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3|回复: 1

猪场的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8 19: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场管理应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管理的着重点应该是母猪阶段,而不应只注重仔猪。从卵子受精开始,一头商品猪一生中有一半时间是依赖于母猪度过的。母猪的营养状态和管理好坏不仅影响仔猪在胚胎阶段发育,也对出生后的生长有直接的影响。但人们往往由于在母猪阶段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营养和饲养管理的重要性,严重地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按各个生理特征和营养需求,高产母猪的一个完整的繁殖过程可分成7阶段:
  · 第一阶段 配种前期
  · 第二阶段 妊娠1-30天
  · 第三阶段 妊娠30-75天
  · 第四阶段 妊娠75-95天
  · 第五阶段 妊娠96-110天
  · 第六阶段 分娩前5天-后5天
  · 第七阶段 哺乳期
  在这7个段中,给母猪提供不同的饲料和饲喂量同样重要。大量研究表明,采食量影响母猪整个生命周期的繁殖性能(李德发,1996)。本文将讨论通过采食量来调整母猪各阶段的营养摄入量,达到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配种前期
  该阶段饲养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母猪排卵数。许多实验证明,提高母猪配种前的饲料采食量可以显著增加排卵数。同时研究也证实,与限制采食量相比,在初产母猪的第一个发情期后到配种前,实施短期高水平饲养(催情补饲)也可以增加排卵数。荷兰研究者认为,在排卵前的14天以内提高饲料采食量可使排卵数增加2个左右。据研究表明,增加饲喂量或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均可提高促性腺激素释放素水平和促黄体激素的释放频率,从而达到提高排卵数的效果。
  在生产实践中,后备母猪的催情补饲是从配种前14天开始,经产母猪是从断奶开始。建议采用哺乳母猪料,日饲喂量不少于3.0kg/天。
  第二阶段:妊娠1-30天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保证受精卵在子宫的安全着床,提高胚胎成活率。据测定,在妊娠初期的25天内,受精卵死亡率达30%。研究表明,配种后的饲料采食量和胎胚死亡率有关,采食量越高,胚胎死亡率越高。最近,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表明,配种后72个小时内的饲养水平对胚胎死亡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配种后的72小时内,饲料采食量从1.9kg/天提高到2.5kg/天,胚胎死亡率提高18% (表1)。
  控制胚胎发育和成活率的主要机制是子宫特异蛋白的分泌。卵巢类固醇激素,尤其是孕酮可促进这些蛋白质的分泌。在妊娠早期孕酮水平升高可以改善子宫内环境,使之更适合胎儿的发育。提高妊娠期的采食量可加快孕酮的清除代谢过程,使血浆中孕酮水平降低,最终导致胚胎成活率降低。
  根据这一观察,建议对配种后的母猪30天内减量饲喂,使用妊娠期饲料,饲喂量维持在2 kg/天。
  第三阶段:妊娠30-75天
  该阶段是调整母猪膘情的唯一时间段,过肥或过瘦的母猪应该在这个阶段改善膘情,使分娩时背膘厚达18-19 mm。任何其它阶段通过饲喂量来调整膘情都将给母猪的繁殖性能造成负面影响。过肥的母猪产仔数低,发生难产的机会大。而且母猪体重越大,维持需要量越高,饲料需要量越多。体重每增加10kg,能量的维持需要量增加5%。
  过于消瘦的母猪的繁殖性能也不好。这些母猪往往泌乳性能低,断奶后发情慢或发情不明显,勉强发情后排卵数少,配种困难,产仔数低。
  调整母猪膘情的办法是根据母猪的体况给予不同的饲料量。目前确定母猪体况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体况评分和背膘厚度测量。由于体况评分不能准确地反应猪体脂肪储存量,不同评分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头母猪的评分也有所不同。而且,无论猪群整体水平如何,评分总是在1-4分,在群体之间无法进行对比。由于饲喂水平的任何细小差异都会导致母猪体重和背膘厚的巨大变化,所以膘情评定应该慎重,最好使用背膘测定仪,根据母猪的体重和背膘厚来确定母猪的饲喂量(表2)。
  该阶段使用的是妊娠母猪饲料。在实际饲喂时,还需要考虑畜舍的环境因素。畜舍温度低于最适区时母猪需要采食更多的饲料。对于单笼饲养的母猪,其下限临界温度(低于此温度,猪必须额外产热才能维持体温恒定)为16~18℃。环境温度比下限临界温度每降低1℃,饲料采食量应提高3-4%。环境潮湿或有风时,母猪的饲料需要量也增加。该阶段要根据母猪个体的不同来确定其饲喂量。
  第四阶段:妊娠75-95天
  该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饲喂量,避免母猪采食过多的能量影响乳腺的发育。
  乳腺的发育表现为先慢(配种到妊娠50天)后快(妊娠70天到105天)的规律。例如,在母猪妊娠后期,乳腺组织的DNA可增加三倍。母猪在妊娠75-105天摄入过高的能量,会对母猪乳腺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乳腺重量变轻,DNA、RNA、总蛋白和脂肪量减少(表3)。这样的母猪日后的泌乳量也会大幅度降低。
