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2|回复: 3

实用猪饲养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19: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品种特征特性
  1.大白猪
  大白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好,胴体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和适应性强等特征,是生产商品瘦肉猪的优良亲本。
  (1)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允许眼角和尾根有小块黑斑),头大小适中,鼻直或微凹,耳竖立,背腰多微弓,体大,后躯发育良好,四肢结实。
  (2)生产性能
  母猪产仔数:初产8~11头,经产11~13头;肥育猪日增重700克以上,每千克增重耗料3.0kg以下,胴体瘦肉率62%以上。
  2.长白猪
  长白猪具有胴体瘦肉率高,生长快,繁殖性能良好等特性,是生产商品瘦肉猪的优良亲本。
  (1)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允许眼角和尾根部偶有小块暗斑),头颈轻,两耳前倾,体躯长,背微弓或平直,臀部肌肉丰满,四肢较粗壮。
  (2)生产性能
  母猪产仔数:初胎8~11头,经产9~12头,肥育猪日增重720克以上,每千克增重耗料3.0kg以下,胴体瘦肉率62%以上。
  3.杜洛克
  杜洛克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体质健壮,性温驯,抗应激,胴体瘦肉率高等特性是生产商品瘦肉猪的优良终端父本。
  (1)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棕红或褐色,头稍大,面微凹,耳中等大小呈前倾,背腰较长呈拱起,腹线平直,肢粗壮,蹄健实,腿臀肌肉发达。
  (2)生产性能
  日增重750克以上,每千克增重耗料2.6~3.0kg,胴体瘦肉率64%以上。
  4.湖北白猪
  湖北白猪具有瘦肉率高肉质好,生长发育快,繁殖性能优良,适应性强等特性。是开展杂交利用的优良母本。
  (1)体型外貌
  湖北白猪全身被毛全白(允许眼角和尾根有少量暗斑),头稍轻,直长,两耳前倾或稍下垂,背腰平直,中躯较长,腹小,腿臀丰满,肢蹄结实。
  (2)生产性能
  母猪初产平均产仔9.5~10.5头,经产12头以上,肥育猪日增重680克以上,饲料利用率3.5以下。胴体瘦肉率61%以上。
  5.品种杂交利用
  长白×大白、大白×长白、大白×湖白杂交(二元杂交),生产后备母猪,在生产中作为父母代母本使用,其杂交优势明显,体型强壮;使用寿命长;产仔多,仔猪生活力强;母性好,乳头发育好;泌乳力强;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且抗应激。
  杜洛克×长大、大长、大湖杂交(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瘦肉猪可在商品代获得个体杂种优势,商品代的生产性能更高于二元杂交体系,商品代达100kg日龄162天,育肥猪日增重820克以上,饲料转化率2.7,胴体瘦肉率64%。
  第二章
  种猪的隔离,观察和检疫
  良好的开端是进行养猪再生产所必须的。当购买新种畜时,确保有自己的隔离检疫区,将这些种畜饲喂其中。
  新环境,新气候,饲料的变化,运输,猪只的重新组合和许多其他因素都会给这些种猪造成一定的应激,所以就不难理解在刚引种或引种后不长的时间内,总是易感染各种疫病。
  很明显,病猪没有成交的可能,但是另一方面,上面所述的应激因素可表现亚临床感染,所以新到的种猪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咳嗽、喘气、腹泻、发热等,为避免这些问题,在种猪运到后的头些天,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不应饲喂太多饲料,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2、建议最好在动物运到后的头7天,在料中添加广谱抗菌素,如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泰乐菌素等等。
  3、隔离区的饲养员使用各自的鞋、衣物和工具。
  4、如有可能,经两周的隔离后,若引进猪表现健康,可在隔离区添加一些老母猪或老公猪,使新猪接触到本场的微生物,从而对这些细菌或病毒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
