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8|回复: 1

[牧歌悠悠] 北方原始畜牧文化摇篮——朱开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1 16: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鄂尔多斯市朱开沟文化3500多年前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农业文化中分离出来,缔造了中国北方原始畜牧文化雏形。”多年从事朱开沟文化研究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杨泽蒙4月22日表示。解密已拥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朱开沟文化,就会了解4200年前,以朱开沟文化为代表的人类集团在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创造的原始社会末期辉煌的历史篇章。
  发现始末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东北,有一个由寥寥数户农家组成的自然小村——朱开沟村。新的考古学文化——“朱开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小山村被发现。它填补了鄂尔多斯地区夏商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也破译了一段延续800年的、鲜为人知的鄂尔多斯古代历史。
  杨泽蒙介绍,朱开沟遗址1974年发现,考古工作者先后在4000平方米内进行了4次发掘,特别是在1983年的发掘过程中,在遗址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时代最早的鄂尔多斯青铜短剑、青铜刀及随身佩戴的青铜装饰品等。
  这些重要发现,驱散了笼罩在探讨中国北方游牧经济及鄂尔多斯青铜器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上的团团迷雾,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4次发掘共发现居住房址83座、灰坑(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510余件、石器270余件、骨器420余件、青铜器50余件。另外,还采集了大量陶器标本和可供鉴定种属的动物骨骼标本等。
  根据对出土遗迹、遗物的综合分析可知,朱开沟遗址的时代上限约相当于距今4200年的龙山时代晚期,下限约相当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整个遗址前后延续了约800 年。
  朱开沟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为探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由于朱开沟遗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学术界将以朱开沟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朱开沟文化”。
  随着对朱开沟遗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杨泽蒙发现,朱开沟文化的分布地域是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心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为主,向南大体分布至吕梁山至晋中以北和陕北地区,向北到阴山山脉脚下,东界可能在张家口地区左近,往西可至贺兰山东麓。朱开沟文化的集中分布地区虽然不算十分广阔,但向四周地区的渗透力却极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至商代晚期,活跃在整个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便是由以该文化的主体因素构成的众多文化集团。
  推动原始社会史研究
  杨泽蒙指出,朱开沟文化的发现和确认,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社会史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朱开沟文化揭示给我们鄂尔多斯地区原始社会末期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杨泽蒙对此介绍,4200年前,朱开沟人的社会经济以发达的农业经济为主,同时拥有家畜养殖业、手工制造业、酿酒业等,晚期已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当时社会的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已较为显著,男性对女性行使的权力,已远远超出了夫权的范畴。
  种种迹象表明,朱开沟人的社会发展阶段,应处于父权制高度发达的军事民主制的后期阶段,决不逊色于中原地区同时期人类集团的发展进程,已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商代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的位于北方的诸“方国”,就包括以朱开沟人为代表的人类集团。
  社会生活基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专家潘其风先生在《朱开沟墓地人骨的研究》报告中称:“据形态观察和测量统计分析的结果,朱开沟遗址古居民的体质特征属单一的蒙古人种,与东亚(远东)蒙古人种最接近,同时扁平的面部等特征也含有某些北亚蒙古人种的因素”。
  杨泽蒙说,朱开沟人的祖先,一直从事的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这从朱开沟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中,以石斧、石刀、石镰、石铲、骨铲、石磨盘、石磨棒等适宜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加工的工具数量最多,以及制作精美的鹿角锄等中耕农具可以得到直接的验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粮食作物碳化物的检测可知,当时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是粟、黍、稷等,也就是今天的小米、糜子米等旱作物。
  杨泽蒙研究后得知,在朱开沟遗址的发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提取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经鉴定,这些动物以家畜为主,约占动物总数的85%,种类主要有猪、羊、牛。由此可见,朱开沟人的家畜饲养在当时社会仅次于农业的另一大类社会产业部门——养殖、狩猎业中,已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当时朱开沟人狩猎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在发现的箭头中有两件有明显的烧灼痕,有可能就是射入猎物体内的箭头,在烧烤兽肉时留下的痕迹。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是马鹿、双峰驼、狍、青羊等食草动物及鸟类,偶尔也能猎获到一些凶猛的野兽,如豹子、熊等。
  推动社会发展
  杨泽蒙说,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制陶、制骨、家畜养殖、酿酒、青铜制造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物质消费的项目和水平,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加速了社会的物质交换、商品交换等,朱开沟遗址发现的海贝等,就应该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所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变革了人们的意识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杨泽蒙介绍,朱开沟文化的制陶业是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部门,不仅表现在陶器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炊、饮、食、盛贮等器类应有尽有等方面外,陶器的形制复杂,制作工艺高超,为前人所远远不及。
  朱开沟人正在逐步走出传统的一家一户、自产自给的陶器制作的范畴,已经存在着部分专门制作陶器的工匠(作坊)。而朱开沟遗址不仅发现数量众多的盉、长颈壶、四足方杯、三角杯、小圆杯等酒具,而且从这些酒器已成为墓葬随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饮酒已成为朱开沟人日常消费活动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heshouleon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8-11 16: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知识很渊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system + 3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 21:5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