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鸡急性副伤寒
疾病概述: 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白细胞大量增加与红细胞大量减少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原 本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抵抗力不强,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阳光照射下仅能生存数分钟,但在阴暗处的水中则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药,如01%石炭酸、2%福尔马林和1%高锰酸钾在数分钟内即可将本菌杀死。
流行病学: 鸡、火鸡和珍珠鸡等均对本病易感,其它如鸭、鹅、鸽、鹌鹑、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龄的青年鸡表现高度敏感性,而2~4月龄最易发生,雏鸡与成年鸡时有发生。 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带菌禽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眼结膜等途径感染。野禽、动物和苍蝇及饲养人员也可机械地传播本病。
临床症状: 经过4~5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青年鸡或成年鸡感染发病,随着病菌毒力强弱和禽体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急性型病程约2~7天,一般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数周之久,死亡率较低,发病禽可以康复成为带菌者。 雏鸡发病表现精神沉郁,生长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粪便,肺部受到侵害时则有呼吸困难与喘气症状,病程较短,死亡率可达10%~50%。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典型病理变化,肝、脾显著肿大,充血潮红,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卵巢、卵泡、卵黄常见充血、出血、变形、变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黄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肠道一般可见轻重不等的卡他性肠炎,内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胆汁。通常小肠的病变较为严重。 雏鸡病理变化与雏鸡白痢基本相似,特别在肺与心肌中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状的小病灶。
实验室检查: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以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临床上注意与禽霍乱、鸡新城疫的区别,禽伤寒的肝脏和脾脏
防止措施: 1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鸡伤寒的常用药物与鸡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类、呋喃类及抗菌素类药物。 2中草药方剂治疗 白头翁50克,黄柏、秦皮、大青叶、白芍各20克,乌梅15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连续用药7天,前3天按每只鸡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治疗禽伤寒有较好的效果。 防制 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 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幼鸡副伤寒
疾病概述: 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白细胞大量增加与红细胞大量减少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原 本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抵抗力不强,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阳光照射下仅能生存数分钟,但在阴暗处的水中则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药,如01%石炭酸、2%福尔马林和1%高锰酸钾在数分钟内即可将本菌杀死。
流行病学: 鸡、火鸡和珍珠鸡等均对本病易感,其它如鸭、鹅、鸽、鹌鹑、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龄的青年鸡表现高度敏感性,而2~4月龄最易发生,雏鸡与成年鸡时有发生。 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带菌禽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眼结膜等途径感染。野禽、动物和苍蝇及饲养人员也可机械地传播本病。