  5、有效隔离期一般约5—6周,如果猪只健康,即可把新种畜引入本场猪群中。
  这里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一是不要经常变动引种的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细菌和病毒系统呈现隐性或亚临床症状,四处滥引种必然会导致集中这些系统,造成本场形成一个更复杂、更易爆发疫病的猪群,如果经常从同一个地方引种,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个地方的微生物比较相似,那么引种的风险也就很小。二是切忌一引种回来就注射疫苗。刚引进的猪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应激,会导致免疫失败,甚至会造成疫病的发生。故一般在隔离的第三周开始就可以注射如猪瘟、伪狂犬等常规疫苗了。
  在引进种猪稳定适应后,可委托当地畜牧兽医站或其他科研机构采血等方法进行重大传染病的抗体检测,结合本场、当地疫情,确定引进猪群的防免程序。
  第三章
  母猪的饲养和管理
  母猪的生产是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其生产的好坏,是以母猪的年生产力,即母猪每年所生产的断奶仔猪数来衡量的。因此,必须抓好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等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力争达到全配、满配、多胎、高产的目的,为发展养猪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母猪的发情与配种
  性成熟以后的母猪全年发情,四季可配。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发情与适时配种
  l、初情期
  小母猪一般在120—160日龄出现不规则的外阴部红肿(地方猪会更早)。其卵巢也有相当程度的发育,但不排卵。第一次排卵为初情期,标志小母猪性成熟,但第一次发情时排卵数目少,身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发育也未完全成熟,故一般应在第二或第三次发情时配种。此时体重应达110—120kg,但没必要延迟到第四次发情才配。这些是提高第一胎母猪产仔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母猪初情期以后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l天。发情持续期一般为2.5—5天。同一品种,青年母猪要比经产母猪短。
  2、断奶后的母猪发情时间,与带仔数、哺乳时间及母猪膘情有关,一般为3—5天。如延至2周以上的,称为断奶后乏情。(空怀期)
  3、发情症状与鉴定
  母猪开始发情时,兴奋性逐渐增加,走动,不安,食欲下降,外阴发红微肿,并流出少量透明粘液,以后性欲旺盛,爬栏、爬跨其它母猪或接受其它母猪爬跨,自动接近公猪。当阴产红肿达高峰,流出白色浓稠带丝状粘液,用力按压母猪腰部,出现静立,两耳耸立,尾向上翘。
  4、适时配种母猪发情持续期约59小时,排卵在发情开始后25—26小时。在输卵管内,卵子保持受精的时间为8—12小时,而精子为25—30小时。因此精子应在卵子排出之前2—3小时,即发情开始的20—30小时到达输卵管壶腹部位。过早过迟均会影响受胎率和产仔数。
  实际工作中可归纳为“五看”。一看阴户,由充血红肿到紫红暗淡,肿胀开始消退并出现皱纹;二看粘液,由稀薄到浓稠并带有丝状;三看表情、呆滞,出现“静立反射”;四看年龄,“老配早,小配晚,不小不老配中间”;五看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发情期为3—5天,持续期10—25小时。长白猪比大约克晚1—1.5天,杂种母猪发情3—4天,可以在发情后第二天下午配种。
  5、配种方式与方法
  目前多使用二次配种法,即配一次后间隔8—12小时再配一次。商品场可利用双重配种,即在母猪的一个发情期内用两头不同的公猪,先后配两次,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配种方法有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自然交配应注意以下几问题:
  (1)配种场地。最好有专门的配种间。配种场地应保证地势平坦,不打滑,并离公猪舍远一些。配种结束后公猪应稍休息,让气味散发后再回到舍内,以免引起其它公猪骚动不安。
  (2)配种时间。公母猪应在喂食后2小时再配种,配完种后可以给公猪投喂1—2个鸡蛋。
