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蛔虫病
猪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在猪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本病主要危害3-6月龄的猪,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引起死亡。
猪蛔虫繁殖能力强,1条蛔虫可于一昼夜排出11-28万个虫卵,严重污染外界环境,蛔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几个月至几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卫生条件差、猪只拥挤、饲料不足、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时,猪只感染严重,一般是经口感染。成年猪抵抗力较强,一般无明显症状。对仔猪危害严重。
2—8月龄小猪每隔2个月驱虫1次;猪粪便经堆积发酵或沼气发酵处理后可作农用,以阻止蛔虫卵的散播。圈面、墙壁及用具可用50-75℃热水冲洗,对污染地面用生石灰、2%-5%的热碱水(60℃以上)及5%-10%的石炭酸进行喷洒。驱虫药物用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克,配成水溶液,拌料1次喂服;左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料1次喂服;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毫克,混入饲料或配成悬液给药。
2囊虫病
猪囊虫病又称猪囊尾蚴病,是由人的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组织中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猪感染囊虫病与患绦虫病人的粪便有密切关系,因有钩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成熟虫卵的体节,每3-5个脱落下来,随粪便排出体外,被猪吞食后而患病,人吃发病的生猪肉或未做熟的病猪肉都能感染绦虫。
猪囊尾蚴少量寄生于猪体时症状不显著。严重感染时,病猪发育不良,贫血,生长迟缓;侵害肺和喉时,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寄生于眼部可引起失明或视觉障碍;寄生于脑部,可见癫痫和急性脑炎症状,甚至引起死亡;寄生于舌及颊部肌肉时,导致咀嚼困难。剖检时见肌肉,特别是心肌、舌肌、四肢及颈部肌肉中发现半透明的囊泡,俗称“米肉”。
对病猪可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连用3天。
3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是龚地弓形体,猪暴发该病时,有时引起全群发病,死亡率高,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并且多种动物以及人均可感染。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划伤及病、健猪同圈饲养均可感染发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以3-6月龄发病较多。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7-9月发病较多。
呈急性暴发时,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稽留不退,减食或不食,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有的咳嗽、流鼻液,眼结膜充血、有眼眵,耳部、胸部以至全身出现紫红色淤斑、腹泻等。有的猪出现癫痫、震颤、麻痹、不能站立等神经症状,最后极度衰竭死亡,病程4—5天。病程2星期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成年猪也可感染,但多无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可出现死产或生出先天感染胎儿,于短期内死亡、失明或后躯运动失调等。
猪场内禁止养猫,积极灭鼠。加强饲料的保管,严防被猫粪污染。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使用方法如下,①磺胺嘧啶(SD)每千克体重60毫克,每天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②磺胺—6一甲氧嘧啶(SMM)每千克体重60—10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4天;③磺胺甲氧吡嗪(SMP2)每千克体重30毫克,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千克体重10毫克,混合后1次服用,每天1次;④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60毫克,肌肉注射或口服,连用3天。
4疥螨病
猪疥螨病又称“疥疮”,是由猪疥螨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寄生虫病,其特征是患猪发痒和皮炎。
5个月龄以下仔猪最易发病,主要由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或通过被疥螨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垫草和用具间接接触而感染。猪舍阴暗、潮湿、环境卫生差、营养不良,均可促进本病发生。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通风。进猪时,隔离饲养,确认无病方可混群。对病猪舍及用具可使用草木灰水、生石灰等彻底消毒,对病猪尽早治疗,①敌百虫1%溶液喷洒,应该现用现配(怀孕母猪禁用,以防流产);②溴螨酯1%水溶液,喷洒患处;③溴氰菊酯0.005%的溶液,间隔10天喷淋2次。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