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10|回复: 4

[饲料] (ZT)中国距离诺奖岂止“一步之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8 10: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0月5日,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奖。今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序幕由此拉开,我国舆论又进入“诺奖时间”。早在诺奖揭晓前,有机构预测了一大串可能获奖者的名单,其中仍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这令不少国人怅然若失。


我不知道这种“怅然若失”从而何来。一般而言,失望是因希望而生,比如,某个学生依照平时的成绩,有一定把握考上北大,可考试下来,与北大失之交臂,面对这种结果,这名考生肯定万分失望,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名学生,连考高职高专都十分困难,没考上北大,有何失望呢?


诺奖之于今日中国学术研究现状,恰如北大之于一名考试成绩很一般的考生。在我看来,虽然有杨振宁先生在各种场合作出的“中国学者将在20年之内获得诺奖”的预测,但依照我国学术研究现状,目前根本就没有可能问鼎诺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也就是说,获得诺奖的希望极其渺茫。


但有的人,不愿意这么看,总认为我们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觉得,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来说,就缺“诺奖”了,如果获得诺奖,中国的科学研究就将迈进世界最前列——在前不久举行的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就明确指出,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其依据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数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根据这样的“科研实力”,问鼎诺奖,那还不是容易的事么?


把论文数量与科研能力进行这么简单的对应,并不是郝平副部长的首创。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国内不少高校就采取量化指标方式,以发表论文数量多少,来评价一名教师的“学术贡献”,以至于到了后来,每一个研究生,都必须在求学期间撰写、发表若干篇论文,方可答辩、毕业。这样的教师考核和学生培养办法,让高校的发表论文数急剧上升,高校的自我感觉也尤其良好,纷纷称“过去10年,是学校发展是学校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论文数能代表科研能力吗?这本不是问题的常识性问题,在我们这里成了大问题。按照论文数评价指标,200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苏尔斯顿非但不可能获得诺奖,而且“科研能力将”很差,极有可能通不过考核,这位老兄在近40年的科学生涯中,只发表了30多篇论文,平均一年只有0.75篇。以他自己为主做实验的论文没有一篇发表在《科学》、《自然》这样的杂志上。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格罗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谈到,他有一位同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同事,当他们很年轻时就在一起工作。从那时起直到这位同事获得诺贝尔奖,10年里他只写了两篇论文。这两位仁兄,在中国高校休想评教授,而极有可能因考核不合格被扫地出门。


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科研能力的评价方式,已经造成严重的“学术泡沫”与“学术垃圾”问题,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都会对这种学术评价机制进行一番炮轰,甚至有“90%以上论文是垃圾”的论调,但是,无论在课题申报、成果报奖,还是职称评审、教师考核,以及大学排名、学校评估中,论文数量都是不可动摇的重要指标。在教育、科技管理部门,与学校领导眼中,论文毫无疑问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办学成果体现。


这才有了“中国科研能力已经世界第五”的判断——领导们可能还认为这太谦虚,因为根据EI论文数,我国在2007年已经列世界第一—也于是,假如在此基础上,获得诺贝尔奖,那不是“水到渠成”、“锦上添花”吗?


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科研制度与科研环境中,如果某个国内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那绝对是“撞大运”的偶然事件,而非人才辈出的必然结果——诺奖奖励个人,也完全有可能有这样的偶然——但是,这偶然的结果,则有可能“一俊遮百丑”,成为进一步牢固当前科研制度的理由,掩盖科研管理、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即使有这样的获奖,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或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就如2002年韩日世界杯,我国足球队终于晋级决赛圈,令国人兴奋无比,认为中国队成了世界强队,可转眼的2006年世界杯,没有了我们的身影,2010年的世界杯,亚洲10强赛也没轮到参加。现在,世界排名100多位的球队,与中国足球队一过招,都成为强队。


不错,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经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开外——根据2008年的统计,我国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发表的论文,单篇的平均引用数排在被统计的145个国家的第117位——如果将引用数作为论文价值(科研能力)的评价标准,我国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也就在世界100开外。在这种情况下,还成天盼望着获得诺奖,预测哪个学者离诺奖最近,是不是天方夜谭?


与其每年对根本没有希望的获奖落空“怅然若失”,还不如正视学术研究现状,认真反思教育环境与学术环境,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以及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问世。只有培育有希望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希望来。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傲雪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0-8 11: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生同感,现在的高校无论做什么评比,都看论文数量,而有些论文并不是纯碎的科研,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有些人情在里边就发表了。这可能是中国学术界的通病。其实中国人并不笨,并不是没有获得诺奖的可能,只是没有在中国本土上获得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8 1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奧運 諾貝爾獎不要看得太重,很多委員都反華.我們不需要他們的肯定,多造幾個核彈比較實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14: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研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制约了科技的发展,所以耐心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15: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端 于 2009-10-9 15:12 编辑

预测哪个中国人能获奖是媒体浮躁的表现,没有中国人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悲哀,但也是这些科学家中很大一部分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做学问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国家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些纳税人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9 17:3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