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2 0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No.5 高热病
新闻回顾:
进入7月份以来,众多网友及养猪户反映我国部分地区有散发猪高热病出现,其中以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为主。(南方农村报《近期猪高热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7月30日)
7月下旬开始,我市丹阳、镇江新区、扬中等地区也有零星发现猪感染高热病的情况。(镇江日报《部分地区生猪零星染上高热病》 8月14 日)
9月24日,针对苏州周边地区生猪“高热病”又有所抬头,且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趋势,苏州市畜牧兽医学会和畜牧兽医站联合举办了苏州市生猪“‘高热病’防控技术研讨会”。
进入三季度,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蓝耳病、高热病等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短期内集中出栏严重,同时也导致供应偏紧局面。(食品商务网 《09年三季度生猪市场分析及其后期预测》10月12日 )
据我们了解,辽鲁豫地区确实发生猪高热病疫情,但并未达到暴发程度。9月底10月初在豫东南的周口、驻马店、濮阳、商丘等地、辽南和山东发生了猪高热病。(中财网《申银万国:高金食品(002143)业绩低迷,艰难转型》 10月22日)
问题5:洋猪养殖模式何去何从?
今年下半年发生的猪高热病虽然影响没有2006年的大,但是依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针对高热病,主流的观点认为病原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主,继发了别的病毒病、细菌病甚至是寄生虫病。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高热病只是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系列病混合感染的总称,不一定以蓝耳病为主。
对于高热病,基于其多病原混合感染,有专家分析需要从提高猪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着手。猪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跟猪的品种、饲养环境、养殖模式等息息相关。养猪专家熊凌认为中国是土人土法养洋猪,品种与其相应的养殖模式严重不配套。但是,一个行业性的悖论在于,土人土法养土猪不赚钱,而洋猪洋养对中国广大的养猪户从投资和设施上都要求过高。那么,洋猪在中国应该有怎么样的养殖模式,依旧还是一个需要深度探讨的问题。
No.6 瘦肉精
新闻回顾:
2月19日,广州市有46人因食用猪肝、猪肺等猪内脏,出现腹痛、腹泻症状。经检验,在中毒人员的剩余食物中,瘦肉精呈阳性。此次“瘦肉精猪”的来源地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涟源市、新化县、衡阳县几个地区。此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广州成功堵截了来自湖南涟源、宁乡、湘潭等地43批“瘦肉精”阳性生猪流入肉品市场。
4月22日,南方周末记者把一箱含“白粉”的神秘物件举报给了广东省畜牧兽医局。箱重10公斤,内装猪用的饲料预混剂,是花600元从广州惠华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业务员手上购得。其后,证实其中含莱克多巴胺。
4月23日,南京雨润集团承认:阜阳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日期为三月十六日)的一批午餐肉发现含有“克伦特罗”(瘦肉精)。
5月3日晚,天河牲畜批发市场再次查获36头瘦肉精生猪。相关猪贩称,这批猪是从湖南邵阳五个养殖地收购而来。
12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最近,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兰西、肇东等地悄悄兴起给牛喂食一种特殊药品。据说,吃了这种药肉牛只长瘦肉不长油,出肉率比正常饲养高。记者调查,这种牛药就是瘦肉精。问题6:保证食品安全,还需要什么?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导致全国性的风声鹤唳,对养殖者道路以目。但恰恰在这一点上,一年来事故不断。除了“瘦肉精”, 2008年暴发过三聚氰胺事件的奶业依旧因为安全问题再次不断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
2月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公函,要求该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著名学者方舟子在博客中写到,“据蒙牛专利,100克特仑苏奶中添加的IGF-1含量高达5.65~16.8mg,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果真如此,就很值得消费者担忧了: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增加。”此后,蒙牛称在 2月2日以后生产的“特仑苏”已经不含OMP物质。
4月24日,浙江金华市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通报,浙江兰溪的金华市晨园乳业有限公司,多批次牛奶中被检出一种名为“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物质,这种物质为可疑致癌物。
5月6日,卫生部等六部门发布禁止宣传“无抗奶”的公告。新闻发布商上,相关人士强调: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曾发生不法人员将所谓“解抗剂”(β-内酰胺酶等)非法掺入生鲜乳,以掩盖其抗生素残留,使常规检测方法无法检测实际残留的违法行为。
12月10日,陕西省公安机关成功破获金桥乳业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案件,涉嫌污染的5吨奶粉目前已全部追回查封,未流入市场造成危害。
在2009年即将结束之时,南方都市报与腾讯网等门户网站互动,对奶粉业进行了读者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认为奶粉不安全的人数比例依然巨大,占据了总调查人数的19%。经历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到了2009年底,还是有近70%的人觉得奶粉安全是雾里看花。
其实,法律对食品造假的处罚很重。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张玉军、耿金平被判处死刑,并于11月24日执行死刑。但是,为什么食品安全事故依旧不时发生?
