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42|回复: 5

饲料霉变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6 17: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饲料霉变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美元。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饲料霉变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由此而引起的饲料纠纷案件屡见不鲜。近年,湖北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和华中农业大学受海事法院委托,在对由××国进口的几批豆粕进行质量检验时发现,由于霉变而使大部分甚至全部豆粕失去饲用价值。因此,饲料霉变问题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饲料发生霉变的原因

(1)
气候与季节

霉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与饲料卫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它们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嗜温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其中,曲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一般为20左右。上述几类霉菌按对环境湿度的要求来说属于中生型微生物,其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因此,霉菌的生长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密切的关系。从全国饲料霉变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饲料原料还是饲料产品,饲料中的霉菌检出率和霉菌带菌量,南方地区都大大高于北方地区。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59月份的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季节。

(2)
饲料原料含水量高

饲料原料如果含水量高,在贮存时容易霉变。而且这种原料如不经干燥处理即用于配合饲料的生产,常会导致其产品的水分含量超标,并使产品也易于霉变。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粉碎后的谷实类在水分含量高时更易发霉。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或称安全水分)之下(如谷实类一般为14%以下)。

(3)
饲料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

在生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对不当,致使颗粒料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导致出机的颗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温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

         在饲料制粒系统的颗粒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可形成霉积料,脱落后进入成品仓和包装袋,易引起整批颗粒料霉变。

         此外,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积存在原料仓的物料(尤其是粉碎后的物料)易于发霉。

(4)
饲料贮存与运输不当

饲料仓库潮湿、鼠害严重,库区未经常清扫和定期消毒,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过长,运输时饲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饲料霉变。

2、饲料霉变引起的危害

(1)
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mycotoxin)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动物摄入这种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霉菌毒素中毒(mycotoxicosis)。

霉菌种类很多,但能产生霉菌毒素的只限于一部分产毒霉菌,而产毒菌种中也只有少数产毒菌株能产生具危险性数量的霉菌毒素。目前已知能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有150余种,霉菌毒素约有200种左右。现将在饲料卫生上比较重要的霉菌毒素及其中毒危害列于表1

1
主要的霉菌毒素及其中毒危害

霉菌毒素

毒素英文名

主要产毒霉菌

中毒危害

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

黄曲霉,寄生曲霉

中毒性肝炎

杂色曲霉毒素

sterigmatocystin

杂色曲霉,构巢曲霉

肝细胞坏死,肾病

赭曲霉毒素

Ochratoxin

赭曲霉,鲜绿青霉

肾病,肝细胞坏死

展青霉素

Patulin

扩展青霉,展青霉,棒形青霉,棒曲霉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桔青霉素

Citrinin

桔青霉,鲜绿青霉

肾病

红色青霉毒素

Rubratoxin

红色青霉,产紫青霉

中毒性肝炎,出血性素质

黄绿青霉素

Citreoviridin

黄绿青霉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岛青霉毒素

Islanditoxin

岛青霉

肝细胞坏死、肝硬化

黄天精

Luteoskyrin

岛青霉

肝细胞坏死、肝硬化

环氯素

Cyclochorotin

岛青霉

肝细胞坏死、肝硬化

青霉震颤素

Penitrem

圆弧青霉

肌纤维自动性痉缩

T-2毒素

T-2 toxin

三线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

白细胞减少,出血性素质

二乙酸鹿草镰刀菌烯醇

Diacetoxyscirpenol

鹿草镰刀菌,木贼镰刀菌

白细胞减少,出血性素质

雪腐镰刀菌烯醇

Nivalenol

雪腐镰刀菌,表球镰刀菌

白细胞减少,呕吐、拒食

新茄病镰刀菌烯醇

Neosolaniol

茄病镰刀菌

脑白质液化性坏死

串珠镰刀菌素

Moniliformin

串珠镰刀菌

脑白质液化性坏死

镰刀菌素

Fusarin

串珠镰刀菌

脑白质液化性坏死

伏马菌素

Fumonisin

串珠镰刀菌

脑白质液化性坏死,猪肺水肿病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

ZearalenoneF-2 toxin

禾谷镰刀菌

雌激素亢进症

丁烯酸内酯

Butenolide

三线镰刀菌,梨孢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

外周血管痉挛——烂蹄病

葡萄状穗霉毒素

Stachbotrys toxin

葡萄状穗霉

神经机能障碍,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葚孢霉素

Sporidesmin

纸皮思霉

胆管——肝炎症,继发性感光过敏

豆类丝核菌素

Slaframine

豆类丝核菌

流涎、流泪、腹泻、尿频

霉菌毒素中毒和一般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不同,没有传染性,不引起流行,霉菌毒素为非抗原性的低分子化合物,故此种中毒未发现免疫性,但由于霉菌大量繁殖与产毒和气候条件有关,所以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常表现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 2) 霉菌病

