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30|回复: 6

猪丹毒文献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6 1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剖检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本病有一百多年研究历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控制,有时仍在一些养猪国家中爆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成世界性分布。1878Koch从实验小白鼠体内分离到一种被称为“小白鼠败血性”后,猪丹毒才被确认为一种传染性疾病。1882~1883年,Pastear系统叙述了引起猪丹毒的病原,并介绍了猪感染情况。在我国最早发现于四川,1945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继有所报道,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一、
病原
猪丹毒是由致病微生物浸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为猪丹毒杆菌,同样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杆菌寄生在病猪的所有器官。扁桃体、肠道、胆汁、骨髓体以及病猪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和传染的饮水及土壤等可以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丹毒病猪皮肤上常出现淡红和紫红色的疹块,皮肤坏死,关节炎心内膜炎。3~12月龄猪都可发病,但主要侵害3~5月龄架子猪。猪丹毒丝菌的血清型比较复杂,1973年为止已命名的猪丹毒血清型有123……22N25个血清型和1a1b2a2b亚型,2324型为我国徐克勤等所分离。我国致病猪丹毒杆菌主要是1a2型。猪丹毒杆菌表面有一层蜡样物质,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深埋的猪尸体内尚能存活7~9个多月,在熏肉内可存活3~4个月,盐腌肉内可存活5~6个月:土壤内能存活40d左右:严重地威胁着小型养猪场、农村散养户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但该病对热的抵抗力较弱,煮沸即死。对一般消毒药、甲醛类、含氯消毒剂和碱类制剂较敏感。即使较低浓度也能有效。如用0.2%福莱神碘、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石灰乳等均能很快将其杀死,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该菌,因此可以通过胃进入肠道。
二、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猪丹毒杆菌随病猪的粪便、唾液、尿液、鼻分泌物排出体外,或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土壤、饮水或饲料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病猪、康复猪、健康带菌猪以及吸血昆虫,都是猪丹毒丝菌的传染源。病愈猪和健康带菌猪的带菌率高达30%~50%,而且主要存在于扁桃体,胆囊和骨髓处。由于该菌生存时间长,常呈地方性流行,北方地区在炎热多雨和蚊蝇活跃的7~9月最容易感染,秋凉后逐渐减少,而在南方地区,往往冬春季节也可形成流行高潮,本并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事也发生爆发流行。4~5月龄架子猪发病最多。而老龄猪和哺乳仔猪发病少,其他动物感染的也较小(人类如感染本病称“类丹毒”)。其重要性伴随着养猪业的集约化而增加。经济损失主要由急性暴发的死亡和高额医疗费所致。慢性感染本病的猪对增重影响较大;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源感染,通过猪只相互直接接触或通过短距离的飞沫小滴使疫病传播.在猪群之间的感染主要由带病猪引起,而且与饲养密度、卫生管理、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流行初期猪群中,猪只常呈急性经过。病猪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球比例增多,往往突然死亡1~2头多为健壮的大猪,以后陆续出现较多的死亡。如发病后,迅速将病猪隔离,用青霉素治疗和氯化钠消毒,对病死猪及圈舍作无害化处理。而对尚未发病猪临时进行免疫血清预防接种,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终止流行。
三、
临床症状
猪丹毒潜伏期与猪的体质、抵抗力、感染途径,病原菌的多少及其毒力有密切关系,一般为35d,最短的ld,最长为79d,根据病理性状,按病理特征主要分为:“特急性、急性败血型、疹块型、慢性型”三个类型。
3.1特急性型
   人工感染试验证实,静脉注射100亿~600亿菌/头,注射后24~48小时开始发病,体温高达42以上,发病12小时后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至废绝,颈下,胸腹,背侧出现丹毒性红斑,体温升高时,心音增强,心率140~160/分钟,濒死期高达240/分钟以上,后期可至80/分钟,一般持续1~2小时,躺卧不起,抽搐呈游泳状,鼻孔流出的白色泡沫状液体,不久倒毙。
