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驯化是国际上防制蓝耳病最新方法
一、 封闭群体
封闭群体对防控蓝耳病非常有效,具体做法如下:
1、 封闭经产母猪群,禁止后备母猪进群;
2、 一次性购入4个月用的蓝耳病阴性后备母猪或自留后备母猪;
3、 确定每头后备母猪应用人工(如弱毒苗)或自然感染(如驯化);
4、 封闭后备群,连续两个月蓝耳PCR抗原检测,两次都呈阴性后,开始混群。如还有抗原阳性,继续封闭后备群体。
二、 分胎次饲养
蓝耳母源抗体在3周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6周时几乎检测不到。所以6周龄以后,仔猪最易感染。
一胎场的后备母猪在感染后4个月左右开始配种,这样的猪免疫状态是很低的,并且部分母猪特别是对蓝耳病来说是带毒的。这是哺乳期仔猪感染的病原来源之一。
二胎以上的母猪就不同,配种时间已经是感染后的10个月,其免疫力就很强,很难找到二胎以上的母猪再携带蓝耳病病毒。
三、 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控制猪场疾病的最有效措施。但我们的“全进全出”只是流于表面,甚至还保留病、弱、残猪,为下一批进群猪的感染创造感染条件。要发挥全进全出的功效,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功效:全进全出(按间)、过道在中间的猪场生产性能能提高13%;全进全出(按间)、过道在外部的猪场能提高18%;整栋全进全出,能提高21—25%;如能整场全进全出,能提高30%。发达国家能够净化某些病原,与其全进全出、分点饲养的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
四、 部分清群
国内大部分不稳定场是在保育期/育成期发病。群体在母源抗体消失以后(约40前后)往往最先感染环境中的疾病。部分清群的原理就是切断新进群仔猪与高龄仔猪间的传播链。将猪群全部搬走,清空保育舍2周,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即使猪场没有发生疾病,每年夏天做一次部分清群对改善全群健康也有好处,而且比用药的效果要好得多。具体做法是:第1天,清空所有栏、粪池,清洗、消毒(如甲醛类消毒剂);第2天,重新清空粪池,清洗、消毒(如酚类消毒剂),然后干燥;第13天,再清洗、消毒(如甲醛类消毒剂);第14天,干燥后进猪。
国内大多数是“一条龙”式的生产,一个阶段感染后,很快又波及另一个生产阶段,采取部分清群,效果很确实。
五、 清群/重新建群
不到万不得已,我们都不会这样做,这里不赘述了。
六、 疫苗
现实:弱毒苗的免疫原性比灭活苗要好。但是免疫了弱毒苗后,为什么还要发病?
1、 爆发场、不稳定场,不用弱毒苗。亚临床感染时注射疫苗,当然避免不了要发病了;
2、 阳性种猪群不用弱毒苗。疫苗毒是否是另一毒株的病原?
3、 毒株的问题:交叉保护力有限;
4、 免疫抑制:接种弱毒苗后2周之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免疫抑制。这也是生长猪稳定群要把猪瘟的首免放在蓝耳弱毒苗之前的原因,也是蓝耳弱毒苗与另外一种弱毒苗免疫间隔时间在2周以上的原因。
5、 蓝耳病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免疫蓝耳苗后,其产生的中和抗体(需要时间)不高时(有一个临界值),抗体不但不能清理病毒,反而会促进蓝耳病毒的增值。接种蓝耳苗后,如果在其抗体不高时遭受野毒感染,会加重蓝耳病的病毒血症。表象是:不打蓝耳苗还好,一打反而发病更厉害。所以,准确把握蓝耳疫苗的免疫时间也是非常关键的。
6、 如果说其他种类的疫苗保护率能达到85%以上的话,对蓝耳疫苗就不能有这样高的期望。对蓝耳苗的评估:接种后将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七、 常规管理
1、 加强营养。疾病增多,机体抵抗力显得尤为重要。回顾一下现在场内健康猪的出栏日龄就知道了;
2、 压缩母猪群体,减小饲养密度。空气质量改善,空栏多了也方便全进全出的操作;
3、 清洁、干燥的地面环境。继发感染的细菌种类为什么这么多?
4、 保育舍温度。白天/晚上到保育舍去看看,他们打堆吗?保育舍的温度对减少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关键。
5、 减少应激。特别是在母源抗体消失之后的保育期,尽量少用或不用针剂(疫苗、药品)
6、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制度。
7、 不要忽视细菌类病原的危害。
8、 其他免疫抑制源的控制:霉变饲料、圆环病毒、支原体。。。。。。
9、 。。。。。。
关键:
蓝耳阳性场有病原(净化?不现实)和易感动物(阴性猪),阻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最少可以减轻感染压力。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