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不粘锅,又没有气味,比煤气火苗还旺。”12月1日中午,江夏怡山湾大成村村民周巧珍在灶前轻轻一拧,蓝色的火焰“扑哧”上蹿。让人好奇的是,烧的不是煤气,也不是天然气,而是“自产自销”的沼气。
周巧珍去年10月第一批搬进公寓楼,132平方米房子全款12万元,目前只花了5万元,其余由村集体垫付。家门口一个鞋柜,进门都要换鞋,全家用沼气每月只需付10 元的成本费,而丈夫、儿子两人在村里上班,月收入合计达5000多元。
怡山湾位于江夏区法泗镇,现有300户居民,下辖大成村、法泗村和朱琳村共1000余人。2007年8月,由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起生态农庄,目前,形成5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和“猪-沼-电、猪-沼-鱼”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民的纯收入从5年前的3000元提升到1.5万元。
“这些沼气都是猪粪发酵产生的,全村已有38户居民用上这种新能源。”大成村村支书胡涛说,该村已建起生态农庄,农庄的5个万头养猪场都建有沼气工程,所有粪污都经沼气池发酵处理,产出的沼气输送给农户烧饭,沼液、沼渣经稀释后通过地下万米塑料管网输送,可用于田间肥地、池塘养鱼和种莲藕。
记者走进农庄的一个万头养猪场,几乎闻不到臭味、见不到蚊蝇。47岁的胡峰10年前在武昌打工供两个孩子读书,如今当起了“猪倌”,每天给2000多头猪看病。猪粪随时输入6座容积为6500平方米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做饭烧水,“整个冬天,洗脸洗脚洗衣服都用温水。”
种了一辈子地的胡象明说,“沼渣和沼液形成的有机肥种出来的稻米又香又甜,莲藕都远销加拿大。”胡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座沼气池日产沼气2200立方米,通过循环利用,一年可节约肥料2000多吨,节约煤450吨,沼气又可供20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每年节约电费50万元。
武汉市农业局介绍,目前,全市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累计34处,核心示范面积5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04处,年生产有机肥22万吨。我市2015年将新建两型农业示范点50个以上,核心示范面积达8万亩以上,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来源:武汉晨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