  (3)夏季配种最好是在晚间或清晨配种,注意降温,切忌不要在公猪刚配完种时冲凉,切忌配种时,让公猪从母猪背上突然倒下,会产生极厉害的应激。
  人工授精以后有专门的讲述。
  二、促进母猪发情排卵的措施
  加强后备母猪营养,改善饲养环境,给予适当的性刺激,以及适当的使用激素等方法,可以起到促进母猪正常发情和排卵的作用。
  后备母猪的营养,一方面可影响初情期,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排卵数和受胎率。
  断奶到6月龄左右的母猪应充分饲养,自由采食。6月龄以后到配种前则应适当限制采食量,以防过肥,影响繁殖,对于后备母猪,有一个短期优饲,提高第一胎产仔数,即在配种前10—14日内,将其饲喂量增加约1千克,即在每一次发情后,不配并短期优饲至第二次发情配种,以促进后备母猪的发情和排卵。配种后立即恢复到常用量。
  后备母猪初次配种的基本要求:
  日龄 220—230
  体重 120-140kg
  背膘厚度 17—19mm 70—120kg饲料用量:喂哺乳母猪料2.5—2.8kg/天(不要使用妊娠料)
  配种时间
  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
  后备猪日喂定量标准:
  月龄
  体重(kg) 饲喂量(kg)
  2 15—25 0.7—1.0
  3 30—40 1.2—1.5
  4 45—55 1.7—2.0
  5 65—75 2.2—2.5
  6 85—95 2.5—2.8
  7 100—120 2.8—3.0
  8 120—140 3.0—3.5
  3、改善饲养环境和性刺激
  后备母猪舍的小母猪以5—8头/栏的小群饲养为好,可以促进小母猪的采食,生长发育以及发情。对于达初情期日龄的猪不发情或断奶后乏情的母猪,应采取合栏、运动和公猪刺激,注射催情药物等方式来促进母猪的发情。
  (1)合栏。母猪的发情有一种“迁移现象”,即对体重达210斤以上和断奶后的母猪仍不发情,可以采取转栏或重新合栏,也可以与正在发情的母猪混养,达到促进母猪发情排卵的目的。
  (2)公猪刺激。在165日龄以后,每天2—3次接触成年公猪,每次5—10分钟。或公猪配种时让后备猪看见,闻到气味,诱使发情。
  (3)药物催情。忌用雌激素如苯甲酸雌二醇、三合激素等,因为这些只会造成发情而不排卵或假发情,且发情以后造成卵巢囊肿。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是pg600,也可用先肌注孕马血清1000—1500个国际单位1—2次,隔日,3—4天以后再注射小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每天400mg)。
  第二节
  妊娠
  受精是妊娠的开始,分娩是妊娠的结束。妊娠期饲养管理的要点是:保证胎儿在母体内正常发育,防止流产,以获得大量健壮、生活力强,初生重大的胎儿。
  一、妊娠诊断
  在生产中一般根据发情周期诊断,一般配种3周不再发情,可以推断已经妊娠。
  二、胚胎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及母猪的饲养方法
  正常发育的胎儿,在受精后即开始吸食子宫乳来得到营养。第ll—13天胚胎附植于子宫,18—24天胎盘形成,30天时胚胎重2.0克。妊娠前期主要表现为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和形成。妊娠愈接近后期,胎儿生长愈快。初生仔猪的体重约有2/3的是在妊娠末期20—30天增长的。
  30天 2.0克
  50天 100克
  90天 500克
  110天 1000克
  根据这些发育过程可知,妊娠前期的母猪经合成代谢为主,膘情迅速增加.到妊娠中期,由于胎儿迅速生长发育,母猪常分解在妊娠前期沉积的脂肪供给胎儿。故在妊娠后期,营养需求水平增加,不仅要增加饲喂量,还要提高能量水平,(可在饲料中添加脂肪,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怀孕母猪的基本饲养要求:
  配种后:母猪立即分开饲养
  头3周每天限食不超过2公斤
  3—12周:2.5—2.8公斤
  12—15周:2.8—3.5公斤
  15周至分娩:逐渐降至2公斤
  分娩当天不喂料。
  母猪的饲养方式因母猪的体况而定:
  (1)体况瘦弱的经产母猪:抓两头顾中间,即配种后20天前加强营养,20—80天降低营养,多喂青粗饲料,80天—110天,再加强营养,加大饲喂量。
  (2)初产母猪和哺乳期配种的母猪:步步登高法、即随妊娠期的延伸,逐步提高饲喂量和营养水平。
  (3)配种前体况良好的经产母猪:即配种后至80天,降低饲喂量,80天以后再加强营养。
  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保证母猪的状况在七、八成膘,过肥偏瘦对母猪生产都不好,过肥,不发情,发情难排卵,易难产;偏瘦,也不易发情,卵子活力差,受胎率低,易产弱仔,产后奶少,仔猪腹泻多。
