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
猪寄生虫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不仅在中、小猪场危害严重,即是在管理良好、设备先进的大型规模猪场也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存在,但是因它在大多数猪场或猪群没有造成明显大量的死亡,所以对它所造成的不明显损失往往忽视,这种间接损失可能会占据经济效益的很大一部分,正如所说:“传染病会吃掉老本,寄生虫病会吃掉利润”。据试验,从仔猪到出栏,驱虫良好的猪每头可多得20~40元的回报。现今兽医科学对猪的主要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生活史、发生和感染规律等已经十分清楚,但许多猪场对寄生虫病仍未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其原因一是对猪寄生虫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或误识;二是对药物的选择不当和防治方案的不完善。有不少猪场只注重猪的驱虫打不注意环境卫生,今日驱了虫,但不久猪又重复感染。正如人们常说的猪寄生虫病“年年治,年年防,年年还在老地方”。只有把猪寄生虫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才可使猪的生产性能达到理想水平,所以必须做好猪寄生虫病的防制工作。工厂化猪场的猪群,在封闭和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生活,虽然较少与中间宿主接触,减少了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但由于饲养密度大,猪群周转频繁,以及引种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的危害仍然存在,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经济损失也很巨大。 一、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 1、 寄生虫病的发生已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传统的养猪模式下,寄生虫病往往在夏秋季多发。而规模化猪场,猪群密度大,猪舍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寄生虫病的发生季节性不明显。所以,防控措施不能只在春、秋两季进行,应该根据猪群的感染程度而定。 2、寄生虫种群结构发生变化 在非规模化饲养的猪场,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寄生虫病较多,如肺线虫、姜片吸虫、猪囊虫、棘头虫等。在规模化猪场,中间宿主被控制,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病增多,如猪蛔虫、鞭虫、弓形虫、球虫、疥螨等危害严重。 3、 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交叉感染、重复感染现象明显 由于环境适宜、猪群密度大,寄生虫繁殖传播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易造成全群感染。在猪群抵抗力较差时,寄生虫会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在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或继发时,危害更大。 4、 临床症状不明显,经济损失大 寄生虫病一般呈现慢性、营养消耗性过程,在严重感染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规模化猪场中猪体内寄生虫感染率在90%以上,体外寄生虫感染率几乎100%,每头猪因饲料利用率下降和生长缓慢造成经济损失达40元,一个万头场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0多万元。因此,必须加强对寄生虫病的防控意识。 5、寄生虫感染特点 寄生虫对各阶段猪群的感染程度不尽相同,其特点表现为:⑴不同阶段猪群的寄生虫感染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种公猪、种母猪、育肥猪、生长猪、保育猪。因此,种猪是猪场最主要的带虫者,是散播寄生虫的源头,是猪场控制寄生虫病的关键环节。⑵各类寄生虫感染率的高低排列顺序以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猪球虫的感染率最高,其次是猪蛔虫和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的感染率较低。