猪营养性腹泻对策:
1)、合理营养水平日粮的配制,蛋白不可过高,麸皮宜少量。
2)、添加抗生素(止痢药物)预防,断奶当日起连用5~7天,常用的有氟哌酸或恩诺沙星或氧氟沙星或头孢类药物等。
3)、酸化剂的应用,给饮水中添加适量食醋。
4)、生理活性物质的应用,如益生素。
5)、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如黄芪多糖粉等。
第六节、提高仔猪成活率
一、影响断奶仔猪成活率的因素
l、被母猪压死较多;
2、疾病:如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圆环病毒等;
3、营养不良:母猪奶水不好,教槽料和保育料饲喂量不够。
二、仔猪断奶成活率低解决办法
1、最好安装正规产床,减少母猪压死;在产仔头3~7天内定时放仔猪哺乳,吃完后放回保温箱内。
2、防止仔猪拉稀脱水死亡、以及其它疾病引起死亡,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做好饲养管理。
3、固定仔猪乳头,保证弱小仔猪能及时吃上乳汁以保证营养需求,以防饿死。
4、喂好母猪料,保证母猪奶水好;科学教槽;最大限度保证仔猪多采食乳猪料。
三、影响猪采食量的因素
感官、营养、健康、环境(温度、湿度)、遗传、年龄及性别、管理、社会行为,其中饲料味道的影响最为明显。
猪的味觉是所有动物含人类最是灵敏的。
动物的味觉灵敏度是由口腔中味蕾的多少决定的,动物味蕾的多少依次为猪(15000~45000)>牛(25000)>兔(17000)>山羊(15000)>人类(9000)>狗(1706)>猫(473)>鸭(200)>鸡(24)
能引起猪适口性下降的主要物质有:
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能严重降低适口性,主要在菜粕中含有;
单宁在菜粕中含有少量,也能引起适口性下降;
脂肪氧化、霉菌毒素;
以上都可引起猪适口性下降。
四、改善采食量
采食量大的两个条件:
容易消化吸收;
排空速度快。
因此,营养平衡的饲料才能采食量大。
适口性好不一定会增加采食量,但适口性不好一定会降低采食量。
研究表明断奶后最初两周,把仔猪置于明23小时,暗l小时的环境中比把仔猪置于明8小时,暗16小时的环境中仔猪能多采食33%,日增重提高49%。由于增加了光照时间,仔猪体内抵抗力提高、采食量加大和氧化-还原过程增强,所以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也较高。
实践证明,在产房、保育舍、实施部分清群,仔猪成活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尤其在夏秋季节。
五、判断猪场仔猪育成性能参数
3周龄体重:大于5.5公斤为优秀,4~5.5公斤为一般,小于4公斤为差4周龄体重:大于7.5公斤为优秀,6~7.5公斤为一般,小于6公斤为差5龄体重:大于9公斤为优秀,7 5~9公斤为一般,小于7.5公斤为差。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