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市场分析
自上月末阶段性见顶以来,大连豆类商品近期在外围市场持续利空影响以及供应宽松压力下回归弱势,因炒作北半球新季天气题材而促成的季节性上涨趋势陷于夭折。作为大连豆类市场成交最活跃、先前最被看好的豆粕品种也未能幸免,截至本周,豆粕主力1101合约已自2950元前高点水平回撤近5%,期价处于明显的下行通道中。然而,综合诸多因素分析,我们认为豆粕继续下跌空间很可能已经较为有限,后期盘面出现筑底反弹的机会仍有望出现。
欧债问题将引发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近一段时间,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危机问题不时撩动着市场本已恐慌的情绪,避险情绪升温令美元大幅飙升,全球股市、原油等指标性商品接连遭遇重创。市场担心欧债问题蔓延将令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但其影响真会严重至此吗?首先,从全球经济整体形势看,目前美洲、亚洲和澳洲等经济体都在复苏,而且在复苏势头最快的“金砖四国”当中,俄、印、巴西三国都已动用了加息货币工具回收流动性,表明了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即使在此次主权债危机重灾区的欧洲,德国、法国、荷兰等欧盟主要国家经济也都表现尚可,加之目前陷入于债务危机麻烦的“笨猪五国”GDP只有欧元区GDP总量的1/3、处于风口浪尖的希腊GDP更是仅占3%,显然受影响因家相对较小的GDP占比还不至破坏经济复苏全局。其次,近期欧盟已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7500亿欧元的救助协议,同时希腊等国也都计划削减政府财政支出、降低赤字,这将有助于避免危机扩大。再者,最为重要的是,当前欧元区债务危机出现将令中、美两国重新审视提前加息的必要性,而且也将令其它国家在继续收缩流动性上更趋于谨慎,市场近期出现政策面新利空压力的可能性已大大地降低。由此可见,欧债问题令全球经济产生二次探底可能性微乎其微,近期商品、金融市场对于欧元区经济问题下跌反应有夸大之嫌,随着投资者认知趋于理性,市场势必要进行修正,毕竟经济长期复苏、通胀前景增强仍是未来全球经济的主趋势。
豆市将正式进入天气炒作阶段
如果说4月的上涨是北半球大天气市行情的预演,那么大豆市场在未来6-8月份的漫长生长期将正式进入天气市阶段。在天气市当中,大豆期价需要经常性的保持一定风险升水,市场往往会将利多因素影响放大、对利空消化却总是打折扣,因此豆类市场在此期间常常表现出易涨难跌的特点。目前美国新季大豆播种已经过半,有关良好天气的预报预示播种顺利完成已基本无虞,但未来几个月的天气条件对最终产量影响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农业部5月份供需报告中对2010/11年度美国大豆单产预估采用的是42.9蒲式耳/英亩的偏高趋势数据,这一数据目前看来仍显偏高,后期一旦天气出现问题、单产预估下调,这将直接动摇下年度美豆的供应宽松基础。同时,今年黑龙江产区大豆面积下降、播种期明显推迟的影响也有待于市场重新评估。
国内“炒新”有助于缓冲当前供应压力
与美盘大豆主力合约仍是陈作合约不同,当前大连豆类品种交投重心均集中在远月新作物1101合约上。在这种炒新特点下,目前国内豆类多头承受的供应充足、需求疲弱的基本面压力肯定要较陈作合约小很多,并且还可以更多地享受天气升水、政府未来潜在继续收储、经济长期回暖等红利,至少在北半球新季大豆产量能够确认丰收之前,这种情形应不会改变。
豆粕当自强
在大连豆类三个品种中,我们目前更看好豆粕上涨潜力。其一,当前国内豆粕期价相对于现货报价仍处于贴水情形,而豆油却是期价升水,因此近期大型油厂对豆粕品种上潜在卖保意愿会相对较低;其二,当前港口油厂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已基本没有利润空间,加之未来几个月的国内豆粕消费将转入旺季,而豆油由于棕榈油参兑、新菜油上市供应的挤压效应将面临消费季节性下降预期,所以油厂在销售挺价方面很有可能会向豆粕倾斜;其三,连豆因众所周知的国储收购政策原因,“资金荒”问题近期恐怕很难根治,品种流动性的缺失令行情演变还不具备显著的暴发力。至少就目前看,无论是资金流向或是供需面䞡向判上,豆粕潜在上涨条件可能相对要更好一些。
综上分析,鉴于欧债问题不会改变全球经济长期复苏趋势,天气题材炒、国内成本因素等潜在支撑明显,我们认为,豆类整体继续下跌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后期企稳反弹将是大概率事件。投资者不妨考虑在潜在上涨条件较好的豆粕上战略性构建中线多单,参考成本区间2800-2830元,目标位暂看到2950元一线。
第二部分 投资策略
操作思路
豆粕1101合约中线做多,目标价位2950。
建仓点位
首批建仓选择在2800-2830元区间,占用总资金比例不超过30%,期价有效站稳2880后可考虑追加50%仓位;若首批建仓后出现亏损,坚决不予加仓。
止损设置
首批建仓完成后,当出现30点亏损时,平仓出局。
盈亏测算
以初始资金100万、保证金10%测算,按计划首次建仓大约106手,二次追加建仓大约50手。最大盈利约为17.8万元,最大亏损约为3.2万元(不考虑交易费用)。
操作周期
预计4-6周
来源:期货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