临床症状: 经过4~5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青年鸡或成年鸡感染发病,随着病菌毒力强弱和禽体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 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急性型病程约2~7天,一般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数周之久,死亡率较低,发病禽可以康复成为带菌者。 雏鸡发病表现精神沉郁,生长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粪便,肺部受到侵害时则有呼吸困难与喘气症状,病程较短,死亡率可达10%~50%。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典型病理变化,肝、脾显著肿大,充血潮红,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卵巢、卵泡、卵黄常见充血、出血、变形、变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黄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肠道一般可见轻重不等的卡他性肠炎,内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胆汁。通常小肠的病变较为严重。 雏鸡病理变化与雏鸡白痢基本相似,特别在肺与心肌中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状的小病灶。
实验室检查: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以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临床上注意与禽霍乱、鸡新城疫的区别,禽伤寒的肝脏和脾脏极度肿大,肝且经常出现古铜色的色泽变化及肝表面常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而禽霍乱和鸡新城疫主要表现病禽的显著的全身性出血现象。
防止措施: 1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鸡伤寒的常用药物与鸡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类、呋喃类及抗菌素类药物。 2中草药方剂治疗 白头翁50克,黄柏、秦皮、大青叶、白芍各20克,乌梅15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连续用药7天,前3天按每只鸡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治疗禽伤寒有较好的效果。 防制 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 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慢性伤寒
疾病概述: 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白细胞大量增加与红细胞大量减少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原慢 本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抵抗力不强,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阳光照射下仅能生存数分钟,但在阴暗处的水中则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药,如01%石炭酸、2%福尔马林和1%高锰酸钾在数分钟内即可将本菌杀死。
流行病学: 鸡、火鸡和珍珠鸡等均对本病易感,其它如鸭、鹅、鸽、鹌鹑、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龄的青年鸡表现高度敏感性,而2~4月龄最易发生,雏鸡与成年鸡时有发生。 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带菌禽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眼结膜等途径感染。野禽、动物和苍蝇及饲养人员也可机械地传播本病。
临床症状: 经过4~5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青年鸡或成年鸡感染发病,随着病菌毒力强弱和禽体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 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急性型病程约2~7天,一般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数周之久,死亡率较低,发病禽可以康复成为带菌者。???雏鸡发病表现精神沉郁,生长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粪便,肺部受到侵害时则有呼吸困难与喘气症状,病程较短,死亡率可达10%~50%。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典型病理变化,肝、脾显著肿大,充血潮红,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卵巢、卵泡、卵黄常见充血、出血、变形、变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黄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肠道一般可见轻重不等的卡他性肠炎,内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胆汁。通常小肠的病变较为严重。 雏鸡病理变化与雏鸡白痢基本相似,特别在肺与心肌中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状的小病灶。
实验室检查: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以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临床上注意与禽霍乱、鸡新城疫的区别,禽伤寒的肝脏和脾脏极度肿大,肝且经常出现古铜色的色泽变化及肝表面常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而禽霍乱和鸡新城疫主要表现病禽的显著的全身性出血现象。