  第三节
  分
  娩
  分娩是养猪生产中最繁忙的生产环节。任务是使母猪安全分娩,产下的仔猪存活率高。
  一、预产期的推算
  (1)“三三三”推算法:即114天为三个月三周三日;
  (2)月份加4,日期减6.如配种日期为5月6日,则预产期为5+4=9,6-6=0,即为8月31日左右为预产期。
  二、分娩阶段
  1、产房和栏圈消毒:产房在产前2周消毒,后保持干燥,特别对于腹泻严重或有其他病史的产房,应严格用1-2%的烧碱溶液浸泡2小时以上,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干燥一周后再喷雾消毒。
  2、母猪产前一周赶入产房,清洗母猪全身,产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和阴部,作好接产的准备;
  3、接产:①乳房膨大有光泽,阴部松驰红肿,用手挤压最后的两对奶头,如有乳汁,说明在2—3小时内要分娩。②仔猪产出后,应立即用手指将口鼻粘液掏除擦净,再把猪全身的粘液擦干。③断脐,将脐带内的血液挤回腹腔,然后距腹部3-4厘米处用手指刮断脐带,再用碘酒棉球压住断头止血消毒,防止脐孔闭合不全,形成脐疝。④断尾、去齿、填好产仔记录。⑤搞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防压的工作,分娩后最好仔母分离2—3天,定时排奶,固定奶头。⑥分娩过程中要注意母猪的饮水,胎衣要及时拿走,以免生吃,分娩后要训练母猪定点排粪排尿。⑦假死猪的急救。有的仔猪产下后停止呼吸但心脏仍在跳动,这即为假死.迅速除去口鼻粘液,并对准鼻孔吹气。然后将仔猪四肢朝上,一手托肩,一手托臀,一屈一张反复进行,直到仔猪叫出声为止。
  三、分娩前后的饲养管理特点
  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要适当减料,由3.5公斤逐渐减至1公斤,分娩当天不喂料,此阶段应转变为哺乳料。
  产后一周应由1公斤逐渐增加,可每天增加0.5公斤。
  第四节
  哺
  乳
  母乳是仔猪出生后20—30天内主要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保证母猪正常泌乳是提高断奶仔猪育成率和断奶重的关键。哺乳母猪的饲养,除保证正常的泌乳之外,还需保持适宜的体况,使之泌乳后能及时发情配种。
  一、母猪泌乳规律
  1、泌乳量的变化:在分娩后处于增加趋势,3周龄左右达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
  2、乳腺结构特点: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必须定时排奶。
  3、猪乳成份变化:分初乳和常乳。初乳指分娩后3天内的乳,主要是产后12小时之内的乳以后为常乳。初乳维生索c含量高,还含有免疫抗体,又有镁盐,有轻泻性,可促进胎粪的排出,且浓度较高,有利于消化道的活动。常乳不具备这些,故初乳是仔猪不可替代的食物。
  4、不同乳头泌乳量不同:一般认为前面的几对奶头比后面的泌乳量高。
  5、泌乳次数:表现为前期多,后期少,白天少于夜间。
  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特点
  其管理的目标是:一是尽量增加泌乳量,以保证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二是尽量减少母猪在哺乳期掉膘,保证断奶后尽早发情,具体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注意分娩前后的减料逐步加料,保证母猪产后泌乳量逐步上升。这里必须特别强调产后加料过急的现象;在很多猪场,产后由于母猪一天未采食,且体能消耗大,于是产后采食量高,采食过多却身体虚弱,消化不良,而引起以后几天不食,严重的会呕吐,还以为是炎症,即使可以消化,也易产生乳房炎,产后热,仔猪下痢等问题。2、哺乳期饲料应保证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注重蛋白质的质量。饲料中应有鱼粉,添加5%左右的大豆磷脂等脂肪性饲料。3、适当饲喂青绿多汁饲料,供应充足的饮水。4、断奶前后,母猪应逐渐减少喂量。断奶前1周由5.0kg以上逐渐减到2公斤甚至1公斤,断奶当天可不喂,这样既可促使仔猪多采食所补饲的颗粒料,又可防止断奶后发生乳房炎。5、缺乳母猪应分析缺乳原因,然后对症处理。①瞟情差,消瘦无奶。要加强营养,多喂高蛋白质高能量的饲料。②过肥。多喂多汁青饲料,同时配合一些药物。③药物催奶:催产素肌注或选择中药性质的催乳散,也可煮鱼汤拌饲料喂饲,以鲫鱼最佳。
  哺乳母猪的饲养要求:
  从分娩后第7天起,自由采食,一般为:
  1.5-l.0kg+0.5×带仔猪数
  热天