3.2急性败血型
为急性流行初期,个别健猪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发病死亡。多数病猪表现明显症状,体温高达4243,留热不退;病猪虚弱、打颇、食欲减退,有的厌食呕吐;精神萎靡,眼结膜充血:喜卧不愿走动,行走踉跄,步态僵硬,似有痛感:站立时背腰呈弓形,对抓捕不加抵抗;粪便多无变化,有的猪粪便干硬并带粘液,后期出现腹泻。严重的病猪出气,速度加快,结膜发钳。有部分病猪耳、颈、背处、腹部、四肢内侧潮红、发钳。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斑块消失。病程25d,如未及时治疗,病程14d,死亡率达85%90%以上,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得猪丹毒时也有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的现象,病程在2d内。
3.3疹块型(亚急性型)
体温升高41,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精神沉郁、虚弱、粪便燥、时有麻痹和恶心。经过l2d后,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胸侧、背部、肢外侧、颈部出现界限分明的类圆形、方国形或菱形的紫红色斑块。稍凸出于皮肤表面,与周围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俗称“打火印”或“鬼打火”。疹块充血,用手指按压退色,与猪瘟按压红斑不退色相区别.但黑猪不易发现察觉,用手摸可感觉有疹块。病猪疹块先呈淡红,后期变为紫红色,以后中间隆起、干燥、坏死,形成棕色痂块而痂皮脱落.病猪体温下降,病情l2周后可恢复。死亡率为1%2%.该型多为良型,但有的继发感染也有病情加重而死亡的。现实生活中较少见此类型病例。
3.4慢性型
这种类型多由急性型和亚急性转化而来的非化浓性关节炎(或四肢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表现为:伴有发现虚弱便秘,患结膜炎。常见的有浆液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并发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前两个症状可同时出现在同一头病猪体内,后一个症状可单独存在。关节炎型病变多发生在四肢关节,特别是附关节、腕关节、髋关节发生慢性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僵硬、跛行或卧地不起.心内膜炎,为心律不齐、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背、肩、尾、两耳局部坏死,变黑、干裂等。通常心脏麻痹,突然倒地。
四、
剖检变化
4.1急性型
主要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剖检,其脾、肾肿大,全身林巴结急性充血肿胀,侧面多汁。浆膜与浆膜上有淤点或淤斑.整个消化道有明显的出血性炎症变化.以胃底、幽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尤为严重。脾脏充血,肿大呈花斑肾。淋巴结侧面多汁,
关节炎增加。
4.2疹块型
整个肝、肾、心发生颗粒变性。扁桃体与肠急性卡它,肺充血、水肿、皮肤出现丹毒红斑,皮肤微血管显著充血。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浆液性水肿,皮肤上见菱形、方形和回形的红色疹块.内脏病变稍轻于急性型症状。
4.3.性型
四肢关节肿胀,尤其是髋关节。组织增生,关节囊发生炎型病变.切开关节囊,见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粘稠并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形成纤维素,肥厚;慢性心内膜炎为:可见左心二尖瓣心膜上有菜花样增生物,也就是心脏瓣膜表面附着由纤维素凝块与肉芽组织组成的疣状物或关节炎。
五、
诊断
分初步诊断与最后确诊和不需试验室的快速诊断法。
5.1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鉴别。在临床上表现体温升高,皮肤上有红斑、疹块,指压退色和与猪瘟、急性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区别。如猪丹毒皮肤红斑较猪瘟皮肤红斑鲜明,按压颜色变淡,而猪瘟的红斑压之不褪色;猪瘟的淋巴呈大理石样病变,而猪丹毒无此病变等,即可得到初步确诊。
5.2最后确诊
最后确诊需要作细菌学检查。
5.2.1细菌学检查
急性型需取病猪肝、肾、疹块部血液或渗出物.慢性型取关节液于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有细长的小杆菌蠕动即为本病。
5.2.2动物接种
将病料制成悬液,对鸽子进行皮下注射接种0.5ml,或腹部注射lml,接种病料后4d死亡,然后取其肝、心、血、肾病料涂片,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5.2.3细菌培养
直接将采集的新鲜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置37恒温箱中24h后。可见针尖大小、灰白透明、圆形、呈滴状小菌落,同时挑起菌落用革兰氏染色试验后镜检。通过试验最后确诊该病病症。
5.3快速诊断法
