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1|回复: 3

紧扣猪业热点 讲座异常火爆——猪价、疫病,哪样都令猪农揪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8 1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钟已指向12时40分,本应在十分钟之前结束的讲座,在现场听众的要求下被迫推迟,而只能容纳200人的会场,却涌进了300多人。5月25日,在四会市,南方农村报为养殖户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剖析猪价迷局 把握疫情动向”的技术讲座,围绕如何克服猪市低迷,饲料涨价,疾病肆虐等当前养猪业所面临的难题,与会专家为养殖户支招,帮助养殖户认清未来猪价走势,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疾病防控能力。3个多小时的会议,精彩纷呈,听众一直聚精会神。
  “养猪科技直通车”是今年本报主办的养猪行业讲座,根据各地不同的养殖状况,设置有针对性的主题,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及时的市场、技术信息服务。“养猪科技直通车”还将在广东各地继续举办,内容主要涉及病害防治、提高效益、市场信息等。
  收储效应不明显 猪价仍以降为主
  今年整个市场的猪料比一直徘徊在警戒线下,据搜猪网监测,猪粮比连续十几周低于盈亏平衡点,甚至有一些地区的猪粮比已跌破黄色警戒区间(猪粮比黄色区间为5.5∶1-5∶1),生猪养殖亏损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今年以来“猪价、饲料”一跌一涨影响下,5月中旬猪粮比价是4.85创历史的最低点,属于深度亏损。
  当前国家应对生猪市场过度涨跌主要应用了收储加补贴的政策,不过在国家收储政策刺激下,一些养殖户盲目补栏,不愿意淘汰过剩的生猪产能,以致生猪市场陷入“亏损-收储-暂时反弹-亏损-收储”的怪圈。据监测,自国家5月20日启动今年第三批冻肉收储政策以来,收储效应尚不明显,全国生猪价格依然以降为主。
  其实生猪市场过度涨跌的源头在母猪,而收储对象是肉猪。国家猪肉收储政策只能改变暂时的猪价,但生猪存栏结构没有实际性的变化,是改变不了未来价格走势的。如2009年6月、2010年4月两次收储仅仅间隔了10个月,而两次亏损也只是间隔了不到8个月。今年三个阶段的收储过后,受原料价格上涨影响,猪市自2月初进入亏损以来持续亏损至今。
  对于未来猪价走势,我认为,当前市场是2009年亏损的延续,现在正处于周期的临界拐点。假如亏损再持续数月,将会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现象,市场原动力强弱将发生方向性改变。如果不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疫情等影响供应、需求、流通的突发事件,市场将进入正常轨道“先跌后涨”。如果疫病影响级别持续数月“4级”(影响与2006年高热病相当)严重,供求矛盾加剧,后市大涨!至于猪价是否会重蹈2006年覆辙?关键看10月份前的市场是否会受一季度疫情影响,出现阶段性反弹,从而遏制即将出现的转机,以及是否会出现极端气候灾害诱发疫病。
  养殖户应该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当前猪群结构以及母猪存栏量,留意生猪市场是否触底了,而生猪市场所谓的“底”是需要多种现象同时出现方可判断为“底”:1、猪价跌破成本线,进入亏损,说明生猪供应进入过剩阶段;2、进入持续性的亏损,当猪价跌破成本线后说明生猪供应进入过剩阶段,短时间内很难转为供不应求,即使价格反弹也是短暂的,而且反弹空间有限;3、持续性的亏损必将导致资金实力较差的中小规模养猪场资金链断裂,从而出现大面积淘汰宰杀母猪,以缩减规模减少亏损。
  这时候建议资金实力强的可择机抄底,积极补栏有望博得下次猪价上涨好时机。
  养殖户应注意神经型蓝耳病
  其实,蓝耳病是老生常谈的病,也是当前养猪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该病的高发性让养猪业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由于其病毒的特殊性而使用疫苗免疫效果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蓝儿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繁殖障碍型、呼吸型、急性型和神经型等四种,其中神经型近年来呈多发趋势,易与伪狂犬病等神经症状等混淆,难于区别诊断。同时,商品化的蓝耳病疫苗种类繁多,有进口的、国产的、灭活苗或活苗等,养殖户在选择疫苗时应该非常慎重,根据不同饲养条件,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同时,要加强病毒的监测,密切关注蓝耳病流行毒株的变化,及时确诊,紧急免疫蓝耳病活疫苗。还应该注意有效控制猪瘟、气喘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圆环病、细菌病等其他继发感染。此外,根据实验室调查发现,蓝耳病疫苗并非同源性越高,保护力就越好,在实验室通常只用一个毒株攻毒,效果当然不错,但自然界毒株很多,免疫效果不确切。
  霉菌毒素是猪病元凶之一