  喂3—4次/天
  冬天 2—3次/天
  避免:饲料中连续使用抗生素
  仔猪:尽早补料,减少母猪的负担
  提前断奶:最理想是在28—35日断奶
  第四章
  仔猪的饲养与管理
  仔猪培育是搞好养猪生产的基础.这个阶段是猪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物质代谢最旺盛.对营养不全最敏感的阶段。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断奶育成率高低和断奶体重的大小,影响母猪年生产力和肥猪的出栏时间。
  其目标就是尽量减少哺乳和断奶阶段的死亡率,提高育成率和断奶重,并使仔猪在断奶阶段平衡过渡。
  第一节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哺乳仔猪培育的任务是获得最高的育成率,最大的断奶重。
  一、提高仔猪育成率的主要措施
  1、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增加初生重和泌乳量,保证初生仔猪的营养。
  加强妊娠后期母猪的饲养管理是获得较高初生重的关键。可以在预产前十天至哺乳期,给母猪饲料中添加油脂(如大豆磷脂)可提高仔猪初生重,使母猪在断奶后尽早发情。
  影响初生重的还有品种、杂交及胎次。故应选择母性好,产仔多,泌乳力高的母猪。随着母猪的老龄化,产仔数减少,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6胎以上所产仔的初生重有减少的趋势。
  2、加强分娩护理,减少分娩死亡
  分娩每损失一头猪,就相当于损失63公斤饲料。母猪的分娩时间大部分可在5小时内完成,分娩时间越长,发生死亡的比率就越高。故母猪分娩时应尽量避免惊扰,如分娩间距在30分钟就必须助产了。
  断牙齿,编耳号,断尾及注射铁钴针可以在2—3日龄进行,以免初生仔猪因疼痛吸食不好初乳。
  3、尽早吃上初乳,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帮助仔猪固定奶头。
  仔猪出生2—3天内进行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自然选择奶头为主,个别调整为辅,最好先弱后强。
  4、加强保温,防冻,防压。可根据具体情况如灯照或地板取暖等。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如下:
  日龄
  环境温度℃
  1—7 30—35
  7—14 26—28
  14—21 24—26
  21—28 22—24
  28—35 20—22
  5、寄养及注意事项:一头母猪所能哺乳的仔猪数受其有效奶头数的限制,同时也受到营养状态的限制。一般当分娩的仔猪头数超过母猪的有效奶头数,或因分娩后母猪死亡,缺乳等,就应实施寄养,寄走的应选取大的寄,且应在母猪分娩后三天内进行。寄养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初寄养者应吃过初乳,否则不易成活。
  (2)同一窝中寄养的仔猪数最好控制为两头以内。
  (3)把寄养者先与初生猪混关一段时间,混淆气味,以免母猪咬。
  (4)寄养的时间,应注意原窝与寄养产仔时间接近(2—3天内),事先让寄养的仔猪处于饥饿状态,在寄母哺乳时引进寄养。
  二、提高仔猪断奶重的措施
  初生重一两、断奶重一斤,即提高仔猪断奶重,必须抓好仔猪初生重和初生期饲养管理,同时,主要还要抓好补抖,使仔猪尽早开食,尽早进入旺食期。
  1、铁的补充。初生时正常含铁量为50毫克,每天需耗铁7毫克,而从母乳中每天仅能获取1毫克,到3周,仔猪缺铁最少为100毫克,所以仔猪生后必须补铁。最常用的是肌肉注射,补铁后2周内若仍有贫血现象,应再补注一次。
  2、水的补充。仔猪3—4日即可开饮,必须供给充足的饮水,以免仔猪饮不清洁的水,造成不健康。
  3、补料。我们必须尽早让仔猪吃料,并逐渐增加饲料采食量,以满足仔猪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防止母猪营养和体力过度消耗。同时,仔猪补料可以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促进其对植物性饲料的适应和消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仔猪5—7日龄活动量显著增加,爱啃咬探究,7—10日龄出牙,牙龈发痒,故5—7日龄开始诱食,饲喂要勤添少补,由少到多。目前许多生产实践采用在哺乳时,把乳猪料化成糊状在奶头上,使仔猪更早开食,有的干脆哺乳时每头仔猪塞几粒颗粒料。
