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05|回复: 1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1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动物、动物产品的频繁流通,猪病的发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疫病屡控不止,时起彼伏,猪病多发和难于治疗,已经成为广大养猪户十分头痛的难题。如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综合症等越来越多,猪越养越难养,猪病越来越不好治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没有可行的治疗办法?
一、当前猪病流行特点
1、猪群的流行特点。表现四大症候群:高热、呼吸困难、繁殖障碍、腹泻,这四大症候群有的病原是交叉的,有的是非交叉的。
从传染源病原上来讲,主要是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副嗜血杆菌、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等。从传染的来源来看,主要是外源性疫源为主,但是内源性疫源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情况看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华南、华中、华东较高,西北、东北、内陆发啊并相对较低。
2、疫病流行沿交通网络分布,沿交通干线传播。疫病的传播有明显的方向性,每年都是从沿海地区华南、华中、华东逐渐向内陆发展。传播时间顺序:比如每年进入安徽是4月下旬~5月上旬,结束在7月底~8月初。进入河南7月下旬~8月上旬,进入山东在8月上旬~11月底结束。
3、流行态势逐渐转化:从区域暴发逐渐转为点状散发,点多面广。强度减弱,发病率低,死亡率低。
(1)中小规模发病率高,规模化养殖场发病率低。
(2)哺乳、断奶仔猪发病率高,种猪、育肥猪发病率低。
(3)临床呈现多种疫病感染复杂的现象。
(4)没有种间差异时间分布、周期性、季节性。
   ①逐渐打破了季节性发病特点,冬季下雪时照样发病,呈现四季分布的状况。
   ②呼吸道综合症候群呈长期趋势。
二、猪病流行病因分析
1、引种携带隐性病原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显著增加,上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先后从美国、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养猪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批种猪,对我国瘦肉型猪的品种改良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而且配套措施不力,甚至与制度上的缺陷(如通过隔离检疫,检测的阳性猪被扑杀,其他猪被放行,实际上,被放行的猪是假定健康猪)一些危害严重的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环状病毒、猪萎缩性鼻炎等)带进了国门,给养猪生产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抗病性能在育种选育中被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猪优良品种(品系)的选育工作的开展一直致力于生产、繁殖性能和胴体品质,取得了可观成效。但是在育种方案中所考虑的诸多目标性状中,几乎从未涉及个体抗病性能,因此群体抗病性能并未提高。
3、 饲养规模扩大,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饲养总量的增加,使畜禽群体越来越大。易感动物的增多自然容易造成疫病传播、流行。此外饲养方式的改变,畜禽高度密集,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4、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成为传播猪病的载体
交通运输的发达,各地市场活跃,商品交易频繁,畜产品(活畜及产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由于没得到有效监管,使疫病随畜禽及产品传播。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李晓成报道,2008年1~8月对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四个区域进行监测,包括13个省,630个县市区,发病猪群2881群,检样总数4687份。通过检测发现,疫病的发生与货物的运输大通道有密切关系。其中,华中和华南情况比较严重,然后是华东,最后是东北。所谓“高热病”的发生也是以交通网络分布,沿交通运输干道传播。在交通干线5千米以内的猪场发病率占63.28%,5千米以外的占26.5%,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5、生产发展与管理水平不同步
我国畜牧生产的数量已达到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生产方式以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为主体,给实行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有关法律法规未能严格实施,一些管理制度尽管已经建立,但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微观上,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以及法律意识等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虽然采用先进饲养方式,但管理制度、卫生防疫条件未跟上,疫病检疫、监测不严格,导致疫病的不断发生。
  三、 防控对策
    当前猪病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更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重点应放在容易控制的病原上。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是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严格消毒制度。引种时要遵照严格的检疫程序,从非疫区引入。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其中管理因素对该病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1、正确诊断病因,确认猪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在猪病众多而复杂的情况下,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首要任务,查明病因是对病施治的前提。必须根据疫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病因判断。这样才能找出疫病发生规律、疫病的种类、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常见的问题是实验室病原检测与现场疫情调查脱节,单纯根据病原检测结果常会误断病因。
2、全方位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众所周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是传染性疾病形成的三个要素。生物安全就是一种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包括全部良好饲养方式和管理在内的预防疾病发生的良好的生产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预防病原微生物进入猪群,抑制或降低和消除猪场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所形成的危害。建立起防制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做好养猪生产全过程的饲养管理,全方位推进生物安全措施,预防猪呼吸道综合征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3、做好预防免疫接种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根据猪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而定,并根据监测的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对猪场现行的免疫程序进行分析,按照疾病的危害程度排列出本猪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然后确定疫苗种类、剂型及免疫剂量、次数和时间等,对猪场危害不严重或不必要的或现有疫苗防疫效果不好的疫病可以考虑不免疫或少免疫。
4、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治疗方案
(1)针对复杂猪病的治疗,要贯彻次第施治的原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云:“人染沉疴(重病),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以肉食补之,以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气生也。若不得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也。”
在治疗混感重症患猪时,多是先对患猪改善饲养条件,尽量不打针减少应激,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代谢调节剂电解质、多维等免疫调节剂黄芪多糖等,让猪体代谢和免疫功能有所改善后,再针对主要病原用疫苗、用药,多获成功。相反,对重症患猪不现行“扶正固本”,即“以猛药攻其邪”,大量注苗用药,其后果是害死许多不该死的猪。
(2)要贯彻综合施治的原则。
①照顾动物福利实行健康饲养,提高猪体自身免疫功能,这是防病治病的基础;
②减小饲养密度,搞好通风换气、防暑降温,创造温暖、干燥、舒适、卫生的环境;
③尽可能少注苗、少用药,正确用苗用药,减少对猪体的损害;
④尽量减少打针、捕捉等应激;
⑤搞好隔离、消毒、病死猪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等生物安全工作。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曹锦萍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3-15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可以单独发布。还请楼主补充完整个人资料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6 12: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