⑶猪场寄生虫存在较严重的混合感染现象。 二、规模化猪场危害较大的几种寄生虫病 1、 猪蛔虫病 猪蛔虫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雄虫长15~25厘米,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雌虫长20~40厘米,虫体较直,尾端稍钝。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饮水和吃料时被猪吞食,在小肠中孵化,并进入肠壁的血管,随血液被带到肝脏、肺脏。幼虫随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并发育,然后经气管、支气管上行后,随黏液进入会厌,再经食道进入小肠,发育成成虫。 病猪一般生长缓慢、消瘦、黄疽、咳嗽,粪便带血。大量感染时,肝脏内有大量幼虫,造成肝脏坏死变性,在肝脏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乳白色的斑点,俗称“蛔虫斑”,并形成蛔虫性肺炎,猪剧烈喘咳,呼吸困难,肺表面有暗红色出血点。严重时大量成虫虫体阻塞肠管,引起死亡。轻度感染时,猪蛔虫阻塞消化道,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55元/头;中度感染时,猪蛔虫与猪争夺营养,猪料肉比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6.00元/头,重度感染时,幼虫移行,引起乳斑肝和肺炎,造成经济损失约45.04元/头。 2、 毛首线虫病 又称猪鞭虫病,猪鞭虫呈乳白色,雄虫长20~52毫米,雌虫长39~53毫米,前部细长,后部短粗,外观似马鞭。成虫在盲肠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在盲肠、结肠黏膜上发育成成虫。 猪轻度感染不显症状,毛首线虫破坏肠黏膜,妨碍营养吸收,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66元/头;中度感染时,引起腹泻、血痢等症状,经济损失约34.91元/头;严重感染时损伤肠黏膜,引起黏膜脱落、粪便带血,出现顽固性下痢,导致营养成分丢失,经济损失达111.46元/头。 3、 猪弓形虫病 弓形虫: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200多种动物,其中以猪的感染率最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集约化猪场中大规模暴发流行已较少见,感染猪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可导致怀孕母猪流产或产死胎。偶有地方性暴发流行。弓形虫的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阶段在猫科动物的小肠上皮内进行,形成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发育成熟后具有感染力,被猪吞食而感染。10~50千克的仔猪发病严重。病猪突然废食,初期变秘,拉干粪球,粪便表面覆盖有黏液,有的病猪后期下痢,排水样或黏液性或脓性恶臭粪便。体温41℃以上,稽留热7~10天,呼吸困难,眼出现脓性分泌物。严重时,耳廓、鼻端、下肢、股内侧出现紫红色斑,有的耳廓上形成痂皮或干性坏死。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耳、鼻、蹄与胸腹下部出现淤血斑,或有较大面积的发绀。病重者于发病1周左右死亡。 4 、猪球虫病 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引起。猪球虫在宿主体内进行无性时代和有性时代两个世代的繁殖,在外界环境进行孢子生殖。 猪球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和回肠,导致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黏膜上常有异物覆盖。7~21日龄的仔猪多发,成年猪多为携带者。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为腹泻,恶臭,初为粘性,1~2天后排水样粪便,腹泻可持续4~8天,粪便白色至黄色,呈水样或糊状。导致仔猪脱水、失重,在伴有传染性肠炎、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下往往造成仔猪死亡。即使存活,仔猪的生长发育也会受阻。剖检时,以空肠和回肠的急性肠炎为特征。缺乏经验的兽医经常误诊为细菌性腹泻,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效。 