  无可厚非,政府的调控政策相对于区区几千万的养殖从业者来说,国家的生猪调控政策更多地会倾向13亿的消费人群,防止猪价过度上涨,暴利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养殖户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在如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饲养成本等方面,才是赚钱的硬道理。
  众所周知,疾病是困扰当前养猪业发展的一大痼疾,而疾病频发的背后,一个不可忽略的主要因素是饲料原料的质量,特是今年以来,占饲料比重最大的玉米价格一路攀升,目前已经突破2000元/吨。很多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价格低廉的玉米。我曾经在一些玉米产区里面留意到,由于气候异常,玉米在收获、晾晒、贮藏、运输以及加工调制等诸多环节中,大面积霉变的情况并不鲜见,低廉价格的玉米很有可能就是霉变的低质量产品。可以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一般猪场所投喂的都是遭到霉菌毒素污染了的饲料,从而使猪群感染霉菌毒素的几率大大增加,霉菌毒素中毒已经成为猪群爆发传染病的一大元凶。
  从临床上看,霉菌毒素中毒主要会造成猪群采食量降低,生产性能下降,母猪繁殖率降低,消化紊乱,神经行为,疾病增加,治疗无应答,甚至引起死亡等危害。不过猪群霉菌毒素中毒后虽然出现了症状,但是却被猪场错综复杂的疾病所掩盖,而只有当中毒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了死猪的时候,才备受关注。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猪场生产、技术管理上的一大失误。实验证实,当饲料中含有任何剂量的霉菌毒素时,均会对生猪机体造成伤害,即使剂量小至十亿分之一也是如此。轻微、慢性的霉菌毒素中毒,虽然没有出现易于觉察的临床症状,不会造成生猪死亡的直接损失,但由此对各生产(长)阶段猪群生产性能的慢性危害(如种猪繁殖障碍、商品猪生长迟缓、免疫抑制、诱发疫病等),给养生带来的经济损失却是十分惊人和难以估量的。因此,养场的管理者们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霉菌毒素中毒的防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建议养殖户应尽量采购不含霉菌毒素的原料,改善仓储环境,及时清洗料槽,以及合理使用杀霉剂和霉菌毒素处理剂。其中霉菌毒素处理剂能起到净化、脱毒、解毒的效果。
  母猪料:进入规模猪场的敲门砖
  毫无疑问,一个猪场经营是否成功,主要看生产效益,而猪场的生产效益到底如何,除了疫病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母猪的生产效益。母猪有多重要?深圳比利美英伟公司总裁李职如此比喻:母猪在整个猪群饲养地位中处于金字塔顶端位置。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这机器决定着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重、断奶窝重等等影响猪场效益的关键指标。母猪料的重要作用因母猪的显著地位得以体现。
  据统计,目前我国存栏母猪6000万头,其背后蕴含高达1800亿元产值的母猪料产业,正被众多饲料企业瓜分。企业除了看中这块巨大蛋糕之外,更加注重的是母猪料有着饲料销售“敲门砖”的美誉,其直接影响了其他饲料如教槽料、肉猪料的销量。
  尽管母猪料已然深入人心,但养户受“即时效应”的影响,更加注重泌乳母猪及其生产性能,而忽略了后备母猪以及“长远效应”有关的整体效益。
  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建设已有30年的历史,可猪场接受母猪料的历史却远远不足30年。母猪料在中国推广的历史,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完全引进美国模式的广东广三保猪场成立,标志着中国养猪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自此,不管是育种、营养、疫病防控等各个方面,中国养猪业都不断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尤其是美国。母猪料作为美国养殖模式中细化管理的一个分支,其理念也是此时进入中国的。
  “母猪料理念差不多在正大集团进中国的时候就提出来,应该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浙江维尔新动物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统石表示。
  尽管上个世纪就开始推广母猪料理念,但养户观念普遍还没有改变。王统石认为,母猪料很少被接受,其难点在于国人的观念变化太慢,以前的土猪不怎么需要全价营养,但现在都是瘦肉型优良品种了,可国人还是习惯以前的饲养观念。
  母猪料真正深入养户心中,应该从1998年左右开始的。王统石认为,国内大范围、大力度推广母猪料,以普瑞纳进入中国开始,那是1998年。此观点也得到业内众多人士的普遍认可。
  深圳正大康地公司华南营销总监邓戈捷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母猪的推广才开始真正启动。他说,2000年前后,也就是1999年到2001年之间,母猪料发展最快,不管是销量还是生产企业,其发展的速度都非常迅猛。
