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008年的猪价高位时曾掀起一股“养猪热”,但现在散户已经越来越少了,陈生认为这与产业转移有很大关系,“很多农民进城打工,一年到头饲养几头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反而专业的养殖户和工厂化养殖在增多。”
这种说法与农业部的数据相吻合,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以前,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例仅有23.1%,绝大多数生猪出栏为农民散户养殖。2007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已经飙升到48.5%,去年这一养殖规模的比例已经突破50%。
“规模化养殖能降低成本,只有几千头生猪的企业明年日子将很难过。”陈生分析,散户没有太多的固定投资,从场地到饲料、养殖,很多都是自有资源,而规模化的养殖有很大的成本优势,比如广东的温氏,他们甚至有自己的药厂,在这样的情形下,介于中间的中型养殖户反而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陈生也坦言,公司正在加快规模化养殖的速度,以期降低生产成本。陈生透露,今年计划追加投资8000万元在养猪业务,其中投资方向将用于在湛江扩建猪场,在江门新建一个面积达8000多亩,年出栏20万-30万头猪的现代化养猪场。
有分析认为,这个现象的背后充分反映出了养殖业处于完全竞争阶段、没有政策性的准入准出制的养猪业,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因素正在将养猪业从业者梯队划分更加明细,而且门槛在不断提高。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硬件设施好的中大规模猪场在持续扩散的猪病面前抵抗力更强,而中小规模、散户在猪病面前更加力不从心。
摘自:新快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