5 、猪疥螨病 疥螨是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和成虫4个阶段。雌雄虫在猪的皮下掘成5~15毫米的隧道,在里面生长繁殖。由于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皮肤剧痒。疥螨病通常先侵害耳部、头部,产生大量皮屑,局部脱毛,出现过敏性皮肤丘疹,逐渐蔓延全身。严重时有液汁渗出,形成痂皮。病猪以剧烈皮痒为特征,燥动不安,生长缓慢。规模化饲养,由于猪群密度大,疥螨传播很快。 疥螨挖掘隧道,破坏猪皮肤屏障;猪擦痒磨损皮肤,增加感染机会;患猪烦躁不安,影响休息与增重;降低饲料报酬,增加饲养成本。疥螨病灶通常起始于眼周、颊部、臀部及耳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后肢及全身。病猪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逐渐消瘦,甚至死亡。猪疥螨感染母猪年损失800元/头;染病肉猪日增重降低9.2%~12.5%,屠宰时体重减少5.79kg/头,饲养天数平均增加8.6天。 6 、猪虱 猪虱个体很大,雌虫长5毫米,雌虫长4毫米,灰黄色,常寄生在猪的耳根、颈部、肋部、后肢内侧等皮肤皱褶中,使猪烦躁不安。感染严重时,病猪生长缓慢,还可成为其他传染病的媒介。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猪旋毛虫、蚊、蝇等寄生虫在规模化猪场里危害也较大。 三、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要点 影响寄生虫病传播的因素很多:猪舍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卫生状况;猪场环境卫生条件及猫鼠的密度;猪群的隔离和转群管理前期的发病状况等。猪场控制寄生虫病的防控要有全面建立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的概念,尽可能地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机会。 1、保持高度的防疫观念。做好猪场的封闭管理,严禁饲养猫、狗等宠物,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 2、坚持做好本场寄生虫的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粪便检查,监测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猪群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制订本场消除或控制寄生虫病的具体方案,及早作好防制工作。 3、正确的诊断 诊断的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诊断、寄生虫病学剖检、免疫学诊断和药物诊断等。其中实验室诊断是准确易行的方法,如抽查猪的粪便,以饱和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或涂片法,在显微镜下检查寄生虫的病原体(虫体、虫卵、卵囊、幼虫、包囊等);剖检也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挑选一些消瘦、生长迟缓的猪进行剖检,既检查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又能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有条件时,进行综合诊断。 4、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进行粪便及其它方面的检查,并使用高效广谱驱虫药进行驱虫,隔离期满后再经检查,确认无寄生虫方可转入生产区。 5、搞好猪群及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加强防疫卫生工作,制订科学的防疫制度,认真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对所有的饲养用具、车辆、栏舍、场地、走道等应用紫外线和消毒剂定期消毒,猪群转栏、母猪产前都要认真进行全身性的清洗消毒,以减少、切断寄生虫的感染机会,粪便、污染物等应堆积发酵或作沼气原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菊酯类药物喷洒地面和猪接触的墙壁,清除猪舍内的感染性虫卵,使猪群生活在清洁干燥的环境中,保持饲料新鲜、饮水洁净,消灭中间宿主,减少寄生虫繁殖的机会,怀孕后期的母猪应经过认真刷洗消毒后才能转进分娩舍,切断寄生虫的纵向传播,并从传染源方面减少感染的机会。为保证驱虫的效果,应将驱虫后的粪便清扫干净堆积起来进行发酵,利用产生的生物热杀死虫卵和幼虫。 6、采用“全进全出”、早期隔离断奶等饲养方式。