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4|回复: 1

[其他信息] 牛舍设计需考虑奶牛社会行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3 17: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种动物之间的任何动作都被称为社交行为。和其它群居动物一样,牛也具有完善的社交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分为侵略行为(例如,打斗和恐吓)和非侵略行为(例如,相互舔毛)。
  (1)交流
  牛通过发出不同的信号进行交流。这些信号包括姿势、声音和气味,这些信号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或者触觉而被其他扭接收。
  经过数代的发展,每种信号行为和信号理解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基础而遗传下来,因此,一种动物的所有个体均掌握了这种交流方法。然而,大部分行为模式需要学习及锻炼才能正确使用。而对此的学习可能在动物的某个生长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如果阻碍了这种学习,则该个体会出现交流问题。
  出生后两至三个月单独饲养的犊牛会出现与其它犊牛在交流上的困难,与其他牛群接触的缺乏可能对该犊牛造成了伤害,甚至饲养在犊牛栏的犊牛,由于它们无法看到或者接触到其它犊牛,几乎总是会出现“自舔行为”。当犊牛饲养在没有垫草的或者没有提供富含纤维素的饲料时,这个行为的出现机率还会增加。
  (2)个体间距要求
1.jpg
  同种动物之间的间距(个体间距)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和社交空间(上图)。物理空间包括牛进行其必要动作如躺卧、站起、伸展等的空间。而社交空间是牛与牛之间保持的最小距离。
  一旦这个最小距离被逾越,牛要么试图逃离,要么会出现侵略行为。牛的“社交空间”最小距离通过环绕其头部的一个圆形范围而限定,因为牛对于自身的位置定位是通过来自视觉、听觉及嗅觉的感官来进行的。因此,个体距离总是通过测量头部至头部的距离而获得。放牧场上成年奶牛的个体距离通常为两米到四米。另外,个体距离也取决于牛的活动。状态转换通常限制了个体距离,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距离为零,例如当牛由于社交原因而相互舔舐和磨蹭的时候。
  密度加大会限制牛的自由活动,并且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将可能导致牛群中的社交压力。对于饲养在漏缝地板上的小母牛和青年公牛的研究表明,密度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侵略性碰撞及更高频率的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另外一个对于不良行为(卷舌头及其它直接与物品或者其它牛接触的口部动作)发生频率的调查中,当年轻公牛的密度从2.3平方米/牛提高至1.5平方米/牛时,不期望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了2.5-3倍。而与3.0平方米/牛相比,在1.6平方米/牛时,发情的母牛所导致的麻烦也有所增加,尤其由于爬跨频率的增加而导致。较少的物理空间会导致一种情况,即牛群中一些牛的混乱会促使大量的牛站立起来。
  文章来源: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2-23 1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是应该考虑社会行为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3 15:4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