霉变饲料中大量繁殖的霉菌和霉的孢子进入动物机体而引起的霉菌感染性疾病称为霉菌病(mycosismycotic disease)。最为常见的是曲霉菌病(aspergillosis)。此病见于多种禽类(尤其是幼禽)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病的特点是霉菌在肺、气囊等器官组织中大量繁殖而形成霉斑结节和引起局部的炎症,故该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曲霉菌属中的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其次为黄曲霉(A.flavus),此外,黑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

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发霉饲料中的霉菌和霉的孢子在动物采食时被大量吸入,或者在畜舍内搬动和分发饲料时,霉菌及霉的孢子污染畜舍的空气而被动物吸入。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或者呼吸道发生卡特性炎症等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
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受霉菌感染的饲料,由于霉菌生长需消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在霉菌所含霉的作用下使饲料组成成分发生分解,故可使饲料的营养价值严重降低。Bartov等(1982)报道,贮存期间发霉的玉米(玉米含水量为15.1%,贮存96天)中脂肪含量明显减少,由3.8%降低为2.4%;胡萝卜素含量由3.1mg/kg降低为2.3mg/kg;维生素E含量由22.1mg/kg降低为20.6mg/kgFritz等(1973)报道,串珠镰刀菌可使被感染的饲料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显著下降,从而引起动物维生素B1缺乏症。Richardson等(1962)报道,雏火鸡食入发霉豆粕时可引起生长缓慢,而当添加赖氨酸时则可防止生长下降。其它的研究结果表明,未用抑霉菌剂处理的饲料在贮存40天后可引起脂肪含量下降(BartovPaster1985)和胡萝卜素含量下降(Nahm1988)。冬小麦感染赤霉菌后脂肪和淀粉的含量均降低。受霉菌污染的玉米,其代谢能下降5%~25%。

饲料霉变除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外,在霉变过程中由霉菌产生的酶、饲料自身所含的酶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使饲料的感官性质恶化,如具有刺激气味、酸臭味道、异常颜色、粘稠污秽感、结块等,导致适口感不良。反刍动物摄入霉菌污染的饲料时,还可破坏瘤胃内异常微生物群的平衡,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

4)霉菌毒素与癌瘤的关系

近年来不断发现有些霉菌毒素与癌肿的发生有关,并已在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在致癌的霉菌毒素中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动物试验证明,用含有黄曲霉毒素15µg/kg的饲料饲养大鼠经68周即可诱发肝癌。除肝癌外,在其它部位也可诱发癌瘤,如胃腺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乳腺瘤、卵巢瘤等。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已经从人类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得到证实。

除黄曲霉毒素外,不断发现其它一些霉菌毒素也可致癌。如杂色曲霉毒素,它是继黄曲霉毒素之后发现的具有强致癌性的霉菌毒素,经动物试验证实除诱发肝癌外,还可诱发肠系膜肉瘤、肝脏肉瘤、横纹肌肉瘤、脾血管肉瘤和胃鳞状上皮癌(Purchase等,1973)。在人类胃癌及肝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孙鹤龄(1983)、徐光炜(1990)、楼建龙(1995)等发现杂色曲霉菌毒素与我国部分地区人群的胃癌及肝癌的高发有密切的关系。赭曲霉毒素可诱发小鼠肝、肾肿瘤。镰刀菌毒素中的T-2毒素可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垂体和脑部肿瘤。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可诱发小鼠甲状腺和肝肿瘤。岛青霉菌毒素类中的黄天精(luteoskyrin)及环氯素(cyclochlorotin)能诱发小鼠肝癌、肝肿瘤及网织内皮瘤。此外,展青霉素和邹褶青霉素也可诱发癌瘤。