可有效地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对控制寄生虫病能起到重要作用。 7、搞好精细化养猪,提高猪群抵抗力。做好猪群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量,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群机体的抵抗力。 8、 药物的选择 原则上是要选用广谱、高效、低毒、廉价的驱虫药。常用的驱虫药有左旋咪唑、丙硫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据临床试验,左旋咪唑只能驱猪蛔虫和食道口线虫,对毛首线虫和疥螨无效;芬苯达唑对常见的线虫、吸虫和绦虫均有驱虫效果,但对猪疥螨无效。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不但高效、低毒,而且对体内外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效果。 9、减少抗药性和药物残留 对一个猪群驱虫次数过多、单一用药、用量过小或用药时间过长,某些寄生虫会产生抗药性。对猪群要定期检测、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寄生虫单一时,选择特效药物,交叉感染时用广谱药,必要时有计划的换药。 四、驱虫模式的选择 (一)不定期局部猪群用药驱虫模式 1、操作内容:猪场没有制定和实施专门的驱虫方案,一般采用局部猪群用药法:即发现某群猪皮毛粗糙或皮肤病较严重时,用常规驱虫药物混料投服,以及用敌百虫喷洒体表,个别寄生虫感染较严重的猪只则注射驱虫药。该模式以发现猪群寄生虫感染病征的时刻确定为驱虫时期,多针对所发现的感染寄生虫种类选择驱虫药物进行驱虫。 2、效果评价:目前,采用该驱虫模式的猪场(户)比例较高,占26.3%,尤其是在中小型猪场(户)使用非常普遍。其优点是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但该模式问题较多,其驱虫效果不甚明显。由于其以表征为判断依据,往往在猪寄生虫感染非常严重时才采取驱虫措施,而实际上轻度和中度感染就已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再者,寄生虫繁殖力强,局部猪群给药容易造成寄生虫病的迅速扩散和再次感染;往往忽略了那些外在表征不甚明显的寄生虫的存在。 (二)一年两次全场驱虫模式 1、操作内容:每年春季(3~4月份)进行第一次驱虫,秋冬季(9~10月份)进行第二次驱虫,每次都对全场所有存栏猪进行全面用药驱虫。 2、效果评价:该模式在较大的规模猪场使用较多,占65%左右。该驱虫模式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是,两次驱虫的时间间隔太长,连续生活周期长达2.5~3个月的蛔虫,常见的寄生虫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育成熟,排出虫卵,污染环境,造成重复感染,导致寄生虫感染率仍然很高,在理论上也能完成2个时代的繁殖,其他各种常见寄生虫的重复感染更难以避免,导致采取该模式驱虫的猪场寄生虫感染也较严重。故该模式的驱虫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阶段性驱虫模式 1、操作内容:指在猪的某个特定阶段进行定期用药驱虫。现实中较常用的用药方案是:妊娠母猪产前15天左右驱虫1次;保育仔猪阶段驱虫1次;后备种猪转入种猪舍前15天左右驱虫1次;种公猪一年驱虫2~3次。 2、效果评价:该法多在管理比较规范的猪场使用,其控制寄生虫感染的效果较局部用药驱虫和一年两次全场驱虫的效果要好。阶段性驱虫模式能较好地控制猪场寄生虫感染,特别是母猪产前驱虫,切断了母猪将寄生虫传播给仔猪的这一主要途径,较好地保护了肉猪免受寄生虫的侵害,定期驱虫具有消灭寄生虫和洗胃健胃的功能。 但是该方案不能彻底净化猪场各阶段猪群的寄生虫感染,种猪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寄生虫感染。而且阶段性驱虫用药时间非常分散,实际操作执行较为不便,尤其是使用预混剂类驱虫药时,实施难度较大。 (四)“四加一”驱虫模式 1、操作内容:该模式的驱虫原则是以种猪为驱虫重点,切断寄生虫在场内传播的源头并阻断场外寄生虫的导入。实际操作中所谓的“四”是指猪场中的种猪一年4次驱虫,即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种公猪每隔3个月驱虫1次,即一年驱虫4次。“一”则是指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 2、效果评价:该模式由“建立猪场寄生虫病监测系统与驱虫模式的研究”攻关课题提出,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在猪场中的感染分布情况、主要散播方式等重要科研内容,科学设计而成的猪场驱虫方案。