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猪网独家翻译】5月6日讯 众所周知,未阉割的公猪很少会用作育肥猪。这主要是由于公猪在性成熟以后会有很重的异味,其肉类也变得无法食用。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幼龄仔猪进行去势手术。然而这种方法会是仔猪带来一定的疼痛,而且反复被指责严重危害动物的福利。在2008年,德国养猪协会、加工行业组织以及贸易组织共同决议了一份草案,禁止在没有麻醉情况下对仔猪进行阉割手术。2010年11月,欧洲的大部分养猪场及其他们的养猪协会都同意到2018年全面停止进行阉割手术。这意味着当前采用麻醉的方法对小猪进行阉割手术只是一个过渡时期,最终在欧洲将全面禁止阉割手术。然而,当未阉割的公猪进入育肥期,我们必须通过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以及减少屠宰期公猪产生异味的机率来积极预防猪肉异味对消费者的消极影响。这可能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如基因的选择、营养和/或饲养管理。
公猪身上的异味主要由基因和非基因的因素共同影响。一些研究已表明粪臭素(skatole)和雄烯酮(androstenone)这两者的水平主要决定着公猪异味的产生。而且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遗传性。粪臭素的水平比雄烯酮更容易受到非基因因素的影响。营养、饲养管理、卫生及抽样猪群都能影响测量粪臭素的水平,以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因评估的准确性。
传统及基因的筛选
德国波恩大学Frieden, Looft和Tholen研究员在他们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降低公猪异味的饲养因素》中写道,“通过传统及基因的筛选可以有效的降低未阉割的育肥公猪身上的异味强度,这将可以帮助养猪业逐渐的减少由于公猪异味而所需要丢弃的猪肉数量。最终彻底排除手术阉割的需要。为了达到最佳的筛选效果,我们必须建立标准化测量粪臭素和雄烯酮水平的程序。”
他们还写道,“目前,有两个研究项目致力于研究开发公猪异味全自动测量程序分别用于商业化的屠宰加工线以及养殖场猪群的筛选。最终的目标是希望以背膘、唾液或血液样品的检测为基础,开发可以对公猪进行异味计分的技术,这将可以加快遗传的进展。”
当我们在遗传筛选中鉴定公猪异味的QTLs和相关基因时,需要特别注意与繁殖性能有关的基因位点。不过总的来说,基因筛选为我们处理公猪异味问题提供了一个快速、简易的解决方法。
“在当前德国的经济条件下,这有必要在大范围使用自动化测量程序以前筛选种公畜。利用这种方法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如果这种途径效果不理想的话,试验将会扩展到所有的公畜与母畜生产线。总而言之,饲养目的包含降低公猪异味将会减少其他特性进展的机率,这将意味着失去一定的竞争力。”
利益?!
作者文中写道,饲养组织期望从明显的公猪异味下降率中获得利益:
1)引入生猪屠宰的激励机制,如果屠宰场淘汰异味猪,则根据他们淘汰的比例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2)按照饲料转化率及肉类价值,饲养未阉割的公猪比饲养阉割的公猪更加经济。
另一方面,随着来自未阉割育肥猪的猪肉数量不断增加,加工行业不得不认为会有大量的损失,因为未阉割猪的猪肉并没有任何市场价值。如果淘汰异味猪肉的频率可以大大的降低,而且低于10%这个临界值或更少,这样才能实现饲养未阉割公猪的潜在利益。或许我们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知道欧洲养猪业将是否可以成功的以动物福利为名义排除阉割公猪的需求。时间将会告诉我们一切……(By pigprogress 爱猪翻译小组黎先伟供稿)本篇文章来源于 爱猪网(52swine.com)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