(5)
霉菌毒素在畜产品中残留与人类食品卫生的关系

实验证明,动物摄入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乳汁以及蛋鸡中可检出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因而可能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据Rodricks1977)报道,乳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与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残留量之比约为2001;猪饲料中毒素与肝脏中毒素之比为8001;肉鸡饲料中毒素与肝脏中毒素之比为12001;产蛋鸡饲料中毒素与蛋中毒素之比为22001;肉牛饲料中毒素与肉中毒素之比为140001

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可通过食物链而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潜在危害。特别是黄曲霉毒素M1AFM1),它是黄曲霉毒素B1AFB1)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存在于动物的乳汁、肝、蛋类等可食部分,尤其是常见于乳汁中。据报道(广西卫生防疫站),当乳牛摄入含AFB1 20µg/kg的饲料时,牛乳中AFM1的平均含量为0.25µg/kg;摄入含AFB1 50µg/kg的饲料时,牛乳中AFM1的平均含量为1.58µg/kgAFM1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由于乳及乳制品是婴幼儿的主食,而婴幼儿的解毒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乳及乳制品中AFM1对婴幼儿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威胁。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婴儿乳粉中不得检出AFM1GB 10765-89GB 1076689)。其它国家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鲜乳及乳制品中AFM1的允许量为0.5µg/kg,瑞士规定牛乳中AFM1的允许量为0.01µg/L

赭曲霉毒素A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问题也已引起重视。Krogh等(1976)、PriorSisodia1978)证实该毒素可在肾、肝和肌肉中残留,但都未发现在蛋中残留。PiskorskaJuszikewicz1979)报道,鹌鹑一次口服赭曲霉毒素A后,在蛋中有毒素残留。此外还有报道,在停止给予含毒素饲料一个月后,猪的组织中仍检出赭曲霉毒素A的残留。

3、饲料的防霉

(1)
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

    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原料的含水量。一般要求玉米、高粱、稻谷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4%;大豆及其饼粕、麦类、次粉、糠麸类、甘薯干、木薯干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3%;棉籽饼粕、菜籽饼粕、向日葵仁饼粕、亚麻仁饼粕、花生仁饼粕、鱼粉、骨粉及肉骨粉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2%。水分含量过高易于发霉,同时会增加加工成本,并使饲料产品中水分含量增高。因此应制定和执行原料含水量的内控标准。凡不符合内控标准要求的原料不得采购和入库。此外,要保证良好的原料贮存条件;原料出库采用“先进先出”制;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原料库存期。

(2)
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

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贮存,会因温差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霉变。特别是在生产颗粒料时,要注意保证蒸气的质量,调整好冷却时间与所需空气量,使出机颗粒料的含水量和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含水量在12.5%以下,温度一般可比室温高35℃)。同时,要注意在冷却器中进入和流出的物料流量应一致、料流应均匀,使颗粒料含水量均匀,因为不均匀的冷却和干燥会使颗粒料中有潮湿点,易引起霉菌生长。

关于饲料产品中水分含量的允许值,我国规定,猪、鸡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4.0%,在南方不高于12.5%。并规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允许增加0.5%的含水量,即:①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季节;②从出厂到饲喂期不超过10天者;③配合饲料中添加有规定量的防霉剂者。猪、鸡浓缩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应不高于12%,在南方不高于10%。

(3)
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

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近年日本有人研究饲料防霉包装袋。这种饲料发霉包装袋由聚烯烃树脂构成,其中含有0.01%~0.05%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它缓慢地释放入饲料中,既可防霉,又具芳香味而增进适口性。

饲料产品的贮存应与原料贮存一样保证有良好的贮存条件。产品销售出厂应按“先产先销”的原则,尽量缩短产品库存时间。

运输饲料产品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应向中间营销商或用户强调注意饲料的贮存保管。

(4)
应用饲料防霉剂

饲料防霉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丙酸及其盐类(包括丙酸钠、丙酸钙、丙酸铵和二丙酸铵)。丙酸的防霉效果优于其盐类,但丙酸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气味。二丙酸铵的防腐效果与丙酸相近,且克服了丙酸具有腐蚀性及刺激性气味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饲料防霉剂产品如克霉灵、除霉净、霉敌101等,其主要成分均为丙酸及其盐类。进口的饲料防霉剂产品如露保细、万路保、克霉霸、诗华抗霉素等,其主要成分均为丙酸;“露保细盐”的主要成分为丙酸钙;“露保细NC”的主要成分为丙酸铵;“万香保”的主要成分为二丙酸铵。