防止措施: 1、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鸡伤寒的常用药物与鸡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类、呋喃类及抗菌素类药物。 2、中草药方剂治疗 白头翁50克,黄柏、秦皮、大青叶、白芍各20克,乌梅15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连续用药7天,前3天按每只鸡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治疗禽伤寒有较好的效果。防制 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 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急性伤寒
疾病概述: 禽伤寒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青年鸡的一种急性败血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冠苍白皱缩、白细胞大量增加与红细胞大量减少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原 本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抵抗力不强,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阳光照射下仅能生存数分钟,但在阴暗处的水中则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药,如01%石炭酸、2%福尔马林和1%高锰酸钾在数分钟内即可将本菌杀死。
流行病学: 鸡、火鸡和珍珠鸡等均对本病易感,其它如鸭、鹅、鸽、鹌鹑、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龄的青年鸡表现高度敏感性,而2~4月龄最易发生,雏鸡与成年鸡时有发生。 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带菌禽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眼结膜等途径感染。野禽、动物和苍蝇及饲养人员也可机械地传播本病。
临床症状: 经过4~5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青年鸡或成年鸡感染发病,随着病菌毒力强弱和禽体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 病初表现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翅下垂并离群呆立一旁,冠与肉髯苍白,羽毛松乱,食欲废绝,口渴,发热,体温升高至43~44℃,排出淡黄绿色或绿色稀粪,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急性型病程约2~7天,一般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数周之久,死亡率较低,发病禽可以康复成为带菌者。 雏鸡发病表现精神沉郁,生长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粪便,肺部受到侵害时则有呼吸困难与喘气症状,病程较短,死亡率可达10%~50%。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典型病理变化,肝、脾显著肿大,充血潮红,表面常可见灰白色粟粒状坏死小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膨大。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肿大的肝脏变成淡绿棕色或古铜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脾和肾显著充血肿大。卵巢、卵泡、卵黄常见充血、出血、变形、变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黄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肠道一般可见轻重不等的卡他性肠炎,内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胆汁。通常小肠的病变较为严重。 雏鸡病理变化与雏鸡白痢基本相似,特别在肺与心肌中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状的小病灶。
实验室检查: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以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临床上注意与禽霍乱、鸡新城疫的区别,禽伤寒的肝脏和脾脏极度肿大,肝且经常出现古铜色的色泽变化及肝表面常见散在的灰白色小坏死点,而禽霍乱和鸡新城疫主要表现病禽的显著的全身性出血现象。
防止措施: 1、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鸡伤寒的常用药物与鸡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类、呋喃类及抗菌素类药物。 2、中草药方剂治疗 白头翁50克,黄柏、秦皮、大青叶、白芍各20克,乌梅15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连续用药7天,前3天按每只鸡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治疗禽伤寒有较好的效果 。 防制 防治与鸡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对种鸡进行检疫,防止传染原引入种鸡场,加强种蛋消毒与孵化管理。 用来免疫接种鸡伤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两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成鸡慢性白痢