  因此,在乳腺快速发育期,即妊娠75-95天,应对母猪的饲喂量给予控制。建议饲喂妊娠期饲料,饲喂量在2.2kg左右。
  第五阶段:妊娠95-110天
  该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采食量和饲料营养水平来促进胚胎发育。
  该阶段是胎儿的快速生长期,需要消耗母体大量的营养。如果母猪饲喂量不足,会使母猪处于分解代谢状态之中,过多地将母体的蛋白质和脂肪转给胎儿,使母猪过早地进入营养负平衡,对母猪分娩后的采食量,泌乳性能以及随后的繁殖性能都将有不良影响。
  提高母猪分娩前的饲料量,将减少母猪的营养负平衡,通过饲料营养来满足胎儿生长需要,以达到生产个体大、健康、均匀的仔猪(\>1.3kg)。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的日粮中添加脂肪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是普遍做法。这样做不仅能给母猪提供足够的能量用于胎儿的生长需要,还能提高初生仔猪体内的能量储存,从而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表4、5)。
  这一阶段(从妊娠95天至分娩前),应改喂哺乳期母猪饲料,日饲喂量增加到3-3.5公斤。
  第六阶段:分娩前后5天
  围产期的饲喂方式是在分娩前逐步降低和分娩后逐步增加饲料量。
  观察表明,母猪在分娩前后饲喂量不当,将对分娩后的采食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分娩前逐步降低饲喂量,在分娩后再逐步提高,已被许多试验和商业猪场证明是改善母猪泌乳期采食量有效的饲养方式。
  建议分娩前3日开始逐渐降低日饲喂量,分娩当日0.5公斤,分娩后每天增加1公斤,5天后达到5公斤以上。
  第七阶段:泌乳期
  泌乳期是母猪繁殖周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母猪泌乳量极大化,生产出体重大而且健康的仔猪。观察表明,母猪在泌乳期2天所消耗的营养相当于整个妊娠期全部胎儿生长的营养需要量。泌乳母猪为了满足维持和泌乳需要,必须采食大量的营养。但实际上许多母猪都不能摄入足够的能量和养分以满足这种需要,必然需要动用体内贮备,这就是造成母猪泌乳期失重的原因。母猪泌乳期失重过大,首先影响的是泌乳量,使仔猪的生长和抗病能力受到限制,表现为断奶体重轻。母猪断奶后极度消瘦,断奶到配种间隔时间延长,排卵数少,妊娠率降低,产仔少,甚至有些母猪过早被淘汰。
  因此,在泌乳期维持一个高水平的饲料采食量非常重要,表6列出了泌乳母猪每天采食2.9 5.0kg日粮的实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母猪饲料摄入量低则失重大,体内脂肪贮备大量被动用,造成断奶-发情间隔时间延长。
  泌乳母猪的饲料供给量也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研究表明,母猪泌乳期的饲料采食量和产奶量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表7)。随着饲料采食量的增加,母猪的产奶量可达到高的水平,最终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
  建议哺乳期母猪饲喂量,以每头母猪每天采食1.5kg为基础,每带一头仔猪加0.5kg。例如一头母猪带10头仔猪,则其每天的饲料供给量应为6.5kg(1.5+0.5 10=6.5kg)。
  但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妊娠期的饲喂量、哺乳期饲料蛋白含量及适口性、饲喂方式、饮水以及环境温度等。
  对于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提出以下建议:
  · 降低产仔舍的气温和湿度
  · 保证饮水供应和饮用方便
  · 严格控制妊娠期采食量和母猪膘情
  · 哺乳期自由采食
  · 严格限制饲料中粗纤维含量
  · 增加饲料中净能水平(添加油脂)
  · 在哺乳初期使用高蛋白饲料
  · 炎热季节实行强行通风和滴水降温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对母猪妊娠期各阶段通过采食量控制母猪的营养摄入量,对母猪哺乳期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母猪的营养摄入量,来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提高母猪的年产仔数,生产更多的健康仔猪。改善仔猪的健康水平是提高商品猪出栏日龄的前提,提高母猪的产仔数是增加出栏商品猪数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母猪的管理才是猪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根本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2-18 1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讨论实用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1 06:1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