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习性:黄鳝是营底栖生活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存。喜栖于腐植质多的水底淤泥中,甚至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钻入泥底、田埂、堤岸和乱石缝中洞里穴居。洞穴很深(洞长约为鱼体全长的2.5—3.5倍),结构较复杂,有一个甚至多个洞口。黄鳝昼伏夜出,白天静卧于洞内,夜出活动;温暖季节的夜间活动频繁,出穴觅食或守候在洞口捕食。炎热季节的白天也出洞呼吸与觅食。黄鳝的活动与水温有关,有春出冬眠的习性。冬季水温较低,达10℃左右时,摄食显降并开始潜土,低于5℃时停止取食,在北方潜入泥土深达30厘米,越冬达数月之久。春季水温10℃左右时,迁居地皮、洞穴,开始活动觅食;水温15—30℃是摄食、生长的温度,18-28℃为适宜生长温度,28℃以上摄食量减少,36℃为临界温度。
2.食性与摄食特点:黄鳝是一种以动物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各种水、陆生昆虫及幼虫(如摇蚊幼虫,飞蛾,水、陆生蚯蚓等),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鱼、虾类。此外,兼食有机碎屑与藻类。饥饿缺食时,残食比自身小的黄鳝甚至鳝卵,也食部分麸皮、熟麦粒、蔬菜等植物。鳝苗前期以摄食水中红虫为主,后期则以较大的虫为主。幼鳝与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
黄鳝对植物性饵料大都是迫食性的,效果不好。但鱼苗取食某种饵料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饲育黄鳝的开始阶段,必须做好各种饵料的驯养工作,为人工饲养打好基础。
黄鳝对食物的选择很严,喜食鲜活动物。但在自然条件下食物有被迫性的变化,与自然环境中同季节饵料生物丰歉有关。春季饵料生物少,黄鳝摄入的饵料中泥沙和腐屑的比例较大;夏秋季饵料生物丰富,摄入的饵料中饵料生物比例较大。
黄鳝的摄食强度随季节温度变化而变化,据观察发现,每年4—10月幼鳝及成鳝均持续摄食,成鳝在繁殖季节也不例外。全年中5—8月摄食量最大;4、9、10月次之;11月至翌年3月很少摄食或基本不摄食。黄鳝耐饥饿,长期不摄食不死,但体重明显减轻。
黄鳝吃食方式为吞食,食物不经咀嚼就咽下,遇大型食物时先咬住,并以旋转身体的办法将所捕食物一一咬断,然后吞食,摄食动作迅速,摄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缩回原洞中。
黄鳝比较贪食,在夏季活动旺盛时,吃食量大,曾测定日食量约占体重的七分之一左右(一般鱼类为5%—8%。)
3.生长与年龄:黄鳝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较缓慢,年增重为1倍左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黄鳝的年增重可达3倍左右,网箱生态养鳝的年增重可达4—5倍。
黄鳝的生长与年龄密切相关,其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不同。黄鳝在2龄前生长较慢,3龄后生长显著加快,4龄生长最快,5龄后相应减慢,往后逐步递减。所以,农民朋友饲养黄鳝最好挑2龄种,养两个年头即上市。
4.性别与性逆转:黄鳝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终生属于一个性别,它是前半生为雌性,后半生为雄性,中间转变阶段叫雌雄间体。这种由雌到雄的转变叫性逆转现象。在达到性成熟的黄鳝群体中,较小的个体是雌性,较大的个体主要是雄性。一般情况是体长在24厘米以下的个体均为雌性;24-30厘米个体雌性仍占90%以上;30-36厘米的个体雌性占60%左右;36-38厘米的个体雌性占50%左右;38-42厘米的个体雄性占90%左右;42厘米以上个体几乎100%为雄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