选用3%胰蛋白冻肉汤作为培养液,加入兔抗丹毒高免血清或其它抗丹毒血清(40ml80ml)再添加一定量的抗菌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可以配制成对检测及诊断丹毒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丹毒快速诊断液或安瓶管.配制的3%胰蛋白冻肉膏汤抗菌素丹毒血清诊断安瓶管(每管含量1ml),在冰箱内保存有效期可达两个月,对猪丹毒病猪生前诊断取猪耳尖一滴血,置安瓶管内即可检出;死后诊断蘸取被检组织,置试管内也可检出。只要有肉眼可见凝集团块,即可判断为阳性。检出率达100%12h即可得出准确结果。不需用显微镜及其它特殊设备,在野外即可进行。兔抗猪丹毒高免血清用死菌悬浮抗原,按常规及快速免疫方法进行免疫均可获得高效凝集反应用的高免血清。(来源及制备容易)。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及变化,试验室检测或丹毒血清生长凝集法,即可确定为猪丹病毒。
5.4血清学诊断
近年来猪丹毒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发展很快,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种。
凝集反应诊断法、免疫荧光诊断法、补体结合反应诊断法、沉淀反应诊断法。
六、
防治措施
6.1疫苗种类和使用方法
   常发地区,每年春秋进行两次预防注射猪丹毒疫苗,断奶后应及时按窝注射,严防漏注,保证猪群获得免疫力,这是当前防止猪丹毒最有效措施。现有以下几种菌苗:
(1)
猪丹毒弱毒菌苗。大小猪均一律皮下注射1ml,免疫期6个月。
(2)
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0kg以上断奶仔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21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3)
猪丹毒GC42系弱毒菌苗。皮下注射7亿个菌,注射后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5个月以上,口服为14亿个菌,拌入饲料中口服,注意要用新鲜饲料,服后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9个月,本菌苗稳定,免疫原性好,安全可靠,为首选疫苗。
6.2免疫程序
   (!)仔猪在45~60日龄第一次注苗,常发区3月龄进行第二次注苗。
   2)种猪每间隔6个月注苗一次,通常于春秋两季定期免疫注射
   3)抗生素与菌苗同时应用时,对菌苗的免疫效力有一定的影响,在接种前7一天和接种后十天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6.3治疗


发病后,应迅速找兽医诊断,确诊为该病后尽管采取措施,对全场清扫、消毒,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对没有治疗价值的应尽早淘汰,经高温消毒后作工业用,对死猪要作无害化处理。对尚未发病的猪应采用免疫血清紧急接种预防,以终止疫病流行。治疗药物中青霉素是治本病的特效药,用量为14U/kg23/d,进行肌肉注射,连用35d,病猪好转时还需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用时辅以良好的饲养管理。增喂口服补液盐,使用硫酸钠、氢氧化纳、碳酸氢纳、氯化钾混合而制成的补液盐效果较好。极少数对青霉素不见效的,可选用氧呱嗦、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6.4
预防
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素丝菌感染。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进猪前做好预防接种疫苗工作,待产生免疫力后再引进,进场后,还应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待无发生疫情后,方可混群。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1-2-26 10: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现在在南方猪丹毒发病率还比较低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6 1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08: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5: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几年,猪丹毒病的发生呈散发,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当引起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4 22: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吃过苦,有些场还是不重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16: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9 02:4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