疾病概述: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各种年龄鸡只都可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雏鸡发病表现急性败血症经过,以发热、拉灰白色粥样或粘性液状粪便为特征;成年鸡发病以损害生殖系统为主的慢性或隐性感染为特征。病原 本菌为两端稍圆的细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是兼性厌氧菌。本病的病原体是鸡白痢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员,革兰氏染色阴性。病鸡的内脏中都有病菌,以肝、肺、卵黄囊、睾丸和心血中最多。在自然条件下,病菌的抵抗力较强,干布上的病菌,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7年又8个月之久,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4个月,鸡舍内的病菌可以生存到第二年,在栖木上可以存活10~105天,在木饲槽上温度为–3℃~8℃、湿度为65%~75%时可以存活62天。此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污染的鸡蛋,煮沸5分钟可杀死本菌,70℃经过20分钟也可以使之死亡,一般消毒药都能迅速杀死。
流行病学: 鸡常发本病是该病的自然宿主,火鸡也被证明是又一个重要宿主。火鸡和病鸡接触而被传染,以后就在火鸡群中传播下去。此菌对鸡的适应性很高,对火鸡的适应性较低。除了鸡和火鸡以外,鸭、珠鸡、雉鸡、鹌鹑、金丝雀、雏鹅、鹭鸶等有时也可被感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野鸟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有些哺乳动物也感染本病,人也偶有感染本病的报告。 鸡虽然对本病的易感性最强,但不同品种之间有显著的区别,轻型鸡尤其是来航鸡的易感性较重型鸡低。 病鸡的排泄物是传播本病的媒介物,可以传染给同群未感染的鸡,可以从一个养鸡单位传给另一个养鸡单位。带菌鸡的卵巢和肠道含有大量病菌,病菌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被污染后,同群鸡食入这种排泄物,是本病传播的一个主要因素。饲喂患鸡白痢鸡的蛋壳,往往引起发病。由于感染鸡长期带菌,产出被感染的受精蛋,不但可以把此病传给后代,而且这些被感染的蛋内含有多量的病菌,对有啄蛋或吃蛋癖的鸡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感染了的蛋可以污染孵化器和孵坊。感染母鸡产的蛋,在孵化过程中通过蛋壳、羽毛等扩大传染。在孵化器或孵坊中即使只有少数感染雏鸡,也可以很快地把病菌传给多数幼雏。此病能通过血液传染,因此啄肉癖也是传播方式。 苍蝇污染了本菌以后,如果接触了饲料,再用这种饲料喂雏,或者苍蝇被雏鸡吃掉,都能引起发病。 该病还可以通过交配、断喙、性别鉴别传播,被污染了的免疫器材也能广泛地传播本病。 饲养管理条件差,如雏群拥挤,环境不卫生,育雏室温度太高或者过低,通风不良,饲料缺乏或质量不良,较差的运输条件或者同时有其它疫病存在,都是诱发本病和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临床症状: 鸡白痢由于感染对象不同,临床上表现不同的症状。 (1)胚胎感染 感染种蛋孵化一般在孵化后期或出雏器中可见到已死亡的胚胎和即将垂死的弱雏。胚胎感染出壳后的雏鸡,一般在出壳后表现衰弱、嗜睡、腹部膨大、食欲丧失,绝大部分经1~2天死亡。 (2)雏鸡白痢 雏鸡在5~7日龄时开始发病,病鸡精神沉郁,低头缩颈,闭眼昏睡,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或不食,怕冷喜欢扎堆,嗉囊膨大充满液体。突出的表现是下痢,排出一种白色似石灰浆状的稀粪,并粘附于肛门周围的羽毛上。排便次数多,使肛门常被粘糊封闭,影响排便,病雏排粪时感到疼痛而发生尖叫声。有的病雏呼吸困难,伸颈张口。有的可见关节肿大,行走不便,跛行,有的出现眼盲。
病理变化: (1)胚胎感染 胚胎感染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的肿胀和充血,有时正常黄色的肝脏?夹杂着条纹状出血。胆囊扩张,充满胆汁。卵黄吸收不良,内容物有轻微的变化。 (2)雏鸡白痢?病死鸡呈败血症经过,鸡只瘦小,羽毛污秽,肛门周围污染粪便、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的内容物质变成淡黄色并呈奶油样或干酪样粘稠物;心包增厚,心脏上常可见灰白色坏死小点或小结节;肝脏肿大,并可见点状出血或灰白色针尖状的灶性坏死点;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脏肿大,质地脆弱;肺可见坏死或灰白色结节;肾充血或贫血,输尿管显著膨大,有时在肾小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肠道呈卡他性炎症,特别是盲肠常可出现干酪样栓子。 (3)青年鸡白痢 青年鸡白痢突出的病理变化是肝脏肿至正常的数倍,整个腹腔常?被肝脏复盖,肝的质度极脆,一触即破,被膜上可见散在或较密集的小红色或小白点,腹腔充盈血水或血块,脾脏肿大,心包扩张,心包膜呈黄色不透明。心肌可见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严重的心脏变形、变圆。整个心脏几乎被坏死组织代替。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肌胃常见坏死。 (4)成年鸡白痢 成年鸡白痢主要病理变化在生殖系统,表现卵巢与卵泡变形、变?色及变性,卵巢未发育或发育不全,输卵管细小,卵子变形如呈梨形、三角形、不规则等形状,卵子变色如呈灰色、黄灰色、黄绿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泽,卵泡或卵黄囊内的内容物变性,有的稀薄如水,有的呈米汤样,有的较粘稠成油脂样或干酪状。有病理变化的卵泡或卵黄囊常可从卵巢上脱落下来,成为干硬的结块阻塞输卵管,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肠道呈卡他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不同年龄鸡只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防止措施: 1、抗菌素类药物 磺胺类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为首选药,在饲料中添加不超过05%,饮水中可用01%~02%,连续使用5天后,停药3天,再继续使用2~3次。呋喃类药物首选药为呋喃唑酮,在饲料中添加001%~004%,连喂1周,或饮水002%~003%1周,停药3~5天再继续使用。对鸡白痢均有较好的效果。 