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19|回复: 8

[转]中国人姓氏有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09: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的“姓”字,具有象形和寓意的特征,由“女”、“生”两字组成,是古代母系社会的产物。进入父权制后,“姓”就成为表明人的血缘关系的代号。
  我国古今姓氏究竟有多少?据档案的记录为7720多个,以单姓居多,两字、三字或四字的姓较少。而人口数量多的前100个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87%。家喻户晓的《百家姓》收录了504个姓氏,其中单姓438个,复姓66个。如今中国人的姓氏已逾7000个之多,排列前10位的是:张、李、王、刘、陈、杨、黄、赵、周、吴。原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的赵氏已被张氏置换,有关资料表明,张氏人口有1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最少的姓氏据说是莽姓。全国只有几个。
    《百家姓》之所以将赵、钱、孙、李排在首位,是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姓赵使然。《百家姓》作者住在钱塘,属浙江吴越王钱叔管辖, 孙是吴越王正妃的姓,李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姓。赵、钱、孙、李便这样顺理成章的位于百姓之首。
  在历史上,有的人以官职为姓,如姓候、帅、司马等。有的人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有的人以职业为姓,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姓。如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 做陶器的姓陶, 管仓库的姓仓。有的人以图腾为姓,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如鸟氏、凤氏等。有的人以国为姓,如齐、鲁、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姓。有的人以封邑为姓,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姓,如温、元、苏、毛、甘、樊、尹、栾等。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姓,如裴、陆、庞、阎之类。有的以地为姓,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姓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姓姚。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姓。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有的人则以自然界的物为姓。日本人有很多姓也是向中国学的。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地域性, 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纪念性, 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为姓氏来源。职业性,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氏来源。历史性, 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生活等作为姓氏来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现在,中国人的姓氏还出现了江河湖海、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东南西北、大小多少等词类,甚至有外国人的称谓。可以说,中国人的姓不仅是个代号,它既与时代紧密联系,又具有历史的含意。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月光美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0-27 1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把所有姓都列出来就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
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
据袁义达先生介绍,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单氏,到清朝初期,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於徒单氏和图克坦氏则已经没人使用了。
袁义达先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袁义达先生研究发现,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在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袁义达先生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於姓。
袁义达先生说:『随著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先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姓氏大辞典》已杀青,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现将其《序言》先予发表。     
自   序
姓氏是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我国各民族,除少数之外,一般都有姓氏。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人类自从脱离了野蛮时代,有了原始部落,就有了姓氏。姓氏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演变、各民族的融合、婚姻习俗,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地理分布,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政治生活、经济联系、文化活动、传统习俗等各方面,均起到很大的作用。户籍登记、人口普查、人名索引、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移民史研究、民俗研究、遗传学研究、古文献整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辞书编写、汉字教学、牒谱研究与修谱、寻根问祖、文化旅游等,都必须具备姓氏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我国的姓氏进行探讨和研究。

研究姓氏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地理分布的学问称为姓氏学。它是一门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等领域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我国姓氏学起源于先秦,以后历代都有姓氏典籍问世。古人的研究对了解我国姓氏的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些姓氏典籍往往不乏枘凿臆揣、并伤龃龉、群相蹈袭的缺点。近代我国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和古文字学家对我国姓氏的起源、古代姓氏制度的研究,都有许多超越古人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现代的研究成果,用现代的观点对古人的论说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认真加以总结整理。甲骨卜辞、商周彝铭、古玺汉印、简牍文书、石碣碑铭,以及浩如烟海的档案文书、地方史志、文献索引、人口普查与户籍资料是探求我国姓氏的宝库,需要我们广泛深入地发掘和研究。本书即是试图用新的观点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和诠释的姓氏辞书。

本书收姓氏条目26288条,其中汉姓(汉族姓氏及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式姓氏)10425条,译姓(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文的姓氏)15780条,译姓演变为汉姓的姓氏83条,是迄今收姓氏条目最多的姓氏辞典。它较之袁义达先生的《中华姓氏大辞典》(2009年增订本)所收姓氏还多了3475条。在26288条姓氏条目中有11552条姓氏(汉姓3342条,译姓8726条,译姓演变为汉姓的姓氏10条),尚未见于其他姓氏辞书。这些新增的姓氏中,有大量当代使用的稀姓、奇姓,还包括甲骨卜辞、商周彝铭、战国古玺、汉印和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石刻碑铭、敦煌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等文献中出现的姓氏,其中许多姓氏用字甚至收字最完备的《汉语大字典》都未收录;有些读音特殊的姓氏,目前的辞书注音多有错误。因此,这些姓氏对于辞书的的编写弥足珍贵。《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研制,虽然使用和参考了部分地区抽样统计的姓氏用字和公安部提供的姓氏用字,但仍有大量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未予收录。在征求意见期间,本书编者向字表意见收集组提供了未收录的547个目前使用的姓氏用字。这是字表研制使用和参考的各种语料库未曾收录的。可以相信,其中大多数字可能会被字表研制组采纳,收入字表。本辞典的出版将为今后辞书的编写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历代姓氏书籍和韵书、字书或多或少都收录了一些并不可靠的“姓氏”。近年来出版的许多姓氏辞典往往将它们照搬进辞典,不加任何分析、鉴别,以至大量讹姓、疑姓充斥书中。一些名为《中华××姓氏辞典》的姓氏辞典还将许多外国姓氏编了进去。许多编者根本没有研究过我国许多民族的姓氏制度,不知道有许多民族根本没有姓氏,或者有姓氏而通常名字前不冠用;不知道有些民族的姓氏放在名字的后面;不知道什么叫“父子连名”;不知道有些民族采用“本名”+“父名”的方式命名。他们任意割裂一些少数民族的人名,将译名的前面几个字当作姓氏,或者将父子连名的“父名”误当作姓氏,将采用“本名”+“父名”的方式命名的新疆一些民族人名的“本名”误当作姓氏。有的姓氏辞典甚至出现了将“貓”和“猫”当作两个姓氏的笑话。一些姓氏辞典声称收姓氏多少多少,其中很多多不可靠。本书将其中一部分另编《姓氏备考》,以备查考。它们不包括在前面提到的26277条姓氏条目中。
本书自1979年开始收集资料到成稿,历时约30年,参阅了2000多种各类文献资料,其中包括440种明、清和民国时期方志,930种新编方志,以及众多古今姓氏书籍和各类书籍、文章,获得了大量有关姓氏的信息。释文博采众说,详尽可靠。对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姓氏研究的成果,本书都尽可能在书中有所反映。在博采众说的同时,著者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包括先秦经典文献、二十四史和《广韵》、《康熙字典》等韵书、字书,《姓谱》《元和姓纂》《姓解》《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万姓统谱》《姓觹》《姓氏寻源》《姓韵》等姓书,以及权威经学家、史学家、小学家、姓氏学家的许多观点提出了批评和纠正。