  第二节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断奶是仔猪出生后遭受的第二次大的应激。其营养来源由全部或部分依赖液状的母乳变为全部依赖固态的饲料,胃肠道的消化酶由分解乳蛋白,乳糖与乳脂肪的酶变成要分解玉米、豆粕、鱼粉等一般原料的酶,造成营养吸收消化不良,再加上环境,温度,密度等的变化,极易造成仔猪下痢或生长停滞。
  一、断奶方式:目前多采用去母留仔的方法。即在断奶前4—6天,逐渐减少母猪的精料和青料的喂量,断奶的当天可不喂,在夜间把母猪赶走,仔猪留在原栏一个周左右,再进行合群。
  二、适宜断奶日龄的确定:适宜断奶日龄有利于仔猪生产性能正常,还有利于母猪的繁殖机能(包括断奶后发情间隔,断奶后发情率及分娩率)。
  1、对母猪的发情间隔的影响:
  断奶日龄
  发情间隔
  分娩—1日龄 6—7天但受胎率和产仔数低
  2—14日龄 7—11天
  21—28日龄 5—7天
  2、对仔猪的影响。消化系统的发育是有一定时间性的,20日龄前,消化酶还不适应一般的原料(鱼粉、玉米等)。
  故断奶日龄一般在28—35日龄,断奶体重在7—8公斤以上为适宜。
  三、断奶猪的饲养管理:
  断奶后猪受饲料、环境等的变化产生应激,故在饲养管理上应尽量减少这些应激,采取的步骤可参考如下:
  1、移走母猪、仔猪留在原圈一周,第2周可以按大小、强弱,公母分群饲养;
  2、饲喂在补科阶段的饲料2周,再准备过渡;
  3、第三周开始过渡到断奶以后的仔猪料,按1/3替换,每次替换3天,一周换完。
  4、在饲养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减少应激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5、料换完一周后,进行体内外驱虫,第6周即可进入肥育阶段。
  第五章
  肉猪生产
  肉猪生产既是养猪生产终端环节,又是体现生产效益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饲料和劳动投入,获得成本少、数量多、质量优的猪肉,增加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第一节
  影响肉猪生产的因素
  一、品种类型及其杂交利用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品种或品系及相应的方式杂交,利用杂种优势,可提高肥育效果,使杂种后代生活力增加,生长发育快,肥育期短,饲料利用率提高,饲养成本降低,故必须选择优良的母猪与种公猪。
  二、营养和饲料。
  三、性别的影响。
  四、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的影响。
  民间有“初生差一两,断奶差一斤,肥猪差十斤”的说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饲养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母猪的饲养和仔猪的培育,设法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为提高肥育猪的肥育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环境条件的影响:
  1、温度湿度。适宜温度为15—25℃,适宜湿度为60%—80%,过冷则体热易散失,过热则导致食欲下降,生长缓慢。
  2、密度和通风。育肥圈养密度过大,仓内通风不良,会因小气候环境恶劣,使猪的呼吸道疾病增多,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和日增重下降。通过实践证明,一般每头肥育猪以占圈0.8—1平方米,每圈养18—20头为宜。
  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否则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的含量增加,严重影响猪的生长。
  第二节
  育肥猪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分群。群饲可以提高采食量,加快生长速度,有效地提高猪舍设备利用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养猪生产
  成本。
  一般要根据猪的强弱、大小,公母进行分群,同一群猪,小猪阶段不宜超过4—5千克,中猪阶段不宜超过7—10千克,保持定群后的相对稳定。如果在育肥栏必须要重新合栏,则应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
  二、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育肥猪舍的环境应清洁,干燥,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降温。注意对猪的调教,形成固定地点,使吃食,睡觉,排便三位相对固定,保持猪圈干燥清洁,生活有序。