其它抗菌药物如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等均较敏感,常用01%氯霉素拌料、氟哌酸001%~002%拌料投服5~6天,或庆大霉素针剂饮水,雏鸡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用量1000~1500单位,连饮4天,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污染严重的种鸡群可使用氯霉素拌料投服两个疗程,间隔1周,可明显降低阳性鸡带菌的比例。 用药不可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也不可以加大药物剂量达到防治的目的。应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替、轮换使用,药物剂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 2、微生物制剂 近年来微生物制剂在防治畜禽下痢方面有较好效果,这些制剂安全、无毒、不产生副作用,细菌不产生抗药性,价廉等,常用的有促菌生、调痢生、乳酸菌等,在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及其前后4~5天应该禁用抗菌药物。如促菌生,每只鸡每次服0.5亿个菌,每日1次,连服3日,效果甚好。剂型有片剂,每片0.5克,含2亿个菌,胶囊每粒0.25克,含1亿个菌。这些微生物制剂的效果多数情况下相当或优于药物预防的水平。 3、使用中草药方剂?①白头翁、白术、茯苓各等份共研细末,每只幼雏每日0.1~0.3克,中雏每日0.3~0.5克,拌入饲料,连喂10天,治疗雏鸡白痢,疗效很好,病鸡在3~5天内病情得到控制而痊愈。?②黄连、黄芩、苦参、金银花、白头翁、陈皮各等份共研细末,拌匀,按每只雏鸡每日0.3克拌料,防治雏鸡白痢的效果优于抗生素。 蒲公英、甘草粉碎后,以10:3的比例混匀,按2%添加于雏鸡日粮中,出雏后连喂3周,防治雏鸡白痢的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产生耐药性的鸡群。 白头翁、蒲公英、葛根、乌梅各40克,黄芩、金银花、黄柏、甘草各30克,粉碎混匀,按15%添加于雏鸡日粮中,防治雏鸡白痢效果好。?⑤将白头翁、苦参、龙胆草等药物粉碎混匀,按饲料量的3%或5%添加,出雏第2天开始投药,防治鸡白痢的效果与痢特灵相当。防制 (1)加强育雏管理,育雏室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温度要维持恒定,垫草勤晒勤换,雏鸡群不能过分拥挤,饲料要配合适当,防止雏鸡发生啄癖,饲槽和饮水器防止被鸡粪污染。 (2)注意常规消毒,鸡舍及一切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搞好鸡场的环境卫生。孵化器在应用前,要用甲醛气雾消毒,育雏室和一切育雏用具,要经常消毒,孵化种蛋在孵化前用甲醛气熏消毒。 (3)执行定期检疫措施,定期对种鸡群检疫是消灭带菌者,净化鸡群鸡白痢的最有效措施。应用全血玻片凝集试验方法,一般种鸡群的检疫每年需进行2~3次,第一次可在40~70日龄之间,应连续检疫1~2次,每次间隔10~15天;第二次?应于全面开产后进行,坚持淘汰阳性鸡,以达到净化鸡场的目的。 (4)对新购进的鸡,应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有助于控制发病。 (5)发病后要立即隔离、封锁和治疗,尽快扑灭传染源。
雏鸡白痢
疾病概述: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各种年龄鸡只都可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雏鸡发病表现急性败血症经过,以发热、拉灰白色粥样或粘性液状粪便为特征;成年鸡发病以损害生殖系统为主的慢性或隐性感染为特征。病原 本菌为两端稍圆的细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是兼性厌氧菌。本病的病原体是鸡白痢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员,革兰氏染色阴性。病鸡的内脏中都有病菌,以肝、肺、卵黄囊、睾丸和心血中最多。在自然条件下,病菌的抵抗力较强,干布上的病菌,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7年又8个月之久,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4个月,鸡舍内的病菌可以生存到第二年,在栖木上可以存活10~105天,在木饲槽上温度为–3℃~8℃、湿度为65%~75%时可以存活62天。此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污染的鸡蛋,煮沸5分钟可杀死本菌,70℃经过20分钟也可以使之死亡,一般消毒药都能迅速杀死。
流行病学: 鸡常发本病是该病的自然宿主,火鸡也被证明是又一个重要宿主。火鸡和病鸡接触而被传染,以后就在火鸡群中传播下去。此菌对鸡的适应性很高,对火鸡的适应性较低。除了鸡和火鸡以外,鸭、珠鸡、雉鸡、鹌鹑、金丝雀、雏鹅、鹭鸶等有时也可被感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野鸟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有些哺乳动物也感染本病,人也偶有感染本病的报告。 鸡虽然对本病的易感性最强,但不同品种之间有显著的区别,轻型鸡尤其是来航鸡的易感性较重型鸡低。 病鸡的排泄物是传播本病的媒介物,可以传染给同群未感染的鸡,可以从一个养鸡单位传给另一个养鸡单位。带菌鸡的卵巢和肠道含有大量病菌,病菌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被污染后,同群鸡食入这种排泄物,是本病传播的一个主要因素。饲喂患鸡白痢鸡的蛋壳,往往引起发病。由于感染鸡长期带菌,产出被感染的受精蛋,不但可以把此病传给后代,而且这些被感染的蛋内含有多量的病菌,对有啄蛋或吃蛋癖的鸡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感染了的蛋可以污染孵化器和孵坊。感染母鸡产的蛋,在孵化过程中通过蛋壳、羽毛等扩大传染。在孵化器或孵坊中即使只有少数感染雏鸡,也可以很快地把病菌传给多数幼雏。此病能通过血液传染,因此啄肉癖也是传播方式。 苍蝇污染了本菌以后,如果接触了饲料,再用这种饲料喂雏,或者苍蝇被雏鸡吃掉,都能引起发病。 该病还可以通过交配、断喙、性别鉴别传播,被污染了的免疫器材也能广泛地传播本病。 