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泻是猪肠道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是肠道吸收障碍所致,以排粪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血便为基本临床特征的症候群。腹泻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许多原因引起或许多疾病伴有的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综合征。
1. 猪腹泻病的病因类型及致病机制
1.1 病毒性因素
病毒由口鼻侵入猪体,在小肠上皮黏膜增生,引起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小肠绒毛的萎缩,上皮细胞的损伤使黏膜层受到物理损伤并使酶的活性下降,直接造成电解质和养分的分解、吸收障碍。肠腔内渗透活性物质过多积聚,使肠管内渗透压升高,特别是病毒破坏的绒毛上功能性分泌细胞,使其对双糖的分解吸收功能降低,乳糖等在肠管内存留,肠内渗透压进一步升高,引起腹泻和脱水。
此外,当小肠绒毛萎缩时,肠隐窝细胞分裂活动加强,进一步增加了肠内液体量,加剧了腹泻。而由于消化吸收障碍,肠内潴留物质异常发酵也是腹泻的原因。
1.2 细菌性因素
细菌性腹泻是由细菌及其毒素对其肠道黏膜的中毒性损伤所致的腹泻,根据致病源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细菌性腹泻分为非侵袭性腹泻和侵袭性腹泻两类。
非侵袭性腹泻又称肠毒素性腹泻是指病源不侵袭肠粘膜,而是黏附与黏膜表面,由其毒素与受体结合,活化腺苷环化酶,从而使自三磷酸腺苷转变而来的环磷酸腺苷大量聚集。环磷酸腺苷可刺激隐窝处细胞分泌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肠液,并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氯离子、钠离子等的正常吸收,当分泌量超过肠道吸收能力时即可发生水样腹泻。由于病理改变中未见组织侵袭,黏膜基本正常,肠仍然具有吸收功能。
侵袭性腹泻是指病源体既黏附又侵袭肠黏膜,并在其中繁殖,造成炎性和溃疡性破坏,导致血样腹泻。
1.3 寄生虫性因素
寄生虫性腹泻是指寄生虫虫体及其分泌的酶破坏小肠绒毛造成其吸收功能不良,或直接创破肠黏膜导致炎症等而引起腹泻。
1.4 非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
消化机制不全主要表现在仔猪,断奶仔猪多发。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肠道的酶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后一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水平更低,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断奶后仔猪胃内因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生长,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日粮抗原过敏是指胃肠黏膜中存在的大量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此外,由于肠道组织损伤,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加剧腹泻。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天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时,7天左右病情得以缓解。
营养因子缺乏是指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等,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应激因素所致腹泻主要发生在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突然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所以对于小猪,要尽量减少应激,无论饲料、饲养管理或环境等都要控制逐步改变,不可突然变换。
1.5 中毒性因素
主要是化学因子腐蚀胃肠黏膜,以及引起神经运动功能失常所致。如砷、汞、钼、有机磷、磷化锌等。
2.猪腹泻病的常见疾病与主要临床症状
2.1 病毒性疾病
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如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等,其它尚有星状病毒、肠型腺病毒、小轮状病毒、微小呼肠病毒等。临床表现以胃肠炎最为突出,有呕吐及腹泻等症状。腹泻大多呈水样,不含黏液或血,常伴低热,少数仔猪可见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常见病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流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病。
2.2 细菌性疾病
侵袭性腹泻病主要病原菌有沙门氏菌、巴氏杆菌(主要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肠道入侵性大肠杆菌(EIEC)等。非侵袭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有弧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道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亲水气单胞菌等。临床上可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粪检可见大量的脓细胞和红、白血细胞。常见病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
2.3 寄生虫性疾病
引起寄生虫腹泻的病原最主要的是溶组织内阿米巴虫和球虫,其他尚有贾弟鞭毛虫、粪类圆线虫、小袋纤毛虫、毛圆线虫、隐孢子虫等均可引起动物腹泻。
另外,寄生于肠道的一些寄生虫,如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等在感染过程中均有引起动物短暂腹泻的可能。
2.4 中毒性疾病
引起猪中毒病的主要因素有砷、汞、有机磷、磷化锌等,动物大多数表现呕吐、腹泻、腹痛。砷中毒还表现血便、瞳孔散大、心衰死亡,有时血尿或蛋白尿。汞中毒还表现衰弱、摇摆、舌炎麻痹,视力消失。有机磷中毒还表现瞳孔缩小。磷化锌中毒还表现体温下降,呕吐物或粪便有大蒜味,呼吸困难,胸腹部敏感。
3 猪腹泻病的鉴别诊断
3.1 猪腹泻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从粪便颜色和形状进行初步鉴别诊断,常见腹泻病的鉴别方法如下:
3.1.1 白色粪便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2-4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又称猪白痢。临床上以排灰白色、腥臭、糨糊状稀粪为特征,腹泻次数不等。病程2-3天,长的1周,很少死亡,能自行康复,但仔猪生长发育迟缓,育肥周期延长。
3.1.2 黄色粪便
由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又称猪黄痢。临床上以腹泻、黄色或黄白色粪便为主要特征。粪便中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死亡,病程3-5天。潜伏期短,出生后12小时后即可发病,长者1-3天。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亚急性型腹泻病,病猪呈持续性腹泻,病初排黄色软粪,以后变为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病猪食欲不振、极度消瘦和脱水,一般5-7天死亡。慢性型腹泻时,病猪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灰黄色,黏液样。病猪消瘦、生长停滞,于数周后死亡。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临床上慢性型最为常见。病猪初期表现便秘,后下痢,粪便恶臭,称淡黄色或黄绿色,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同时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病程2-3周,最后衰竭而亡,死亡率25%-50%。
3.1.3 红色粪便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型腹泻,又称猪红痢。病猪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病猪后躯沾满血样稀粪,且消瘦、虚弱,一般3日后死亡。
由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猪痢疾。临床以黏液性或黏液性出血性腹泻为特征。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持续腹泻,排出黄色至灰色的粪便中有黏液、血液及纤维碎片。后期粪便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死亡或转为慢性型,病程1-2周。慢性型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出血性腹泻,粪便呈红色或黑色。
3.1.4 水样粪便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病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表现排黄色、绿色或灰色水样粪便。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是短暂呕吐后腹泻,传播迅速,2-3天内蔓延全群。2周龄内仔猪死亡率极高,超过3周龄多数存活。猪流行性腹泻病临床症状与其相似,程度较轻,传播速度也比其慢得多。病猪只在腹泻初期或在腹泻出现前出现急性死亡,应激性高的死亡率高。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病多发于1-2周龄和断奶后1周内的仔猪,粪便呈白色、黄色水样或奶酪样并含有絮状物。发病率10%-20%,死亡率在15%以下,混合感染时两者均升高。
3.2 要从致病的根本因素上鉴别诊断还需要实验室检查,这对某些腹泻的病因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3.2.1 粪便检查
粪便镜检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球、吞噬细胞、潜血反应阳性者,见于各种类型的胃肠炎;见有寄生虫或虫体者为寄生虫感染;发现密螺旋体或钩端螺旋体对于猪痢疾和钩端螺旋体病有确诊价值。见有大量霉菌孢子及菌丝者为霉菌性肠炎。
3.2.2 血液学检查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嗜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加,是各种细菌性、真菌性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特征。而白细胞总数减少,则为病毒感染或其他严重中毒的表现。
3.2.3 血清学检查
用免疫血清学方法可以检测出多种具有腹泻症状的传染性疾病,血液生化分析对于营养元素缺乏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2.4 毒物分析
疑为中毒时,应进行有关样品的毒物分析若证明有毒物存在可确诊。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