  三、勤观察,确定合理的饲喂量。对猪的育肥一般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但为防止饲料的浪费,必须按上次刚刚吃完的量为下次的饲喂量,可以10天或半月一调整饲喂量。这就需要饲养人员细心观察,确定每次的饲喂量,一般在保育阶段,一日4—5次,中猪阶段3—4次,大猪阶段2次即可。
  四、注意对疾病的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确保猪仔顺利生长育肥。
  五、去势与驱虫。小公猪一般在7日龄左右去势。小母猪一般在30日龄左右去势,最好采用不去势育肥。整个育肥期最好两次驱虫,肥育前第一次驱虫,体重达50kg左右时再驱虫一次。可用左旋咪唑或伊维菌素进行体内驱虫。
  六、适时出栏。研究表明,育肥猪在90~100kg体重出栏最合适。这一体重出栏的育肥猪,其仔猪成本、饲料报酬、增重速度、屠宰率、瘦肉率、肉质以及市场需求等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最佳。
  第六章
  公猪的饲养管理
  一、公猪合理饲养的作用
  营养是维持公猪生命活动,产生精子和保持旺盛配种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喂给营养丰富、全面的日粮,可促进公猪的健康,提高配种能力。
  二、公猪的选择
  1、性欲选择,所选公猪性欲必须旺盛,会爬跨,一般公猪的眼神凶亮,比较骚动,膘情适中的性欲较旺盛,其阴茎也时常伸出;而眼神温和,偏肥,嗜睡,这样的公猪多半性欲差。
  2、种用特征的选择:(1)具有品种的特征;(2)睾丸对称,较显露,包皮不积尿,不过长;(3)四肢开张有力,特别是后肢要粗壮结实。
  3、外型的选择:公猪的体型往往决定着后代的体型,故选择的公猪必须具有腮肉少、头颈清秀、前胛后躯丰满等优良特征。
  三、公猪的营养需要
  为使公猪经常保持种用状况,体质结实,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精液品质好,就必须进行合理饲养,特别是日粮中的蛋白质,它对精液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很大,为此在公猪日粮中应给予优质适量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日粮中粗蛋白质至少为14%,同时日粮中每公斤消化能不能低于3000大卡。
  公猪日粮中钙磷不足会使精液品质显著降低,出现死的,发育不全的、活力不强的精子,公猪日粮钙磷比例为1.5:1最好。
  在饲喂上应定时定量,每日两餐,一头公猪的年饲量不超过1100公斤,在配种繁忙季节应喂鸡蛋,以增加蛋白质的吸收。
  四、公猪的合理利用
  饲养公猪的唯一目的是利用其配种,公猪精液品质的优劣和使用年限的长短不仅与饲养管理有关,而且很大程序上取决于适配年龄和利用强度。
  1、适配年龄:公猪配种年龄小于9个月时精液品质较差,而公猪在2~3岁时精液品质最好。过早配种,其使用年限会缩短。
  2、利用强度:利用过度会显著降低公猪的精液品质,影响受胎率,但若长期不配种,也会致使公猪性欲不旺,精液品质差而造成母猪不受胎。
  一般情况下幼龄猪配种宜2天配一头母猪,两岁以上的可一天配一头,但连续配种3—4天后必须休息一天。
  在自然交配情况下,一头公猪可负担20—25头母猪的配种任务,在人工授精情况下,可以负担150—20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畜牧刀客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0-8 1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全面,多谢楼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system + 3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21: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学习一下 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08: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啦,备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14:4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