除丙酸及其盐类外,其它的防霉剂还有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山梨酸钠、山梨酸钙,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富马酸和富马酸二甲酯,甲酸和甲酸钠、甲酸钙,脱氢乙酸和脱氢乙酸钠,等等。

除了使用单一型的防霉剂外,目前国际使用防霉剂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它们是多种有机酸防霉剂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这种复合型防霉剂可以拓宽抗菌谱范围,增强防霉效果。如上述的“万香保”防霉剂除主要成分为二丙酸铵外,还包括乙酸、富马酸、山梨酸等多种有机酸;“克霉霸”防霉剂是由丙酸、乙酸、苯甲酸、山梨酸、氯化钠、硅酸钙等构成的。

(5)
选育抗霉的作物品种

饲料作物的抗霉菌感染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培育和选用抗霉的作物品种,可使作物减少或免受霉菌侵染,这也是控制霉菌污染的有效途径。

4、霉变饲料的处理与利用

霉变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决不可迁就加以利用。对于轻度霉变的饲料,如果一概弃去不用,则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轻度霉变饲料的去毒处理与合理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根据饲料原料与产品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各种方法。

(1)
剔除霉粒法

   由于霉菌毒素在谷实籽粒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及虫蛀籽粒中,如果用手工、机械的或电子的挑选技术将这些籽粒挑选除去,可使饲料原料中的毒素量大大降低。某些在田间生长期感染霉菌的谷实如赤霉病麦粒,其比重比正常麦粒小,可利用风选法将小而轻的病麦粒吹掉;也可用一定比重的黄泥水或20%食盐水使病麦粒漂浮而除去。

(2)
混合稀释法

将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与未被污染的饲料混合稀释,使整个配合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不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例如,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91)中规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为≤0.05mg/kg,肉用仔鸡及生长鸡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为≤0.01mg/kg,产蛋鸡和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为≤0.02mg/kg

(3)
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进行脱毒处理

通过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可使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不同程度地失活或除去。

A、物理学脱毒法   包括水洗、溶剂提取、加热和辐射等方法。

水洗法的脱毒效果因霉菌毒素种类的不同而异。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串珠镰刀菌(MON)、丁烯酸内酯、展青霉素等易溶于水,水洗法有良好的去毒效果。而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黄绿青霉素、桔青霉素等多数霉菌毒素则不溶或难溶于水,水洗法的去毒效果很差。但对于霉变的谷实籽粒,由于毒素多存在于表皮层,反复加水搓洗,也可除去部分毒素。

霉菌毒素都能溶于数种有机溶剂,故可采用溶剂提取法除去毒素。但由于此法需要提取设备,消耗大量溶剂,且可使饲料中一部分营养物质被带出而损失,故此法实际应用较为困难。

大多数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通常的加热处理(蒸煮烘炒)时破坏很少,只有在加热加压或延长加热时间的情况下才能使一部分霉菌毒素失活。

紫外线不仅可以杀死霉菌的菌体,而且可使某些霉菌毒素分解破坏。可采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照射处理发霉饲料,也可用日光晾晒法处理发霉饲料。据报道,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经阳光照射,可收到脱毒效果(Sundarasu等,1992)。在日光下晾晒8小时,可有效地分解粮食中的杂色曲霉菌毒素(谢同欣等,1991)。

B、化学脱毒法   霉菌毒素遇碱能分解而失活,故可采用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进行处理。采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氯气等处理,也可使霉菌毒素降解失活。但经上述化学物质处理后,往往会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

C、微生物脱毒法   即筛选某些微生物,利用其生物转化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据报道,用无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黄杆菌和亮菌等进行处理,对去除粮食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有较好效果。与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发酵处理法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和影响较少。此法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但它是一个有前途的方法,也是目前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4)
利用饲料添加剂脱毒

针对霉菌毒素的理化特性和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特性,可采用一些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入饲料产品中,使其在动物体内发挥拮抗霉菌毒素的作用。

