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7|回复: 4

广东草鱼养殖概况及现状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17: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的草鱼养殖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规模优势。首先,受气候影响,全年的水温较高,草鱼的生长期较长,很适合进行轮捕轮放的养殖;其次,广大养殖户通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区域集中的分级养殖模式。在这种特定的轮捕轮放、分区段养殖模式下,影响池塘效益的因素相比普通混养池塘来说更加复杂,如何让饲料效果正确表达、如何提高养殖效益是饲料企业和广大用户首要考虑的问题。
  养 殖 概 况
  广东草鱼主养区一般有四种养殖方式,分别是鱼种养殖(0.1-0.3斤/尾、0.3-0.7斤/尾上市)、统级草鱼养殖(2-3斤/尾上市)、大级草鱼养殖(5斤/尾以上上市)、脆肉鲩养殖(7-11斤/尾上市)。这种地域集中的分段养殖,极大地缩短了从放苗到上市的养殖周期,加快了资金的流转,减少了养殖的风险。
  一、草鱼种养殖
  草鱼种的养殖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山黄圃、惠州博罗、佛山三水等地。一般在每年4-5月份,使用一口塘放水花标苗,经20天左右长至8-9朝(1000-1200尾/斤),然后开始分塘。一般每亩放养12朝的苗种1.0-1.5万尾,少数池塘放养数量达2.5-3.0万尾/亩。上市规格一般为0.1-0.3斤/尾。
  高密度养殖时,一般在9月份以后出鱼较多,平均30天出一次鱼。因为上市时间较迟,会错过6、7月份的高鱼价时期,而且水质极易恶化、病害防治较为困难、成活率较低。因此,虽然亩产量较高,可达2500-3000斤,但效益并不高。
  如果放养数量为1.0-1.5万尾/亩时,一般在6月份开始出鱼,平均25天出鱼一次。出鱼时间较早,能赶在鱼价高峰期集中上市,水质管理相对容易,成活率较高,产量有一定保障,可达2000-2500斤,因而效益较高。但是后期干塘太快,可能会造成空塘浪费。
  二、草鱼成鱼养殖
  草鱼成鱼养殖一般分为三个养殖区段,养成规格分别为2-3斤/尾、4.5-5.5斤/尾和7斤/尾以上(脆肉鲩)。主要养殖区域集中于番禺、中山、珠海、顺德、惠州等地,其中以番禺、中山、顺德最为集中。
  1、番禺大岗镇:以养殖2-3斤/尾上市的草鱼为主,放养情况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年初放养0.1-0.3斤/尾的草鱼种800-1500尾/亩,二是放养0.1-0.3斤/尾、0.3-0.7斤/尾、0.7-1.0斤/尾三种规格的鱼种各300-500尾/亩。全年可起捕草鱼5-6批,第一批起捕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养殖时间为80天左右,以后每隔50-60天左右可起捕一批,全年草鱼产量1800-2200斤。
  一般会套养鳙鱼30-50尾/亩、鲫鱼200-300尾/亩、鲤鱼150-200尾/亩、鲮鱼1500-2000尾/亩。全年鳙鱼产量200-250斤/亩,鲤鱼150-200斤/亩,鲫鱼250斤/亩,鲮鱼300-400斤/亩。
  2、中山东升镇:以养殖5斤/尾上市的草鱼为主,同时带动养成规格为2-3斤/尾的草鱼养殖,一般一亩养成规格为5斤/尾的池塘可以带动0.5亩养成规格为2-3斤/尾的草鱼养殖。
  如果2-3斤/尾上市,一般放养0.5-0.8斤/尾的草鱼500尾/亩,第一批起捕时养殖时间约为80-90天,以后每隔60-70天起捕一次。每次起捕后补放0.5-0.8斤/尾鱼种,使池塘草鱼密度维持在500尾/亩,全年共起捕3-4批,全年草鱼产量2500斤/亩。
  一般套养50尾/亩的鳙鱼(1斤/尾)、500尾/亩的鲫鱼(0.2斤/尾)、1000尾/亩的鲮鱼(0.1斤/尾)。
  如果5斤/尾以上时上市,一般放养2-3斤/尾的草鱼300尾/亩,1.8-2斤/尾的鳙鱼40尾/亩,0.2斤/尾的鲫鱼500尾/亩,0.1斤/尾的鲮鱼1000尾/亩。草鱼规格达到5斤后起捕,全年草鱼起捕3批,起捕后补放2-3斤/尾的鱼种,维持池塘草鱼放养密度在300尾/亩。全年草鱼产量在2000-3000斤/亩。
  3、佛山三水区:西南镇的草鱼养殖以5斤/尾以上规格上市为主,采用一次放苗分次起捕的方式,5月份开始起捕第一批鱼,之后每隔45天左右起捕一批,一般全年起捕5-6次。年初时草鱼一般会放养3-4个规格,分别为0.2斤/尾、0.6斤/尾、1斤/尾、3斤/尾,搭配比例为250-300尾/亩、150-200尾/亩、80-100尾/亩、100-150尾/亩。全年草鱼产量约2000斤/亩。一般套养50尾/亩的鳙鱼(0.1斤/尾)、150尾/亩的鲤鱼(0.1斤/尾)、20尾/亩的白鲢(0.1斤/尾)、3000尾/亩的鲮鱼(50-80尾/斤)。
  乐平镇的草鱼养殖以1.5-2斤/尾上市为主,年初一次放苗,全年起捕6-8次草鱼。一般年初放养0.3斤/尾的草鱼,密度达1200-1500尾/亩,6月份起捕第一批草鱼,之后如果市场价格较好的情况下,每隔25-30天左右会上市一批,直到次年3月份左右干塘,全年草鱼产量1200-1500斤/亩左右。套养50-100尾/亩的鳙鱼(0.1斤/尾)、150尾/亩的鲤鱼(0.1斤/尾)、250尾/亩的鲫鱼(0.1斤/尾)、30尾/亩的白鲢(0.1斤/尾)、3000-5000尾/亩的鲮鱼(50-80尾/斤)。
