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牧通网
大豆是全球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近年来,国内大豆产业整体形势日趋严峻:本土生产下滑、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过高。本文将重点介绍2010及2011年年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情况。
第一部分 2010年中国大豆产业特点
2010年,国内大豆产业发展整体失衡,在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本土大豆播种面积继续下滑,加工业发展迅速,进口量激增,达到供给总量的80%以上。为促进国内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稳定市场价格,我国政府坚决采取政策性收储及抛售措施。
一、大豆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微增
国家对东北地区2009年产大豆实行临时收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豆受益。然而,因为国内玉米价格较高,而受进口冲击,国内大豆价格稳中趋跌,种植比较收益低,继续影响2010年大豆生产。据调查,2010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3亿亩,同比减少1520万亩,减幅11.0%。
受低温天气影响,2010年东北主产区播种推迟,但后期生长条件总体较好,单产高于2009年,抵消了面积减少对产量的影响。据调查,2010年全国大豆产量1500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增幅0.7%。
2010年全国大豆种植成本继续增加,其中化肥价格较去年略有下降,种子基本持平,但柴油、人工费用及其他农资价格明显增加。据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成本约410元/亩,同比增32元/亩,增幅8.5%;安徽省大豆种植成本约390元/亩,同比增25元/亩,增幅6.7%。
二、进口大豆量价齐升
从1997年全面开放大豆进口市场到2009年,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继2009年中国创下4255.2万吨进口量的历史最高记录之后,2010年以来国内大豆进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及阿根廷豆油禁运等为主要影响因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为5480万吨,较2009年增加28.8%;其中12月份进口大豆543万吨,同比增加13.6%。单月进口量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达到620万吨。全年大豆进口均价为457.7美元/吨,同比增加2.07%;单月进口额最高值出现在12月份,达到532.3美元/吨。
三、消费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 2010/11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继续增长。预计2010/11年度全国大豆消费量65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幅8.3%。其中,压榨量2040万吨,同比增加350万吨,增幅7.4%。
四、国家政策调控市场
2008年大豆新榨季开始,为拉动大豆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委托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在东北三省一区启动政策性收购。据统计,2008/09年度共收储大豆725万吨,占2008年国内大豆产量的46.7%,占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辽宁四省大豆产量的83.7%;2009 年,收储政策做出一定调整,除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外,增加了东北地区规模大豆压榨企业为收购主体,并敞开收购当年大豆;2010年该政策在东北主产区得以延续,据统计,2010/11年度截至目前,中储系统累计收购2010年产大豆194.96万吨。
2009年7月21日起至11月25日,我国共进行十八次临时存储大豆竞价交易会,均以3.75元/公斤(三等)的价格进行拍卖。累计投放量为 84.113亿公斤,实际成交1.397亿公斤,总成交率约1.66%。由于拍卖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临储大豆始终不被看好,整体成交状况不佳,对市场影响也相对较小。自2010年12月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6次国家临时储备跨省移库大豆竞价交易会,累计投放量176.33万吨,共成交1.1万吨,总成交率仅0.62%,且为底价成交。
五、市场动态
经过2008年的大涨大跌,2009年至今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呈现窄幅振荡运行态势,价格底部逐渐抬高。2010年市场具体走势如下:受临时收储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 1-4月份国内主产区大豆价格总体在临时收储价格附近平稳运行。5月之后,随着临时收储期限结束,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在外围市场的压力之下明显下跌。年内低点为3527元/吨,出现在6月末7月初。7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外盘强势上涨及国内需求回暖带动下,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大幅走高,年内高点为4080元 /吨,出现在11月上旬末。11月中下旬以来,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内外期货市场震荡调整的影响,国内大豆现货价格止涨回落。
六、加工业特点及产能情况
近年,我国大豆加工业处于调整、洗牌的巨变时期,布局上,已由产地加工为主向沿海加工为主转变,并形成以进口原料加工为主的沿海企业集群;规模上,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国内分散的中小型企业遭遇兼并或破产;在产权上,外国独资、控股的企业数量增加,国产企业份额减少,外资控制格局基本形成。据调查,目前,中国约五分之四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外资所控制。
国内大型加工企业的产能进一步扩张。据有关分析机构统计,2010年,我国大豆增加年产能近450万吨,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中粮、中纺、广东东凌等,其中中粮企业集团未来总产能将达775万吨,而中纺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在2009年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大豆进口商,目前大豆加工能力增至500多万吨,广东东凌在2010年则增加125万吨大豆压榨线,总产能力扩至300万吨。
第二部分 大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1年中国大豆生产
为稳定大豆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连续两年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政策性大豆收购,有力的支撑了市场价格。同时,农业部也于近期发布公告称,明年将稳定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然而,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植大豆的收益低于种植玉米、粳稻作物,主产区农户继续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并不高。预计201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恐将继续下降,但出于政策扶持、种植习惯和天气等因素考虑,整体降幅有限。
二、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
虽然2010年国内大豆产量预期平稳略增,但受由于中国不断增长的植物油及蛋白粕的需求,初步预计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 5400-5500万吨。由于国产大豆供给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高达80%左右的对外依存度,未来五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继续增加,预计年平均增幅或在5%-10%左右。
三、2011年中国大豆价格
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份报告数据,2010/11年度世界大豆产量2.58亿吨,较上年度减少231万吨;消费量2.56亿吨,较上年度增加1769 万吨,创历史新高,从供需情况看,2010/11年度世界大豆供需形势趋紧。从国内市场看,近两年来农资价格的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户的销售心理,特别是连续三年的东北临储收购政策的实施,使得国产大豆价格有了底部支撑,有力的支撑2011年的大豆市场稳步向上。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通胀加剧,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为大豆价格上涨打下了基础。但由于进口大豆较多、国内政策性大豆库存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大豆价格的上涨空间。
四、2011年中国大豆加工产能继续扩张
2011年中国大豆加工产能有望继续扩张。据有关分析机构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将建成投产的大型大豆压榨项目有20多个,日压榨大豆能力超过6万吨,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超过1800万吨,再次创下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