饲养管理条件差,如雏群拥挤,环境不卫生,育雏室温度太高或者过低,通风不良,饲料缺乏或质量不良,较差的运输条件或者同时有其它疫病存在,都是诱发本病和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临床症状: 鸡白痢由于感染对象不同,临床上表现不同的症状。(1)胚胎感染 感染种蛋孵化一般在孵化后期或出雏器中可见到已死亡的胚胎和即将垂死的弱雏。胚胎感染出壳后的雏鸡,一般在出壳后表现衰弱、嗜睡、腹部膨大、食欲丧失,绝大部分经1~2天死亡。(2)雏鸡白痢 雏鸡在5~7日龄时开始发病,病鸡精神沉郁,低头缩颈,闭眼昏睡,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或不食,怕冷喜欢扎堆,嗉囊膨大充满液体。突出的表现是下痢,排出一种白色似石灰浆状的稀粪,并粘附于肛门周围的羽毛上。排便次数多,使肛门常被粘糊封闭,影响排便,病雏排粪时感到疼痛而发生尖叫声。有的病雏呼吸困难,伸颈张口。有的可见关节肿大,行走不便,跛行,有的出现眼盲。雏鸡白痢因环境因素及污染严重程度不同,其引起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从很低到80%~90%不等,2~3周龄时是其高峰,3或4周龄以后,虽有发病,但很少死亡,表现为拉白色粪便,生长发育迟缓。康复鸡能成为终身带菌者。(3)青年鸡白痢???青年鸡白痢多见于40~80日龄的鸡,本病突然发生,整个鸡群食欲精神尚可,总见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鸡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见高峰,若鸡群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下等均可加强本病的发生和死亡。该病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达10%~20%。(4)成年鸡白痢???成年鸡白痢多是由雏鸡白痢的带菌者转化而来的,呈慢性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鸡群感染比例较大时,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不高,维持时间短,种蛋的孵化率和出雏率均下降。有的鸡见鸡冠萎缩,有的鸡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以后则表现出鸡冠逐渐变小、发绀。病鸡时有下痢。
病理变化:(1)胚胎感染???胚胎感染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的肿胀和充血,有时正常黄色的肝脏夹杂着条纹状出血。胆囊扩张,充满胆汁。卵黄吸收不良,内容物有轻微的变化。(2)雏鸡白痢?病死鸡呈败血症经过,鸡只瘦小,羽毛污秽,肛门周围污染粪便、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的内容物质变成淡黄色并呈奶油样或干酪样粘稠物;心包增厚,心脏上常可见灰白色坏死小点或小结节;肝脏肿大,并可见点状出血或灰白色针尖状的灶性坏死点;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脏肿大,质地脆弱;肺可见坏死或灰白色结节;肾充血或贫血,输尿管显著膨大,有时在肾小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肠道呈卡他性炎症,特别是盲肠常可出现干酪样栓子。(3)青年鸡白痢 青年鸡白痢突出的病理变化是肝脏肿至正常的数倍,整个腹腔常?被肝脏复盖,肝的质度极脆,一触即破,被膜上可见散在或较密集的小红色或小白点,腹腔充盈血水或血块,脾脏肿大,心包扩张,心包膜呈黄色不透明。心肌可见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严重的心脏变形、变圆。整个心脏几乎被坏死组织代替。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肌胃常见坏死。(4)成年鸡白痢 成年鸡白痢主要病理变化在生殖系统,表现卵巢与卵泡变形、变色及变性,卵巢未发育或发育不全,输卵管细小,卵子变形如呈梨形、三角形、不规则等形状,卵子变色如呈灰色、黄灰色、黄绿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泽,卵泡或卵黄囊内的内容物变性,有的稀薄如水,有的呈米汤样,有的较粘稠成油脂样或干酪状。有病理变化的卵泡或卵黄囊常可从卵巢上脱落下来,成为干硬的结块阻塞输卵管,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肠道呈卡他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不同年龄鸡只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防止措施: 抗菌素类药物:磺胺类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为首选药,在饲料中添加不超过05%,饮水中可用01%~02%,连续使用5天后,停药3天,再继续使用2~3次。呋喃类药物首选药为呋喃唑酮,在饲料中添加001%~004%,连喂1周,或饮水002%~003%1周,停药3~5天再继续使用。对鸡白痢均有较好的效果。其它抗菌药物如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等均较敏感,常用01%氯霉素拌料、氟哌酸001%~002%拌料投服5~6天,或庆大霉素针剂饮水,雏鸡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用量1000~1500单位,连饮4天,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污染严重的种鸡群可使用氯霉素拌料投服两个疗程,间隔1周,可明显降低阳性鸡带菌的比例。用药不可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也不可以加大药物剂量达到防治的目的。应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替、轮换使用,药物剂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微生物制剂:近年来微生物制剂在防治畜禽下痢方面有较好效果,这些制剂安全、无毒、不产生副作用,细菌不产生抗药性,价廉等,常用的有促菌生、调痢生、乳酸菌等,在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及其前后4~5天应该禁用抗菌药物。