  养 殖现状分析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目前提升用户养殖效益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养殖模式,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加强苗种的放养、饲料的投喂和水质管理,现分析如下:
  一、草鱼养殖产量高、饲料系数高、养殖成本高
  广东的草鱼养殖池塘,亩产量基本都在2000斤以上,每亩的饲料投喂量超过2吨,对于粗蛋白含量在26%-30%的饲料来说,2-3斤/尾上市的草鱼饲料系数在2.4-2.8左右,5斤/尾以上上市的草鱼饲料系数甚至达3.0-3.5。这也与广东草鱼的高密度放养、轮捕轮放模式密切相关。
  二、苗种供应决定了草鱼的放养模式
  目前的草鱼养殖模式中,主要有两种典型类型:1、番禺大岗镇的同一池塘放养三种不同规格鱼种,密度达1200尾/亩以上,然后轮捕轮放,中途补放苗种一般是0.1-0.3斤/尾或是0.3-0.7斤/尾的。2、中山东升镇只放养0.5-0.8斤/尾规格鱼种,密度较小,仅500尾/亩左右,起捕一批后再补放同样规格的鱼种。
  第一种模式(番禺大岗镇)中草鱼的放养密度较大,初始放养草鱼重量为500-600斤/亩左右,至第一次起捕前夕,草鱼存塘量约为1200-1500斤/亩不等。每次起捕后,在补放鱼种的时间内,如果只考虑到池塘不同规格鱼的搭配,最好是补放0.1-0.3斤/尾的鱼种,以维持池塘三种规格鱼种的比例。但是,0.1-0.3斤/尾和0.3-0.7斤/尾的鱼种价格以及用户的资金状况会决定池塘补充放养鱼种的规格和数量,可能会造成起捕、补放鱼种后池塘中大部分为0.3-0.7斤/尾的鱼种,而且密度较高,这对草鱼的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种模式(中山东升镇)中,草鱼放养密度较为合理,每亩500尾左右,生长速度会有一定优势,养殖管理相对简单,饲料利用率相对较高。但是,决定这种模式能持续进行的根本原因是在中途能方便购入0.5-0.8斤/尾的鱼种,中山地区草鱼养殖按养成规格划分,高度分化的分区段养殖现状是这种模式存在的前提,其它地方因中途购入此规格的苗种不方便而无法实施。
  不同规格苗种的供应时间、供应量、运输是否方便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池塘的存塘量、池中各规格鱼种的比例,从而影响起捕时间和起捕量,也会影响到养殖管理操作、饲料效果和养殖收益。
  三、放养模式是影响草鱼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各规格鱼种的摄食强度及对饲料的消化利用能力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除消化利用能力受到苗种质量、饲料质量的影响外,放养模式所决定的养殖密度、抢食能力等因素对草鱼生长的影响也很大。
  在放养多个规格鱼种的草鱼养殖池塘中,鱼种抢食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生长速度的差异,这也是其轮捕轮放模式存在的基础。如果池塘中有每尾平均0.2斤、0.5斤、0.8斤三种规格的鱼种,在放养至起捕的一个养殖周期内,0.2斤的长至0.5斤,增重0.3斤;0.5斤的长至0.8斤,增重0.3斤;而0.8斤的可长至2斤,达到上市规格,增重1.2斤以上,这是鱼类抢食能力影响其生长速度最直接的证据,是广大养殖户通过长期摸索后得出的结论,也是轮捕轮放模式下确定放养规格及放养密度的依据。
  确定放养模式时,需要考虑到大规格鱼种的预期起捕量,如果大规格鱼种较少,上市时因达不到相应的起捕量,需要推迟起捕时,大规格鱼会对小规格鱼的生长速度造成严重的抑制。因此,一方面要维持每一个时期内各规格鱼种的比例相对稳定,以保障其生长速度和每批的起捕量;另一方面,达到上市规格后,要及时起捕上市,不要因为市场行情等因素压塘。及时地起捕不仅可以减轻池塘负荷,降低管理的难度;还可以加快稍小规格鱼种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利用率。
  四、饲料投喂方案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养殖效益
  饲料成本占到养殖成本的70%以上,因此,合理地选择饲料、正确的投喂方法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首先,在投喂量方面:日常投喂管理过程中,用户的投喂量控制会受到成鱼市场行情的影响。当市场行情较好时,用户为了能够及时起捕草鱼上市,日投喂量会加大;而当市场行情较差时,用户会压缩饲料投喂量,减缓草鱼的生长速度。饲料投喂量的急剧增加或减少,会严重影响到鱼的摄食、消化,从而影响到鱼类的生长,严重的还会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易染疾病,造成养殖效益低下。