  高明谷维饲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青毅回忆,在1995年他开始做饲料的时候,就有母猪料产品,不过,那个时候对母猪料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因此,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是非常高。
  到最近五六年,母猪料在市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规模猪场普遍使用各种母猪料,妊娠母猪料、泌乳母猪料市场普及率尤其高,甚至达到了100%。不过,还有不少猪场在对待后备母猪料上,仍然用小、中猪料代替。
  到了最近两年,生产母猪料的企业增加不明显,相反,行业还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但是,母猪料的销量却仍然在不断上升。
  可以看到,母猪料在我国推广的过程中,反映了两个事实。第一,猪场使用母猪料后,生产效益明显提高。猪场使用母猪料跟没有使用母猪料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据王统石初步估计,在产仔率、仔猪出生重、母猪体况维持等方面,母猪有30%的生产性能提高。
  第二,我国规模猪场越来越多。邓戈捷认为,正是我国养猪业每年按5%-10%的规模化推进,才导致母猪料的被高度接受。事实上,作为母猪精细化管理环节中的母猪料,目前中小型猪场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
  分胎次饲养母猪料将是未来趋势?
  目前,相比后备母猪料,泌乳母猪料的关注度要高很多。
  泌乳母猪料更多关注母猪泌乳能力以及断奶仔猪重,由于泌乳母猪的特殊性,提高采食量是关键,这个问题在夏天的时候更加突出。广州市博善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曾经对广东省100家猪场做调查,其中母猪采食量在母猪饲养管理中所占的比例达56%,超过仔猪发育和增重情况与母猪返情率。该公司总经理潘军总结出,母猪采食量受到听觉、视觉、饲料气味等因素的调节。
  张青毅认为,泌乳母猪料的好坏还跟之前的妊娠母猪、后备母猪所吃的料有关,因此,要系统考虑。
  李明表示,从生产实践中,好的哺乳母猪料是母猪奶水足的营养基础,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母猪哺乳期奶水不足的原因就不那么简单,还涉及除病理上的原因外,母猪所属品种的遗传特性;个体母猪的遗传属性(该母猪母本的产奶能力);怀孕期的饲养管理是否得当等多方面的因素。他认为,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十分细心的工作。
  那么,未来母猪料的研究方向会在哪里呢?
  在1998年Leman养猪会议上,Hanor公司的一组专家首次介绍了一种创新技术APP(Segregated Parity Production分胎次生产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将相同胎次的母猪分开饲养,以减少二胎和二胎以上母猪饲养场的疾病,提高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水平。有人称,该技术很可能是未来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是否有针对分胎次的母猪料出现,并成为未来母猪料的研发内容之一呢?
  分胎次饲养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将不同胎次的母猪分开饲养,不同胎次的母猪营养需求肯定不同,因而,也要有相对应的饲料产品。不过,对此,业内人士普遍不看好该产品的研发。
  第一,分胎次饲养技术还没有普及,在我国还没有哪家猪场可以做到完全分胎次饲养。另外,这种技术是否适合我国养猪业,还没有经过实践论证。也就是说没有现实意义。
  第二,分胎次饲养技术是母猪精细化管理范畴内容之一,无非是将妊娠母猪与泌乳母猪按胎次分得更加细些,针对不同胎次不同的营养需求,只需要在妊娠母猪料以及泌乳母猪料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就可以做到。技术上不会存在太大难题。
  后备母猪料没受足够重视
  一般来说,母猪按其不同生长阶段分为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返情期母猪。母猪的饲料亦是根据母猪不同饲养阶段营养需要的不同来划分的。市场上母猪饲料大致也是按此方式分为三种饲料,即后备母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返情期母猪一般也饲喂哺乳母猪料)。
  猪场应从两个方面对猪场母猪繁殖效能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单个母猪生产效能表达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母猪群整体生产效能表达的评价。
  单个母猪生产效能的表达要关注的因素是:母猪的每窝产仔数和仔猪出生窝重、母猪的哺乳能力和仔猪的断奶窝重、母猪的年窝产仔数、母猪的初配日龄、母猪保持高产仔能力的繁殖胎数。
  母猪群整体繁殖性能的表达要关注的因素是:在产母猪的比例、在产母猪胎次的分布、在产母猪的配种成功率、断奶母猪的平均返情天数。
  现实的情况是,猪场更看重泌乳母猪及其饲料,然后是妊娠母猪及其饲料,最后才是后备母猪及其饲料。但是,如果从猪场的整体效益来看,应该是要反过来的,即后备母猪料>妊娠母猪料>泌乳母猪料。