如促菌生,每只鸡每次服0.5亿个菌,每日1次,连服3日,效果甚好。剂型有片剂,每片0.5克,含2亿个菌,胶囊每粒0.25克,含1亿个菌。这些微生物制剂的效果多数情况下相当或优于药物预防的水平。 使用中草药方剂:1、白头翁、白术、茯苓各等份共研细末,每只幼雏每日0.1~0.3克,中雏每日0.3~0.5克,拌入饲料,连喂10天,治疗雏鸡白痢,疗效很好,病鸡在3~5天内病情得到控制而痊愈。2、黄连、黄芩、苦参、金银花、白头翁、陈皮各等份共研细末,拌匀,按每只雏鸡每日0.3克拌料,防治雏鸡白痢的效果优于抗生素。3、蒲公英、甘草粉碎后,以10:3的比例混匀,按2%添加于雏鸡日粮中,出雏后连喂3周,防治雏鸡白痢的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产生耐药性的鸡群。4、白头翁、蒲公英、葛根、乌梅各40克,黄芩、金银花、黄柏、甘草各30克,粉碎混匀,按15%添加于雏鸡日粮中,防治雏鸡白痢效果好。将白头翁、苦参、龙胆草等药物粉碎混匀,按饲料量的3%或5%添加,出雏第2天开始投药,防治鸡白痢的效果与痢特灵相当。防制 加强育雏管理,育雏室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温度要维持恒定,垫草勤晒勤换,雏鸡群不能过分拥挤,饲料要配合适当,防止雏鸡发生啄癖,饲槽和饮水器防止被鸡粪污染。(2)注意常规消毒,鸡舍及一切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搞好鸡场的环境卫生。孵化器在应用前,要用甲醛气雾消毒,育雏室和一切育雏用具,要经常消毒,孵化种蛋在孵化前用甲醛气熏消毒。(3)执行定期检疫措施,定期对种鸡群检疫是消灭带菌者,净化鸡群鸡白痢的最有效措施。应用全血玻片凝集试验方法,一般种鸡群的检疫每年需进行2~3次,第一次可在40~70日龄之间,应连续检疫1~2次,每次间隔10~15天;第二次?应于全面开产后进行,坚持淘汰阳性鸡,以达到净化鸡场的目的。(4)对新购进的鸡,应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有助于控制发病。(5)发病后要立即隔离、封锁和治疗,尽快扑灭传染源。
最急性霍乱
疾病概述: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常呈现败血症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也见慢性经过。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药、阳光和干燥而杀死。
流行病学: 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和多种野鸟(如麻雀、啄木鸟等)都可感染本病,一般是中禽和成禽多发。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 病鸡、康复鸡或健康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慢性病鸡留在鸡群中,往往是本病复发或新鸡群爆发本病的传染来源。 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能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一般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皮肤、粘膜等而感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潮湿以及禽舍通风不良等因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发地区该病流行缓慢。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天,根据发病程度,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1)最急性型 常发生于本病的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产蛋鸡最易发生。病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2)急性型 在流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病鸡体温升高达43~44℃,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打瞌睡,缩颈闭眼,翅膀下垂,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常有剧烈腹泻,粪便初灰黄而软,后变为污绿色或红色液体,鸡冠和肉髯发绀呈黑紫色,肉髯常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最后发生昏迷、衰竭而死亡,病程1~3天。 3)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的后期或常发地区,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多见,有的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有的病鸡由于病菌侵入关节,引起足部关节和翼关节肿大和化脓而发生跛行和翼翅下垂,有的病鸡见结膜炎或鼻窦肿胀,鼻流粘液,喉部蓄积分泌物。病程1个月以上,病死率达50%~80%。鸭巴氏杆菌病,一般表现精神沉郁,尾翅下垂,打瞌睡,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口张开,病鸭常常摇头,常想将蓄积在喉部的粘液甩出来,称为"摇头瘟"。病鸭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有恶臭。50日龄以内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热和肿胀,两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病鸭常在1~3天内死亡。 鹅巴氏杆菌病中成鹅的症状与病鸭相似,仔鹅以急性型为主,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下痢,喉头有粘稠的分泌物,眼结膜有出血点,病程1~2天。
