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孟俊英 于 2010-6-20 22:07 编辑
无论从空间需求、群体大小、垫草、圈舍设计或是饲喂方案等角度来看,分群饲养的妊娠母猪在混群后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攻击行为,尽管这些母猪之间的攻击行为为时不长。混群后的数小时内,攻击行为十分集中,24小时后急剧减少。在一周时间里,猪群内就可建立稳固的等级关系。但是,母猪群内的攻击行为对动物福利及母猪的生产性能都非常不利。攻击行为导致母猪出现外伤,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如果胚胎定植期混群,会造成母猪产仔率降低5%。
由于攻击行为对猪群内建立等级优势非常必要,所以不能不重视如何将群饲母猪间的攻击行为控制在最低水平。管理策略应集中在降低攻击行为,保护瘦弱母猪被攻击方面。
青年母猪体型较小,因此在混群时处于劣势,容易受伤。将它们与成年母猪混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会败下阵来,因而比成年母猪更易受伤,皮质醇水平更高。母猪群内的争斗结果是:较弱的青年母猪变得胆小,不敢在摄食饲料时作进一步的争斗,这就有可能导致其摄食不足及繁殖障碍。在大多数群饲系统中,后备母猪与妊娠母猪分开饲养。但是头个产期一过,这些母猪就与经产母猪混养了。断奶时,头产母猪的体重与后备母猪的相近,大致为成年母猪的75%。为防止青年母猪被攻击,头产母猪应与后备母猪混养而不是与成年母猪养在一起。
因为母猪能记住数周前同圈的伙伴,所以将上一妊娠期同圈饲养的母猪混群饲养,可减少混群后的攻击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与离乳母猪和配种后不久的母猪相比,怀孕后的母猪攻击性较差。母猪配种后4-5周做妊娠诊断,其后再混群,可减少母猪间的攻击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外伤,还能消除混群对产仔率的不利影响。
母猪群体的大小在不同饲喂系统差异很大。尚不存在一个理想的群体规模,能保持群内攻击行为最低。但大群饲养的母猪(就如生长猪群已观察到的情形)与小群饲养的母猪相比,攻击行为有减少的趋势。大圈舍充裕的地方也为(受攻击的)母猪逃跑提供了躲藏的空间。
通过实行合理的管理策略,我们可以消除母猪混养时由攻击行为引起的严重外伤、繁殖性能差等问题,进而提高妊娠母猪整体的福利水平和生产性能。
原文题目:Controlling Aggression Among Group-housed Gestating Sows,作者:李玉枝博士,明尼苏达州立大学中西部顶级研究中心,可查看http://www.xumuren.com/1464/viewspace-87905.htm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