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草鱼具有饲料成本低、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草鱼本身也具有肉质细嫩、肉刺少、生长快等优势,是一个优良的主养、配养品种,广大渔民乐于养殖。但草鱼养殖也有病害多、死亡率高等缺陷,令养殖户蒙受一定损失。现将几种草鱼常见的疾病鉴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使用。
1、水花至乌仔阶段
a.车轮虫病:
症 状:该病育苗期最常见,寄生于草鱼的鳃及体表,鱼苗越小危害越大。病鱼表现焦躁不安,身体与水草等硬物摩擦,病情重者在水面打转或顶水能力差,游动无力至死亡。镜检可见鳃及体表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治疗方法:可用0.7g/m3CuSO4全池遍洒治疗。
b.白头白嘴病:
症 状:鱼苗在水中表现为白头白嘴,轻者仅吻端发白离水不明显;重者自吻端至眼眶全白,有的尾端也发白更严重时头部充血为红头白嘴。病鱼静卧于近岸处游动无力致死亡。该病死亡率较高,危害严重。
治疗方法:可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温和性渔药治疗,忌用强氯精等强刺激性药物治疗,以免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c.车轮虫与白头白嘴复合感染:
症 状:病鱼兼有两者症状,镜检可见病灶处寄生大量车轮虫。
治疗方法:应杀虫杀菌综合治疗,以求根治。先治车轮虫,再治疗白头白嘴。可用菌虫双杀0.037g/m3配合0.5g/m3CuSO4遍洒。
2、乌仔至体长10cm阶段
主要以患小车轮虫病和车轮虫病为主。
症 状:病鱼晴天中午往往聚集成数团浮于水面,较为安静,俗称“暗浮头”,吃食量下降或拒食。镜检可见大量小车轮虫偶或有大车轮虫存在。
治疗方法:治疗该虫时CuSO4难以奏效,宜采用车轮虫专杀药物,如车轮清等。
3、体长10cm至250g鱼种阶段,这一阶段是鱼病高发阶段。
a.小车轮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如前述
b.斜管虫病:
症 状:多发于水质较清澈的微流水池塘,病鱼呼吸困难,常在进水口处集群、浮头。取病鱼掀开鳃盖可见粘液增多,略显浅蓝色。
治疗方法:同车轮虫病的治疗。
c.钟形虫病、鳃隐鞭虫病:
症 状:寄生于鳃丝上,表现症状不明显,须借助显微镜诊断。钟形虫也叫杯体虫或喇叭虫;鳃隐鞭虫类似小蝌蚪尾部不停摆动,需高倍镜下观察。
治疗方法:同车轮虫病的治疗。
d.指环虫病:
症 状:病鱼焦躁不安,食欲不振,严重时鳃盖闭合困难,掀开鳃盖可见鳃片边沿发白腐烂,重者鳃片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腐烂斑块;取鳃片铺展于白瓷盘中加清水静置,仔细观察可见微透明白色虫体伸缩蠕动。该病多发生于混养池塘。
治疗方法:常用0.5g/m3敌百虫或0.03g/m3菊酯类鱼药杀灭。
e.赤皮病:
症 状:体侧背鳞片脱落,捞取检查,加病确定。该病多是运输或拉网分塘等损伤所致。
f.烂鳃病:
症 状:病鱼离群独游于近岸处,游动缓慢无力,头部发黑,欲称“乌头瘟”,有的整个鱼体发黑,轻者天亮后沉入水底,或受惊扰后逃离,重者天亮后仍浮于近岸水面,或失去反应能力。捞取病鱼目检,鳃盖部位充血,严重的内表皮腐蚀成透明圆斑,俗称“开天窗”,掀开鳃盖可见鳃骨腐烂外露,不同程度挂泥。早期不易察觉,或无症状,最直接的观察方法是喂鱼时观察到尾部末端有褪色呈镶边现象,或发现鱼群非正常性浮头,或浮头早入水晚可断定为鳃部病症。针对这些症状,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损失。
治疗方法: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温和性渔药治疗。
4、体重250g至成鱼阶段。这一阶段多为Ⅱ龄鱼,病害较为复杂。
初春阶段:主要寄生虫有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等,往往并发感染。究其原因,多是上年封冻之前杀虫杀菌不彻底或未作杀虫杀菌处理。春天水温上升后寄生虫细菌开始活动,而鱼体经冰封期后抵抗力相对较低导致病害发生。
7—8月份是草鱼赤皮病、烂鳃病、肠炎“三病”高发期,有时两三种并发,高密度养殖可出现出血病症状。
a.烂鳃病:症状同鱼种,但患病程度低,易于控制,死亡率也相对较小。
b.赤皮病:症状同鱼种阶段,病灶处充血。
c.肠炎病:
症 状:鱼群食欲减退,捞取观察,可见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流出,剖检肠道无食物,肠壁血管充血,表皮组织腐烂,有恶臭。
治疗方法:用复方磺胺类药物拌饲投喂并泼洒水体消毒剂加以治疗。
d.细菌性出血败血病:
症 状:病鱼鳃盖、眼眶、腹部鳞间隙、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外突,肝脏色浅,土黄色,脾脏紫黑,腹腔积液淡红或黄色,肠道仅后肠充血,同池鲤鲫鱼、鳙鲢鱼也可发病。
治疗方法:换水改善水质环境;用内服杀菌药物泼洒消毒剂。
e.病毒性出血病:
症 状:①.红鳍红鳃盖型:鱼鳍及鱼鳃盖充血发红,眼眶和吻部也充血发红;②.红肌肉型:剥开表皮可见肌肉呈斑块状充血;③.肠炎型:解剖可见肠壁通体发红。此病需注意的是,此肠炎型与细菌性肠炎有严格区别,肠壁虽充血,但由于病毒仅破坏细胞,全肠亮红,表皮组织完好,无腐烂现象,无恶臭。
治疗方法: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治疗时内服杀菌抗病毒药物,如环丙沙星、盐酸吗啉呱等,结合泼洒碘制剂,如Pv--Ⅰ、季铵盐络合碘等,有一定疗效。
中草药防治草鱼常见病
烂鳃病
土黄连性苦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每50千克鱼用土黄连150克,百部100克,鱼腥草100克,大青叶100克,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每三天为一疗程,对草鱼烂鳃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草鱼出血病
苦木粉50%,黄柏粉30%,黄芩粉10%,大黄粉10%,每100千克草鱼种每日用此药粉1千克,加食盐0•5千克,面粉3千克,麦麸或米粉6千克,菜饼粉或豆粉3千克~5千克,再用适量清水充分拌匀,做成半干半湿的拳头大小的沉性药饵,投入食台喂鱼,或做成浮性彭化颗粒饵料,丢入草架内喂鱼,连喂5天~10天。
肠炎病
黄连100克,黄柏200克,苦木150克,金银花120克,山楂90克,石菖蒲60克,鸡内金40克,甘草15克,共同研细成粉末,将10千克青草淋湿,切成1•6厘米长,用木棒或竹竿将青草挡在鱼塘一角,将上述药粉趁无风时,撒在青草上面,让鱼连草带药食服,隔天一次,连服3次即愈。以上药量为40千克~60千克鱼用药量。
赤皮病
每50千克鱼用金樱子嫩根(焙干)150克,金银花100克,青木香100克,天葵子50克,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每3天为一疗程,对草鱼赤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草鱼常见病诊断与防治
草鱼俗称鲩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广东省也是我区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品种。草鱼以青草或人工配合饲料为食,苗种及饲料来源容易且价格较便宜,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但疾病较多,注意防治疾病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所在。草鱼常见病有出血病、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现就其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出血病
1、症状:体色暗黑且微带红色。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到皮下有充血现象。有的病鱼口腔、下颚、头顶部或眼眶四周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剥除病鱼皮肤,可见肌肉有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内部器官主要是肠道充血,有时肝、脾、肾有点状充血现象。2-3寸的鱼种以肌肉出血发红的症状为主;3-5寸的鱼种以鳃盖呈点状或纹状出血发红,鳍和鳍条基部充血的症状为主,常伴有松鳞、肌肉出血等病发生。
2、流行情况:4-10月份,该病是草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3、防治方法:
(1)注射组织浆疫苗是目前唯一可较好地预防出血病的方法。在发病初期有一定疗效,但在晚期病毒已在鱼体细胞中大量繁殖,被寄生的组织细胞已受严重破坏,机体失去生理平衡,因而难见疗效。 疫苗来源和注射方法:主要采用水产科研部门(如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细胞质弱毒疫苗)生产的质量可靠的疫苗,或水产专业人士制备的“土法疫苗”。“土法疫苗”是选自典型症状的病鱼制作而成,抗原复杂且更有针对性,既有防病效果又有治病疗效。注射可在放种或补种时操作,亦可在鱼病流行季节前捕捞起80%以上鱼种进行注射。注射部位以背鳍基部为主,便于操作,疫苗用量视鱼种大小而定,一般每尾注射0.1 -0.5 毫升。
(2)用富氯0.5毫克/升消毒养殖水体可使病情减轻,暂时缓和一段时间。
(3)每万尾鱼用大黄或枧香树叶0.25-0.5公斤研成粉,经煎煮或热水浸泡过夜再与饲料混合,连喂5天。
赤皮病
1、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腐烂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基部充血,鳍梢端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鱼的上颌和鱼鳃盖部分充血,呈现块状红斑,鳃盖中部表皮有时腐烂甚至脱落,使鳃盖成透明小圆窝窗状,严重时鱼肠道充血发炎。病鱼瘦弱,常离群独游于水面,行动缓慢。
