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科协获悉,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刘作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成为我市上榜的13位科技专家之一。
据悉,2006年刘作华还获得“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走上领奖台时,他怀里抱着一只可爱的荣昌猪宝宝。这个特别的亮相,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位和猪打了25年交道的科技工作者。
最难忘
猪圈搭床铺住了一周
自1985年大学毕业以来,刘作华一直致力于猪的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25年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猪打转。”刘作华说,以前没有录像等科技设备,遇到做实验时,科研人员只能住进猪舍里搞观察。
他回忆,自己曾在猪圈里一住就是一周,搭个简易床铺,和猪儿“同吃同住”,24小时盯着猪儿的细微变化,“看它们吃得是多了还是少了,连打个喷嚏都紧张!”
最骄傲
保护了“荣昌猪”资源
众多科研成果,就在与猪儿“同吃同住”的钻研中产生。最让刘作华骄傲的研究项目,是对地方品种“荣昌猪”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刘作华说,眼看着“约克猪”等洋猪进入农民猪圈,他却坚信已养殖了近400年的“荣昌猪”有肉质嫩、鲜香可口等诸多特点,完全可以赢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于是,他带领一帮科技人员重金收购了一批纯正的“荣昌猪”种苗,养殖在当时的畜牧科研所,并进行一系列改良研究,终于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猪配套系渝荣1号配套系,被评为重庆市十大科技成果并在全国推广。
最担心
市民对饲料猪有误会
“我家天天吃猪肉。”刘作华称,市民对饲料猪有误会,认为只有粮食猪才安全。其实,现在市场上的猪肉基本上都可以放心吃。
他说,猪饲料是根据对蛋白质、钙等物质的营养需求配方出来的,猪吃了营养更均衡。要是大家都陷入“饲料猪不安全”误区,农民只养粮食猪的话,生长速度太慢会供不应求,就会吃不到猪肉了。
不过,刘作华也透露了一点挑猪肉的诀窍。一般猪喂6个月以上,风味物质更容易沉淀,吃起来口感更好。此外,颜色偏红、瘦肉中镶嵌着白花花的“大理石纹”一样的脂肪的,味道都比较鲜美。相反,颜色苍白、瘦得干巴巴的猪肉就不好吃。(来源: 重庆晚报)
更多养猪资讯、行情、精华资料请登录中国畜牧人网站养猪频道:
http://www.xumuren.com/pig/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