也许,就是瘦肉精事件在近10年来的重复出现和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加速了《食品安全法》立法进度,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把食品从以前的卫生要求提高到安全的层面,是一种制度架构的成熟和进步。有法可依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民事行为中,法无明文规定即为不禁止,就是说,做法无明文规定的民事行为是不违法的,这就给新的食品安全事件留下了隐患。
安全,从字面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安”的含义,这是相对于“危”而言,就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二是“全”的意思,也就是全面、全体,暗含均衡的潜在要求。大家对“安”这个层面容易理解也强调得很多,但是对“全”,特别是其中均衡的需求提的比较少。其实,不全和不均衡同样是一种威胁,是一种危险。
具体到食品安全上,那些导致食品产业链条不全和不均衡的因素就是一种危险。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只是法律的问题,更不能只是道德的问题,同时也必须是经济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同样可以推论的是,食品安全不能只是食品生产者的事情,更不能只是食品加工者的事情,同时也必须是政府监管、销售者和消费者的事情。兼顾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的经济和生活利益的相对均衡更有利于食品安全的实现。那么从更广泛更具体的层面上思考,要保证食品的安全,畜牧行业自身还需要争取什么、保证什么?
No.7 奶粉积压
新闻回放:
3月29日,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根据调查测算,全国奶粉库存量在30万吨左右。”同一报道指出,去年11月,中国奶业协会调研得知全国奶粉库存30万吨,年前奶粉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库存从30万吨降至10万吨左右,但近期又上升到20万吨~30万吨。
4月11日,中国奶业协会证实,目前国内奶粉积压30万吨。为了消化积压奶粉,浙江一些乳品企业用奶粉生产液态奶,温州、金华等地倒奶现象突出。
6月9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崑岡表示,在低价进口奶粉冲击下,国产奶粉出口已基本停滞,积压情况还将加剧。
黄埔海关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广东省进口奶粉3.3万吨,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1倍,6月份进口量更创下新高,同比猛增4.7倍。2009年前5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奶粉10.66万吨,而2007年一年的进口量才9.82万吨。
8月7日,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河北省上半年积压奶粉1.3万吨,价值达3.1亿元。
“今年9月以来,乳业市场销售出现井喷现象,带动了奶粉销售,库存30万吨积压奶粉销售一空,各地奶源纷纷告急,目前市场已恢复至九成,市场回暖之势很快扭转了全局亏损的局面。”10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举行的西部乳业协作发展论坛会议暨年会如是说。
11月10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从今年四五月份的1.65元/公斤,到现在的3.2元/公斤,半年多的时间,河北省会的原奶收购价接近翻番。与此同时,各大奶企因对未来奶源紧缺的预期强烈,纷纷争抢奶源。
问题7:如何避免倒奶杀牛重现?
在乳企奶粉积压的同时,就是奶农的杀牛倒奶。10月22~23日召开的西部乳业协作发展论坛会议认为,“自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到目前为止,全国杀牛、卖牛现象颇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杀牛最少在100万头,被杀奶牛基本属于产乳牛,损失牛奶总量约为500万吨左右。”倒奶杀牛第一波在2008年10月份,第二波在今年的4、5月份,当时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等地杀牛尤为严重。
奶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经历了大落到大起,这里面即使有三聚氰胺事件和金融危机的非常态影响,也有中国奶业产业链结构本身不稳的问题。一年来,依靠行政许可这道门槛部分的保证了收奶的有序,但是依旧不能保证卖奶的有序。在目前市场情况下,只要养殖环节的散户、小区、规模场、合作社同乳企没有利益关联,依旧处于没有话语权的弱势地位,那么奶价过于激烈的变化就会不断重演,倒奶杀牛就难以避免。虽然,印度的奶牛合作社制度在印度很成功,恒天然在新西兰也很成功;但是各国国情、民情的不同,必然导致中国全局性的问题只能依靠中国的方式去解决。如何避免倒奶杀牛的不断上演将是突破奶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