其特点是:⑴加强了对猪场种猪的驱虫强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寄生虫的散播,起到了全场逐渐净化的效果;⑵考虑到了小猪对寄生虫最易感,在保育阶段后期或在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能帮助小猪安全渡过易感期;⑶依据了猪场各种常见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发育周期所需的时间,种猪每间隔3个月驱虫1次,如果选用药物得当,可对蛔虫、毛首线虫等起到在其成熟前驱虫的作用,从而避免虫卵排出而污染猪舍,减少重复感染的机会。故该模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猪场驱虫模式。 该模式使用成功的基础是选择低毒、安全、驱虫谱广、能驱杀线虫的幼虫、使用方便的驱虫药。药物必须保证:⑴不引起母猪流产、死胎;⑵全面、彻底驱除包括球虫在内的各种常见寄生虫;⑶驱虫后猪只较长时间内不排出虫卵,减少重复感染的机会;⑷使用简便,能方便实行群体驱虫,最好选用通过拌料给药的预混剂类驱虫药,以减少驱虫劳动量并能达到群体给药的目的。 五、猪驱虫药物的种类及选择
凡能将肠道寄生虫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均称为驱虫药物。服用驱虫药物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寄生虫排出体外。集约化猪场在确定了驱虫模式后,应根据寄生虫种类,科学选择驱虫药以达到彻底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多的驱虫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1、有机磷酸酯类。系低毒有机磷化合物,常用做杀虫药和驱虫药,主要有敌百虫、敌敌畏、蝇毒磷等,其中以敌百虫应用较多。
敌百虫为广谱驱虫药,对多种猪消化道线虫如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均有驱除作用,外用还可杀灭体外寄生虫,如螨、虱、蚤、蜱等。敌百虫按80~100毫克/千克体重/次混料投服,外用可按1%浓度涂擦或喷雾。敌百虫毒性较大,安全范围窄,使用时注意勿超量,孕猪及胃肠炎患猪禁用,并不要与碱性药物配合应用。由于此类药物毒性和副作用较大,而且驱虫效果不够理想,所以近些年使用者逐渐减少。此药的停药期为7天。 敌百虫使用注意事项:⑴因毒性大,不要随意加大剂量;⑵其水溶液应现配现用,禁止与碱性药物或碱性水质配合使用;⑶用药前后,禁用胆碱酯酶抑制药(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有机磷杀虫剂及肌松药(如琥珀胆碱),否则毒性大大增强;⑷怀孕母猪及胃肠炎患猪禁用;⑸休药期不得少于7天。 2、脒类化合物。为合成的接触性外用广谱杀虫药,主要使用的是双甲脒,为结晶性粉末,在水中几乎不溶解,所以多制成乳剂应用,如双甲脒乳油(特敌克)。它对各种螨、虱、蜱、蝇等均有杀灭作用,且能影响虫卵活力,对人、畜无害,外用时,可做喷洒、手洒、药浴等。使用时配成为0.05%溶液,常用于猪体及畜舍地面和墙壁等处。此药停药期为7天。 3、咪唑丙噻唑类。目前在兽医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左旋咪唑,它属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对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有良好的驱除效果。左旋咪唑有片剂、针剂和透皮剂等多种剂型。内服或注射的剂量均为7.5毫克/千克体重,注射于皮下或肌肉。注射液对局部有一定的刺激性,同时常引起精神不振、流涎、咳嗽等症状,但如果猪感染有猪肺丝虫(猪后圆线虫)时,流涎、咳嗽有助于加速虫体的排出。此药的停药期为7天。 左旋咪唑使用注意事项:⑴左旋咪唑可引起肝功能变化,肝病患猪禁用;⑵本品中毒症状似胆碱酯酶抑制剂,阿托品可解除中毒时的M-胆碱样症状;⑶肌注或皮下注射时,对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⑷内服给药的休药期不得少于3天,注射给药的休药期不得少于7天。
