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65|回复: 2

颗粒料、粉状料和浓缩料储藏特点及霉变规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9 14: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探讨防止饲料霉变的措施,笔者选择4~6月份梅雨季节,进行了本试验。试验是在不采用任何防霉措施的前提下,通过连续对饲料的料温、霉菌菌落、霉变外观征状以及脂肪含量等指标的观察、检测,来探索颗粒料、粉状料和浓缩料三种饲料的储藏特点和霉变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试验采用肥育猪颗粒料、粉状料和浓缩料三种饲料,采用带塑料薄膜内胆编织袋包装,每袋40 kg。
    1.2 方法 选择4~6月份梅雨季节,每天上午10时准时测定仓温、料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并定时定期对试验料的外观、气味、霉菌数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本试验,我们规定饲料料温高于仓温5℃,并以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为饲料发热霉变开始时间。试验中,三种饲料存放在同一仓库内,环境温度18~34 ℃、湿度75 %~95 %。
    1.3 品质分析 水分(105 ℃恒重法)、粗蛋白质(微量凯氏定氮法)、粗脂肪(索氏抽提)。
    1.4 霉菌分析
    1.4.1 霉菌鉴定:采用标准察氏培养基、平皿计数法。分别在试验开始的0、35、60和85 d进行菌相分析。
    1.4.2 AFTB1:薄层层析
    2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1、2、3、4。
    表1 饲料霉变外观征状
     
      储藏期(d)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颗粒料 - - - - ± ± + + ++ +++ +++ +++ +++ +++
    粉料 - - - ± ± ± ± + + ++ ++ +++ +++ +++
    浓缩料 - - - - - - - - - ± ± ± + +
      说明:-:安全储藏期;±:开始发热;+:轻度霉变;++:中度霉变;+++:全部严重霉变。
    表2 饲料带菌量(×104个/g)
     
      储藏期(d)
     0 35 60 85
    颗粒料 0.075 30.50 91.50 1200
    粉料 0.62 6.50 32.00 625
    浓缩料 0.28 1.25 4.20 45
    表3 霉菌检测结果
     
      试验 菌落平均数 主要菌相
     期(d) (×104个/g)
     黄曲 灰绿 杂色 土曲 黑曲 白曲 青霉 毛霉 芽枝
     霉 曲霉 曲霉 霉 霉 霉 霉
    颗粒料 0 0.075   5         4    
     35 30.50 5 3 1   2   4 1  
     60 91.50 3 4   2   5      
     85 1200 3         5      
    粉料 0 0.62 5 1 3 2     4    
     35 6.50 5 2   1     4 3  
     60 32.00 4 5 3   1   2    
     85 625.00 5 3 2           1
    浓缩料 0 0.28 2     1 5   4 3  
     35 1.25 5 2     2   4  
     60 4.20 5 4 3   2     1  
     85 45.00   5 2            
      注:5代表优势菌;4代表主要菌;3代表一般菌;2代表少见菌;1代表个别菌
    表4 饲料品质分析结果
     
     饲料 水分(%) 粗蛋白质(%) 粗脂肪(%) AFTB1
     种类
     试验 试验 试验 试验 试验 试验 试验 试验 试验
     前 中 后 前 中 后 前 中 后
    颗粒料 13.35 13.17 15.39 16.65 16.21 16.87 3.72 2.68 0.85 未检出
    粉料 12.78 12.53 13.97 17.05 16.43 16.93 3.75 2.89 0.82 未检出
    浓缩料 11.85 - 13.40 38.63 - 38.71 2.97 - 1.52 未检出
    3 分析
    3.1 浓缩料安全储藏期最长,霉变速度最缓慢。浓缩料安全储藏期长达58 d,当试验进行到60 d时,浓缩料中带菌量也只有4.2×104个/g,霉变才刚刚开始发生。而颗粒料和粉状料储藏到35 d时,即开始发热霉变,到两个月时颗粒料已全部霉坏,粉料也已霉变三分之二。颗粒料是粉料造粒而成的,其水分相对较高,尽管造粒过程中蒸汽对霉菌有一定杀灭作用,颗粒料原始带菌量较少,但是,造粒后,饲料中淀粉糊化更易于被霉菌利用,所以颗粒料一旦霉变,霉菌极易大量生长繁殖,霉变速度很快。
    3.2 从菌相分析结果看,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饲料感染的主要菌基本是曲霉属、青霉和毛霉三种,但是,随着储藏期的延长,饲料感染的主要菌是黄曲霉、灰绿曲霉和青霉,而黄曲霉出现的比例最高。尽管试验中,试样都未检出AFTB1,但并不能表明感染黄曲霉菌的饲料就不会被黄曲霉毒素污染。所以在储藏中,应注意黄曲霉的感染,防止AFTB1的污染,以免发生严重事故。
    3.3 从品质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发热霉变以后,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饲料的水分有所增加,水分的增加又加速了饲料的霉变,两者正相关,并且带菌量与霉变程度也正相关。试验结束时,霉变最严重的颗粒料,带菌量每克饲料高达1200×104个、水分也增加2.04 %。
      饲料霉变发热的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过程,特别是霉菌对脂肪有较强的分解能力,通过分解作用,微生物从中摄取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脂肪减少相当严重。我们也可以用这一品质指标的变化来衡量霉变程度,即霉变越严重,脂肪下降率越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4 结论
    4.1 饲料的储藏特点是:浓缩料储藏期最长,颗粒料次之,粉料最短;霉变速度是浓缩料最慢,粉料次之,而颗粒料最快。
    4.2 饲料霉变程度与带菌量正相关。
    4.3 饲料霉变程度与脂肪下降率正相关。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xishuanhu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7-19 14: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行啊  牛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system + 3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9 14: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与大家分享实验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7 05:0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