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小鱼类,在分类上从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普遍散布于我国辽河以南大局部地域以及越南、朝鲜和日本。我国各淡水水域,如湖泊、池塘、河溪、水沟、稻田等处都有这种鱼。
泥鳅肉质细嫩,幽香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18.43%,脂肪2.69%。泥鳅还是药用鱼类,味甘性平,暖中益气,滋补壮阳,消渴利尿,主治皮肤痘痒、水肿、黄疸、痔疮下坠等。因而,泥鳅销路好,售价高,还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单靠捕捉自然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供给,展开人工养殖大有可为。
泥鳅体细长,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较尖,须5对,体披细小鳞,粘液丰厚,适合钻洞。泥鳅为底栖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的浅水体,白昼常钻入泥土中,夜出活动寻食。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肠和皮肤也有呼吸作用,当水中缺氧时,游到水面吞空气在肠内停止气体交流,故能顺应底层静水体的缺氧环境。假如水干涸则钻入淤泥中,靠潮湿的环境行肠道呼吸,可长期维持生命。因而,泥鳅可高密度饲养,并易于运输。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体长5厘米以内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常摄食昆虫及其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人工饲养,鱼苗阶段可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也可投喂昆虫、水蚤、丝蚯蚓等。鱼种阶段可投喂米糠、麸饼类、蚕蛹粉等,也能够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鱼苗鱼种饲料。成鱼阶段用米糠、蚕蛹粉、麸饼粉等与猪粪或腐植质土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团状饲料投喂。日投饲量,鱼种阶段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开端时每天黄昏喂一次,以后驯化改为白昼投饲,上、下午各投饲一次。
泥鳅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25℃-27℃,此时生长最快。当水温降落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迟,生长迟缓。当水温降落至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钻入泥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人工养殖,可在池边搭设阴棚,或在池角种植莲藕、茭白等挺水植物,以供泥鳅在高温时避暑。
人工养殖泥鳅,可建立特地的水泥池或挖小土池,也能够应用浅水的小池塘或水田改建。养殖场地除请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环境喧嚣外,还请求土质要好,以粘土带腐植质土最为理想。请求蓄水深5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可放养5厘米的泥鳅鱼种约100尾,经过3-4月便可到达体重10-20克的上市规格。
[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民养殖网'<www.127yy.cn 载转请勿删除此信息> 原文链接:http://www.127yy.cn/tezhongyangzhi/niqiu/7602.htm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