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死亡快,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2)急性型 急性病例以败血症为主要变化,十二指肠的出血最为严重,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中含有血液。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脾脏稍肿大,质柔软。心外膜下或浆膜下常见点状或片状出血。心包积液,偶而混有纤维素性凝块。肺充血,表面有出血点,有时有肺炎。产蛋母鸡的卵巢常呈成熟卵泡疏松外观,表面血管模糊不清。(3)慢性型 因病菌入侵的器官而异,有的表现鼻腔和上呼吸道内积液,有的在关节和腱鞘内蓄积一种混浊或干酪样的渗出物。母鸡的卵巢常发生明显变化,卵子形状不整齐,质地柔软,有时可见到一种淡绿色的卵子,卵巢周围有一种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有时粘在内脏器官的表面。育成鸭以败血症为主,肝脏稍肿,呈土黄色,质地脆弱,表面密布针尖大针头大的灰黄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绿色油状液体,眼角膜下有出血小点和浅表溃疡,心外膜有出血点,心包积液明显,呈淡黄色、透明,内混有纤维素。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常见关节面粗糙,关节囊壁增厚,关节腔内含有暗红色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或含有干酪样物质,肝脏一般有脂肪变性,或有坏死灶。
实验室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病理特征可以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尚需进行细菌学检查。急性禽霍乱在临床上还应与鸡新城疫进行区别,后者只感染鸡,病程较长,嗉囊积液,常发生"咯咯"的怪叫声,肠粘膜有枣核形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灶,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带,肝脏无坏死小点;抗生素治疗无效等,可以区别。急性鸭霍乱应注意与鸭瘟的区别,后者只感染鸭,眼流泪,头颈肿大;剖检可见头颈皮下胶样液体浸润,口、咽、食管、泄殖腔有黄色假膜,肝脏坏死灶不规则,肠道有1~4处环形出血带,磺胺药和抗生素治疗无效等,可以区别。
防止措施: (1)药物疗法 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喹乙醇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病禽按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水剂1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0.2%红霉素液饮水,0.1%壮观霉素液饮水,喹乙醇0.2~0.3克/千克拌料,连用1周;氯霉素用20毫克肌注,2~3次/天,连用数天。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1%比例配入饲料内,连喂3~4天。 (2)免疫疗法 用牛或马等异种动物制备的禽霍乱抗血清也可用于本病的紧急预防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3)使用中草药方剂 穿心莲、板蓝根各6份,蒲公英、旱莲草各5份,苍术3份,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适量淀粉,压制成片,每片含生药为045克,鸡每次3~4片,一日3次,连给3天,对禽霍乱的治愈率达85%。 雄黄、白矾、甘草各30克,双花、连翘各15克,茵陈50克,粉碎成末拌入饲料投喂,鸡鸭均为每次0.5克,每日2次,连用5~7天,治疗禽霍乱有效率达95%以上。 茵陈、半枝莲、大青叶各100克,白花蛇舌草200克,藿香、当归、车前子、赤芍、甘草各50克,生地150克,水煎取汁,为100羽鸡只3天用量,分3~6次饮服或拌入饲料,病重不食者灌少量药汁,适用于治疗急性禽霍乱。 茵陈、大黄、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各6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80克,生地、生姜、半夏、桂枝、白芥子各50克,水煎取汁供100羽鸡只1天用量,饮服或拌入饲料,连用3天,适用于治疗慢性禽霍乱。(七)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由外地引进种禽时,应从无本病的禽场选购,并隔离观察1个月,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搞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2)在禽霍乱流行的地区应考虑用菌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菌苗有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两种。弱毒菌苗有禽霍乱731弱毒菌苗、禽霍乱G190E40弱毒菌苗等,免疫期为3~35个月。灭活菌苗有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菌苗、禽霍乱乳胶灭活菌苗等,免疫期为3~6个月。弱毒苗一般在6~8周龄进行首免,10~12周龄进行再次免疫。灭活苗一般在10~12周龄首免,16~18周?龄蛋鸡上笼时再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方法有气雾、皮下、肌肉注射等。(3)一旦发生本病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尸体全部烧毁或深埋,病禽进行隔离治疗,禽舍、场地、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大群通过饲料或饮水给磺胺药或抗生素,一般在2~3天内即可控制疫病的发展,全场进行免疫接种。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