2、流行情况:终年可见,无明显流行季节,但以春末夏初较为常见,与细菌性烂鳃病和肠炎病并发,三者通称草鱼“三病”。
3、防治方法:
(1)全塘泼洒富氯1mg/L消毒塘水,隔日一次。
(2)漂白粉挂篓法:在草鱼固定摄食场四周,悬挂内装漂白粉的竹篓若干个,每个每天装500克漂白粉,通过增大草鱼摄食场局部水体药物浓度,对病鱼的体表进行消毒。
(3)连喂6天鱼健康1号或磺胺噻唑,用量10克/100公斤鱼体重,第2-6天减半。
烂鳃病
1、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鳃丝尖端软骨外露,多粘液并常粘附污泥,死亡的组织细胞、粘细菌、粘液与污泥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胶状团附在鳃丝周围。严重时鳃盖内表皮充血,鳃盖中间部分常腐烂成一透明圆形或不规则小块,类似赤皮病的“天窗”。
2、流行情况:4-11月,水温28-35℃时流行。
3、防治方法:
(1)漂白粉挂篓:同赤皮病。
(2)全塘遍洒富氯0.5毫克/升消毒塘水:同赤皮病。
(3)用呋喃西林20毫克/升浸泡鱼种1小时,每天一次,连用2-3次。
(4)干品大黄0.5公斤用0.3%氯水10公斤浸泡12小时后,全塘泼洒。
细菌性肠炎
1、症状:病鱼体色灰黑,腹部外形肿胀呈红色斑块,肛门红肿突出,轻压鱼腹有血黄色粘液外流;严重时一提起病鱼(头向上),肛门就有粘液流出。解剖病鱼见腹腔有大量积水,轻者仅肛门或食道附近的肠管发炎、充血,肠道无食物,充满脓粘血水;重者肠管全部发炎、充血,肠壁因微血管充血而呈紫色,上皮细胞溃烂脱落、粘膜肿起,血液和溃烂的粘膜细胞混合而成血黄色粘液;肝有充血现象。病鱼完全无食欲,离群独游,很快死亡。
2、流行情况:5-6月发病主要危害1-2龄鱼种,8-9月发病主要危害当年鱼种。
3、防治方法:
磺胺胍按5克/100公斤鱼拌饵连喂6日,头日加倍;大蒜头捣碎按500克/100公斤鱼拌饵连喂3日,同时用富氯0.5毫克/升消毒水体。
草鱼相似病的诊断
对于症状相似的草鱼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区别诊治而盲目施药,往往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影响养殖效益。
1.细菌性烂鳃病与鳃霉病。病鱼的共同特征是鳃瓣受损、腐烂发白。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主要表现为:鳃丝腐烂发白,鳃丝尖端软骨外露,附有污泥和黄色黏液,鳃盖骨内表皮充血,表面常被腐蚀成不规则的透明小洞。鳃霉病病鱼主要表现为:鳃瓣点状出血,部分鳃丝发白并呈腐烂状。
2.肠炎型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病鱼共同的特征是肠道充血发炎。肠炎型出血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鲜红,肠壁微血管特别明显,肠道充血而不腐烂,有韧性,口腔出血。细菌性肠炎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全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后肠近肛门一段尤为明显,肠壁的黏膜溃烂化脓,腹部膨大有红斑,腹腔内有黄色腹水。肠炎型出血病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防治。
3.白头白嘴病与车轮虫病。白头白嘴病的病鱼头部和眼球区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周围皮肤腐烂,并有絮状物黏附。车轮虫病的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浅白色,头部附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质并分泌很多黏液。
草鱼常见疾病
草鱼出血病[ 病原 ] 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
[ 症状与诊断 ] 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样充血。病情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眼眶、吻端、鳍条基部、肌肉出血;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样出血,有时有腹水,肠道壁出血,但不糜烂。
[ 流行与危害 ] 此病是目前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它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和广西、广东、福建等主要养鱼地区流行最为普遍严重。流行季节在 6 月下旬到 9 月底,特别是 7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水温在 27 摄氏度以上时最为流行,水温 25 摄氏度以下,病情逐渐缓解。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在 30 %- 50 %,最高可达 60 %- 80 %,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巨大损失。肝病是一种营养性疾病,因鱼类养殖的方式改进,集约化养殖程度提高,造成鱼体内脏器官负担过重而得此病,此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出现。