4、苯丙咪唑类。属于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此类药物有多种,但在兽医临床使用最广的是阿苯达唑(又名丙硫苯咪唑、抗蠕敏),还有芬苯达唑、甲苯达唑、奥芬达唑、丙氧苯达唑、氟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等在临床上应用,并有的制成复合制剂使用。此类药物对许多线虫、吸虫和绦虫均有驱除效果,并对某些线虫的幼虫有驱杀作用,对虫卵的孵化也有抑制作用。阿苯达唑给猪内服量为10~30毫克/千克体重。阿苯达唑适口性较差,混饲投药时应每次少添分多次投服,该药有致畸的可能性,应避免大量连续应用。此药的停药期为14天。 阿苯达唑使用注意事项:⑴有致畸作用,切忌大剂量连续使用;⑵休药期不少于14天。 5、大环内酯类。主要包括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埃普利诺菌素等阿维菌素类和摩西菌素、杀线虫菌素、杀螨菌素D、杀螨菌素肟等杀螨菌素。此类驱虫药属于较新的广谱、低毒、高效的药物,其突出优点在于它对畜禽体内、外寄生虫同时具有很高的驱杀作用,它不仅对成虫,还对一些线虫某阶段的发育期幼虫也有杀灭作用。这类药物在畜禽驱虫药中以阿维菌素类为代表,主要包括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及多拉菌素等。由于猪蛔虫及猪疥螨是各猪场感染率最高、危害最重的寄生虫,所以这种对猪首要危害的内、外寄生虫同时具有驱杀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许多猪场或养猪户对此药的认识或使用技术、驱虫方案等方面,存在认识和技术方面的不足,致使这种较为理想的驱虫药,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秀作用。 阿维菌素类具有可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优点,它对内寄生虫的胃肠道线虫,如猪蛔虫、猪胃圆线虫、猪食道口线虫(结节虫)和猪毛首线虫(鞭虫)等的成虫和大部分的第四期幼虫以及肺线虫病的猪后圆线虫(肺丝虫)、猪冠尾线虫(猪肾虫)的成虫都具有驱杀作用,同时对猪体表猪疥螨和猪血虱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对它们的卵没有杀灭作用。阿维菌素类对绦虫和吸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猪球虫等没有作用。
阿维菌素类驱虫药的剂型有口服剂、注射针剂和外用的浇泼剂等,口服的剂型有粉剂、片剂、胶囊、糊剂等,在这些不同的剂型中,以纯粉制成的0.2%或1%的口服预混剂较为常用,混入饲料中内服较为方便。但是,针剂的生物利用度最高,且它本身具有缓释作用,并在注入皮下后药物与皮下脂肪结合可起到一定缓释作用,这样它除了对已感染的寄生虫起到驱杀治疗作用外,还因血药浓度能维持时间较长,所以还可保护猪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因环境污染寄生虫而再感染,起到了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再者针剂的投药较口服投药的剂量准确,所以在有条件时最好以使用针剂注射为首选。 伊维菌素是在阿维菌素基础上改进的,它的优点是降低了毒性,所以应尽量选用伊维菌素,但是伊维菌素的市售价格略高于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注射剂对猪多用1%的制剂,一般可按每10千克体重0.3毫升计算,要用短针头注射于皮下,不要注入肌肉或血管内;国产制剂对局部的刺激略大于进口产品。注射剂的使用程序一般可在猪40日龄左右、后备猪配种前、孕猪产前2周时各注射1次,但在感染较重的猪场应在转入育肥舍时增加注射1次,以及繁殖母猪于配种时也加注1次,对种公猪每年注射3~4次。种猪尤其是种公猪患有顽固性疥癣,如局部结有厚痂、久治不愈的,可增加注射剂量和用药次数:每疗程可用1%伊维菌素按每10千克体重0.4毫升用量,每隔5~7天注射1次,连续应用直至痊愈。口服粉剂多用0.2%预混剂,对小猪群或一次性驱虫时,一般按每30千克体重5克的用量混入饲料中1次性投服。如按全场性驱虫方案并为提高驱虫效果则最好采用分次投服的方法,应根据猪的日龄按每吨饲料拌入的0.2%预混剂计算:对保育猪、生长育肥猪、种猪分别为1.5千克、2.0千克和2.5千克的用量使用;对感染严重的种猪用量可增加到3.5千克,上述各剂量如折合成纯粉则约为每千克体重为0.1毫克,或每千克饲料含2毫克,使用上述各剂量的猪群均应拌料连续饲喂7天。投药时间应在繁殖母猪分娩前3周和配种前各1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次,种公猪每年3~4次,转入育成舍的仔猪也应投药1次。在制定和执行驱虫方案时要特别注意,首次驱虫要统一对全场所有的猪(除吃奶仔猪)同时投药,以切断感染源,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试验,严格的两次全场性驱虫,可将猪蛔虫在环境中的污染率由70%降低为接近于零。再者,分娩母猪是所产仔猪感染寄生虫的重要来源,产前的药物驱虫可打破母仔间的传播环节,所以母猪的产前驱虫是控制猪寄生虫传播的关键策略。 伊维菌素使用注意事项:皮下注射有局部刺激作用;皮下注射休药期不少于28天,混饲给药休药期不少于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