由于姓氏的读音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汉姓部分的每个姓氏除加注汉语拼音外,还加注其反切和古韵、调、声。一些姓氏读音从新进行了厘定,纠正了许多传统的误读。

释文除介绍姓氏的源出外,还附有姓氏郡望、堂号和姓氏的衍变、当代的分布情况、代表人物的介绍。

许多姓氏释文后边附有按语,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按语的内容除一部分为释文的补充说明外,还有对姓氏的辨证。但由于编者学识浅陋,所提出的观点容有不当之处,尚希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本书附录内容丰富、实用,具体内容如下:⑴《宋本百家姓》;⑵《增广百家姓》;⑶《皇明千家姓》;⑷《当代常见姓氏排行表》;⑸《15省、市、自治区百家大姓》;⑹《当代中国姓氏(汉姓)一览表》;⑺《各地稀姓录》;⑻《姓氏郡望地域简介》;⑼《太昊伏羲少昊世系》;⑽《炎帝世系》;⑾《黄帝世系》;⑿《唐尧世系》;⒀《虞舜世系》;⒁《夏禹世系》;⒂《祝融世系》;⒃《成汤世系》;⒄《后稷世系》;⒅《越国世系》;⒆《主要参考文献》。

《当代常见姓氏排行表》介绍了当代中国300个常见姓的排行情况。该表主要参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根据全国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抽样统计材料编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15省、市、自治区百家大姓》介绍了北京、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陕西、宁夏和台湾等15个省级行政区的100个大姓及排行情况,是《当代常见姓氏排行表》的补充。

《当代中国姓氏(汉姓)一览表》收姓氏5622个(其中一字单音姓5193个,一字双音姓1个,两字姓425个,三字姓2个,四字姓1个)。据报载,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根据全国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数据统计,当代使用的姓氏(汉姓)约为4100个,较之我们掌握的姓氏要少1500多个。我国地级和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将近3200个,人口近12亿,仅根据全国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数据统计是不可能得出比较接近的数字的。当代实际使用的姓氏(汉姓)估计当在5700个左右。

《各地稀姓录》收录了全国2001个地区的稀姓。

根据上述5个附录,可以基本上了解我国当代姓氏的状况。

《姓氏郡望地域简介》可供了解姓氏郡望的具体地域,以补正文姓氏郡望介绍之不足。

我国的姓氏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本书《太昊·伏羲·少昊世系》《炎帝世系》《黄帝世系》《唐尧世系》《虞舜世系》《夏虞世系》《祝融世系》《成汤世系》《后稷世系》等9个世系表,以补正文叙述之不足。世系表根据《左传》《世本》《史记》《春秋世族谱》《春秋分记》《帝王世纪》《吴越春秋》《绎史》等书资料,并结合近代专家与本书编者的研究成果整理编成。

本书从1997年开始收集材料至今,前后理历时32年,查阅了3169种各类文献资料(其中包括440种明、清和民国时期方志和939种新编方志,以及众多古今姓氏书籍和各类其他书籍、文章)。《参考文献》列出了这些文献目录。借此机会,编者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敬谢之意。

本书姓氏条目按照汉语拼音序排列,并附有笔画排列索引。

由于我国民族和人口众多,全面的姓氏调查工作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一定还有许多姓氏尚待发掘。因此,本书挂漏之处定然不少,这就有待今后有机会再补充了。至于本书的编排,条目的注释,虽自认已尽最大努力,但一介工程技术人员,学非所用,孤陋寡闻,定有许多不当之处。特别是注释按语,对前人多有非议,可商之处定然不少。凡此,尚希阅者指教。

三十年来,南通市图书馆为我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许多朋友、同事和熟人向我提供了许多有关姓氏的信息,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要特别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虞万里先生。他是一位资深的编辑、辞书家、学者,对国学(包括经学、小学)、版本目录学、文献学、姓氏与牒谱学等都有颇深的研究。没有他的鼓励和提供协助,本书根本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当上海某出版社背信决定终止本书出版后,虞先生为我积极联系其他出版单位,并在全国的重要会议上和互连网上介绍我和本书的情况。正因为虞先生的积极推荐和宣传,此书才有幸为我国百年老字号中华书局垂青,决定出版。

诚恳地希望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同时也希望能向我提供有关姓氏的信息。



                                         编者识

                                   2009年10月1日于南通寓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8: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初期人数应该差不太多,为什么现在差别这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0: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姓可以自己创造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1: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多啊  姓氏自然跟着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2 21: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日益增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14:3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