[ 症状与诊断 ] 1 、外部症状:体表溃烂、粘液减少,出现黄色的梅花斑;眼球突出;鳍条边缘出现一圈白色;鱼类无症状发生大批死亡。2 、解剖可见:鱼的肝胆肿胀或萎缩;变色:肝脏由正常的血红色变为黑色、褐色,花冠色,浅红色,胆汁由正常的淡绿色变为墨绿色;脂肪肝,胰脏变腐朽。3 、若出现绿肝,则是由药物中毒引起的肝病。
[ 流行与危害 ] 此病高峰期为初春和 6-8 月。 1 、在冬季低温条件下,鱼吃食很少,体质较差,开春后鱼大量进食,吸入过多营养,和冬季的反差较大,容易得肝病; 2 、 6-8 月是鱼的快速生长期,吃食比较多,蛋白吸入过剩,也容易得肝病
水霉病冬季常见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有三种病症:肤霉、鳃霉以及虾黑鳃。
[ 病 原 ] 水霉真菌
[ 症状与诊断 ] 鱼体受伤处长满白色或灰白色的水霉菌丝,如旧棉絮状,病鱼焦躁不安,运动失常,皮肤粘液增多,随病情发展,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 流行与危害 ] 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环境,在早春、晚冬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容易被感染。密养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水霉病。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水霉病的暴发。
烂腮病淡水鱼类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 症状与诊断 ] 1. 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 “ 开天窗 ” 。 2. 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 3. 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 寄生在鱼的鳃上并繁殖,刺激鱼的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鳃丝肿大、变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早上的时候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4. 由药害和由饲料引起的烂鳃病。
[ 流行与危害 ] 本病为鱼类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鳙等。近年来,名优鱼类养殖中,如鳜鱼、淡水白鲳、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多有因烂鳃病而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该病一般在水温 15 ℃ 以上时开始发生,在 15 -30 ℃ 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由于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杂鱼类也可感染,因此,容易传染和蔓延。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1. 由细菌和饲料引起的烂鳃病治疗:100公斤饲料中加500克烂鳃灵、100克芳草多维和15克维生素C,每日投喂1-2次,连用三天,同时改变饲料配方,降低蛋白含量2%。2. 治疗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用不同的杀虫药,施用杀虫药后3天,再用一次杀菌的药(如芳草菌敌、二氧化氯、菌必清等)对伤口进行消毒。①由车轮虫引起: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新鱼苗平100克,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用三天。②由指环虫引起:外用强力杀虫乳油(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20ml,根据水质和水温可适当加量)或内服消食百虫清(100公斤饲料添加100克,制成药饵投喂,连喂三天)③由中华鳋引起:外用芳草灭虫精(每亩水面,以1.5米水深计,用本品50克,按2000-3000倍稀释后,在池塘中均匀泼洒)3 由药害引起的烂鳃可参照1的方法用药。
提示 : 患病期间严禁拉网和移动病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