  深圳比利美英伟公司技术总监李明认为,猪场在关注母猪繁殖性能相关问题时有两个偏向是要注意的,一个是偏重于个体母猪当胎的产仔数,而忽视了对母猪群体繁殖性能的宏观控制。另一个是对那些能后继性地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的认识和把握。
  其中影响母猪保持高产仔能力的繁殖胎数的因素显然是一个后继性影响因素,可能的原因是:母猪因病而后继性地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也有可能是由于对母猪饲养和管理不当而后继性地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由于这种影响的性质有可能是不可逆的,母猪的繁殖性能的损害不能因营养或管理的改善而恢复,使到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的时间是长远性的,因此会对猪场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猪场对个体母猪提供总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由于饲养者易被“即时效应”吸引而易忽视“长远效应”的观察。研究者也会因母猪的科研难以组织和难以坚持长期观察,相关的结论需要母猪繁殖效能历史档案数据统计学的支持。因而,也难以引起足够地关注。正因为此,影响母猪后继性繁殖效能的有哪些因素是一个应引起业界更多关注的问题。
  张青毅表示,后备母猪没有养好的后果不会马上看到,会有滞后性,因此,也不引起注意。他说,关注后备母猪除了重视其营养外,还需要关注其乳房的发育,这将影响后面母猪泌乳能力的问题。
  1800亿的产值却没有大品牌
  随着养殖户逐渐接受母猪料理念,尤其是规模猪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细,因而,母猪料的销量也随着水涨船高。
  王统石给记者作了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存栏母猪约6000万头,按一头母猪一年消费1吨饲料计算,全国母猪销量达到6000万吨,按目前饲料原料价格换算,平均一顿母猪料价格在3000元左右。因此,我国母猪料的理想产值大概在1800亿元。除去母猪存栏的“水分”,以及有些母猪没有使用母猪料,按六折计算,母猪全价料的产值也有一千多亿元,可以说不小。
  邓戈捷透露,公司并没有统计全国市场,不过他对广东市场进行了初步统计:广东存栏母猪260万头,每一千头母猪用预混料3吨左右,那大概需要8000吨母猪预混料,打个八折,即为6000多吨,各种母猪料平均价格约为7000元/吨,算下来,广东母猪预混料的市场产值约为4000多万元。这个数字也不小。
  然而,1800亿元产值的产业,却没有大的品牌在支撑。
  王统石认为,没有大品牌的原因是没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是做猪料的企业,都有生产母猪料。6000万吨的母猪料分配到几万家饲料企业,其产量不会高到哪里去。
  销量没有积累也跟行业现状有关。据了解,目前母猪料存在形式有多种,有预混料、浓缩料和全价料,预混料主要有2%与4%两个类型,而浓缩料从6%-40%不等。
  出现这种现状,主要由使用导向造成。比如原料采购方面有困难的地区或者养户,就喜欢全价料,相反,就喜欢预混料或者浓缩料,其中,采购蛋白原料或者维生素原料不便的养户,就喜欢浓缩料。形式多样分散了产品的冲击力。
  但最根本的,预混料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养户可以自配料,从而省钱,而全价料的价格就相对要高一些。同时,在原材料价格高涨的今天,全价料普遍给养户有种质量不稳定的印象。
  不过,张青毅则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全价料的大宗原料比如说玉米会经过糊化加工,提高了消化率,比自配料提高了8%的消化率。另外,由于饲料企业有采购大宗原料的专业与规模优势,更能保证原料品质。至于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他表示,不排除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而改变配方或者偷工减料的做法。
  邓戈捷则表示,深圳正大康地主要生产母猪预混料,走的是规模化猪场,尽管价格没有多少优势,但在销售的时候,会跟客户做性价比分析,以此来寻找突破。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heshouleon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6-29 15: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成科技直通车, 希望能到一个大站.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17: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火爆,只能说明我们给养殖户做的太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17: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炒作 炒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3:5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