  其次,饲料选择方面:因为草鱼养殖池塘中存在多种规格的苗种,在饲料档次、料径的选择上,需要找到一个合理均衡的方案。因为小规格鱼种对饲料营养的需求比大规格鱼种的要求更高,如果投喂的饲料档次较高,则大规格鱼种的肝脏负荷加大,容易染病;投喂饲料档次较低时,小规格鱼种的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生长速度受到限制。另外,如果饲料的料径过小,大规格鱼种要经过多次摄食才能吃饱,而料径过大时,小规格鱼很难摄食。因此,合理选择和及时更换饲料档次、料径是保证各规格鱼种最佳生长的主要因素。
  五、水质管理难度较大,从而影响草鱼的生长
  广东特定的养殖模式决定了其池塘水质管理的难度,水质状况一般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鱼的生长,也严重地影响到池塘的养殖效益。
  在草鱼养殖池塘中,全年饲料投喂量较大,而且池塘多年不干塘,池底淤泥较深,造成了池中有机污染极为严重。池塘中的滤食性鱼类基本为鲮鱼,水中有机污染物除了换水排出外,只能通过转化为藻类,然后被鲮鱼利用而移出池塘,而鲮鱼对水中藻类的利用能力较弱,特别是放养规格过小时,转移有机污染物的量较小。造成了高水温、高投喂量时的水质管理极为困难,池塘中经常暴发蓝藻和出现藻类老化的情况。
  另外,如果池塘中溶解和悬浮的有机物不能顺畅地通过转化为鱼产量而移出池塘,必将造成池塘水体溶解氧下降。而池塘中溶解氧会直接影响到草鱼的生长,例如:溶解氧为2.72mg/L时,相比溶解氧为5.56mg/L的情况,草鱼的生长率低9.88倍,饲料系数高4倍。
  溶解氧对草鱼的另一个影响途径,是通过对水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中物质循环和消除一些有毒的生物代谢产物。在高溶氧情况下,好气性细菌的活动强烈,有机质分解加快;浮游植物因为营养盐补充快、生长旺盛、生物量大,因此水中各种动物蛋白质代谢的有毒产物——氨,能够作为一种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另外,氨的硝化过程需要氧,溶氧越高,作用越强烈,所以在高溶氧情况下,只要其它条件适宜(如PH值),氨会很好地转化为硝酸盐,不会累积到中毒的程度。但是,如果池塘溶氧过低,有机质的分解受到抑制,营养盐的再生会发生障碍,再加上缺氧条件下脱氮细菌的活动强烈,会导致硝酸氮的损失,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由于营养盐的不足而受到限制。而且,缺氧条件下会使有机质的分解不完全,水中会积存起过多的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中间产物(如腐植酸类)。
  六、草鱼疾病防治困难,死亡较严重
  目前,广东的草鱼养殖基本上是采用注射土法疫苗的方法来防病,一般在12朝左右第一次注射疫苗,然后在0.1-0.3斤/尾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一般是利用当地死亡草鱼的组织制备,疫苗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养殖的成活率,目前在12朝时免疫过的草鱼,养成至0.2斤/尾时成活率为40%-80%不等,说明了疫苗的制备方法是否可靠、免疫效果是否稳定是预防疾病暴发的直接因素。另外,因放养密度较大,草鱼在3-5月份阴雨天气下,极易感染绦虫、车轮虫和指环虫等寄生虫病;而在高温天气,因鱼吃料较猛,如果投喂控制不当,草鱼易发生肠炎病和出血病。
  鱼种的养殖管理过程及鱼种质量,也会对成鱼养殖的疾病防治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是苗种培育期用药量过大、用药太杂,造成病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增大,成鱼养殖时疾病治疗困难。第二,苗种培育期的饲料投喂不合理,为了追求苗种养殖的快速生长、提高产量,从而盲目地选择高蛋白饲料、盲目地大量投喂,造成苗种过肥,这对成鱼养殖会造成极大的隐患。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1-5 09: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怎么没有人支持呢?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09: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唔该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12: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人来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12: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广东工作吧…了解这么深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3 11:0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