A、吸附剂   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白陶土、膨润土、沸石、蛭石、硅藻土等,它们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被动物吸收。将它们作为吸附剂添加到饲料产品中,可以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减少动物消化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这些物质的吸附效果与其分子结构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对象(霉菌毒素)的特性有关。如活性炭颗粒多孔、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多种毒素。白陶土的主要成分为Al2O3.2SiO2.2H2O;膨润土的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3MgO.4 SiO2 .nH2O;沸石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主要成分有SiO2 Al2O3CaO;蛭石的主要成分有SiO2MgOFe2O3Al2O3等;硅藻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上述物质能不同程度地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特别是对黄曲霉毒素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国外大量报道表明,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畜禽饲料中添加0.5%~2%的水合铝硅酸钠钙(hydrated sodium calcium aluminosilicateHSCA),可显著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Harvey1988Kubena等,1990Schcideler1993)。我国批准进口的霉菌毒素解毒剂“驱毒霸”(SORB-IT)是多种天然硅酸盐的混合剂;“保以康”是由保以康与硅藻土按2080比例混合而成。

B、某些营养物质   添加蛋氨酸可以减轻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有害作用。其机理在于,在动物体内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肝脏可利用谷胱甘肽(GSH)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谷胱甘肽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半胱氨酸,而蛋氨酸在动物体内能转变为胱氨酸与半胱氨酸。据报道,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肉仔鸡饲料中额外添加比NRC推荐标准多30%~40%的蛋氨酸,可减轻毒素对肉仔鸡生长的抑制作用(Pasteinser1997)。此外,在饲料中添加硒也同样具有保护肝细胞不受损害和保护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的的作用,从而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Burguera等,1983Davila等,1983)。

C、单加氧酶诱导剂   在动物体内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体系在生物转化的氧化反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单加氧霉体系的生物合成是可以诱导的。苯巴比妥、类固醇激素等能诱导此酶系的合成。据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B1的肉仔鸡饲料中应用苯巴比妥,由于单加氧酶的活性增强,促进了黄曲霉毒素B1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加速其由组织中的清除,从而减轻了毒素对机体的危害(Dalvi等,1984Kviukov等,1995)。

D、酵母培养物   近年研究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肉鸡日粮中添加啤酒酵母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增重(stanley等,1993)。体外试验结果也表明酵母培养物可使88%的黄曲霉毒素被降解(Devegonda等,1994)。据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可与黄曲霉毒素结合,从而减少毒素在肠道的吸收。同时酵母能提供多种酶,这些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

5、结语

     饲料霉变造成的危害对畜禽养殖业及饲料工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要重视饲料原料与产品的防霉工作,加强对饲料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监测。对于受污染饲料的脱毒处理,尽管已经应用和正在研究多种方法,但从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等方面综合评价,均不够理想。总之,防止饲料霉变危害的主要措施是饲料的防霉与脱霉,而饲料的防霉是最根本的措施。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叶知秋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2-26 1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霉变的三个基本条件:温度,湿度,氧气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20: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多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2: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0 13: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粮食及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物学检测法 , 包括种子发芽试验、呕吐试验 等, 很不利于快速检测,已很少采用;一类是理化检测法,薄层色谱法 (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TLC虽然简便,但灵敏度差;HPLC虽然灵敏度高,但样品处理烦琐,操作复杂,仪器昂贵,标准品耗用大。 另一类是免疫化学检测法,如ELISA方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ELISA 法特别适宜大批样品集中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适合现场单个或少数样品即时检测。
该类方法有以下特点:
■ 灵敏度高:免疫层析法可检出量可达ng级,ELISA 法最低检出量可达pg级,并可定量测定 。
■ 干扰小:抗体抗原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很强,结构类似物、荧光物质、有色物质对检测的干扰很小。
■ 操作简便快捷:由于特异性强,简化了样品的预处理和提取纯化过程,同时操作步骤也非常简便 , 测定 时间也短。
■ 安全性高,污染少,成本低廉:不需要昂贵的测定仪器,所用试剂也相对较少,特别是因为灵敏度高,毒·素标准品的浓度可以很低,减少了对检测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和污染。

    快灵生物的食品安全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产品齐全、技术成熟,是全国首家将真菌毒素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成功开发并且成功商业化推广的公司,并且研发了一 部分真菌毒素ELISA试 剂盒。从2008年3月至今, 快灵生物全程参与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试纸法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验证研究工作,快灵生物研发的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经过了国家粮食局的7次有效验证,现已通过验证并已进入到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的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14: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了,学习,现在大多企业都没有全面的去处理这些问题,只会对明显的才会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0-31 07:0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