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86|回复: 6

求泥鳅的饲养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2 12: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个泥鳅饲养的项目,急需饲养标准,哪位前辈正好有收藏,希望能分享一下,谢谢!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川牧人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9-12 14: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标准吧?参考黄鳝的差不多可以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3 2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泥鳅的没有听说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黄鳝的标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2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可以用黄鳝的标准,不过偶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泥鳅养殖技术汇总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国际市场称泥鳅鱼为水中人参。

  一、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 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 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 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 每亩施鸡、 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 如:草克星、农思它。

  5.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cm,平均亩放鱼15kg,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的最洼放养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我们做了放养5—8cm和15—20cm两种规格泥鳅的对比实验。

  6.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大约7月中旬), 此时正是高温季节, 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 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 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 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 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 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二、小结

  1.摸清了泥鳅最佳放养规格。

  放养5—8cm的泥鳅是以自身增重为目的;放养15 —20cm的泥鳅是以自繁增重为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放养5—8cm的泥鳅收获效果较好,基本上百分之百达到成鳅规格。

  2.泥鳅回捕技术。

  (1)收捕提早进行,捕大留小。我们在8 月初开始下篓收捕大规格泥鳅, 这是因为:①大规格泥鳅摄食能力强,易被诱饵迷惑而钻篓; ②泥鳅长到一定时期其增重变缓;③改善了泥鳅在稻田里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提高小鱼的生长速度。

  (2)捕龟诱饵。下鱼篓捕获泥鳅时,捕鱼前期,在鱼篓中放入泥鳅的饵料,如麦麸、糠、土豆、 动物内脏等。捕鱼中、后期,不断改善诱饵质量, 使其更适合泥鳅的口味。我们采取在诱饵中加入香油、 用烤香的红蚯蚓或葵花籽饼拌韭菜、炒香的麦麸、米糠等方法诱捕。

  (3)捕鱼最低水温。在收捕前经常测温,通过二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北方地区泥鳅的收捕温度应在15 ℃以上,而不是一些技术资料公认的10℃左右。

  通过实施上述几种回捕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收捕效果,回捕率达70%以上。

  3.泥鳅防逃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总结试验了“台阶”防逃方法, 效果很好。就是在田埂内侧边上再修一个台阶。宽20cm, 比田埂低15cm,泥鳅蹿至台阶上,很难再蹿上田埂, 从而达到防逃目的。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及工业废水等污染河渠沟田等泥鳅生息场所,使天然的泥鳅产量大为减少;再加上捕捉过度,泥鳅的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积极开展泥鳅养殖有着良好市场前景。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繁殖和饲养,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大,所以在农村发展泥鳅养殖是生产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

一、泥鳅苗种的来源
  目前泥鳅的苗种不象青、草、鲢、鳙等由鱼苗场生产供应,养殖所需苗种一般都来自天然捕捉的苗种,然后放到专门池塘饲养,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不宜提倡。泥鳅的人工养殖必须走人工繁殖的道路。
  人工繁殖泥鳅苗简单易行,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经催产自然产卵繁殖。就是把按一定标准选择的亲鱼(有雌有雄)放入产卵池内,放上人工鱼巢,只要水温适宣,便不久可见鱼巢上粘满卵粒。然后将鱼巢轻轻捞起,放到孵化池内孵化,即可孵化出鱼苗。孵出3天左右,待卵黄吸收完能自由游动并开始摄食时,便可收集起来转移到鱼苗培育池中饲养。一种是进行人工催产,通过人工授精或自然产卵繁殖。
  所谓催产就是向成熟的亲鱼体内注射一定量催产剂,促使亲鱼发情产卵。催产剂注射到选择好的亲鱼体内,经一段时间(称效应时间)泥鳅便会发情和产卵。泥鳅亲鱼便会自行产卵在备好的鱼巢上,这叫自然产卵。若约计到了效应时间把鱼捕起,人工将卵子和精液挤出来混和在一个器皿内,令其受精,混和后立即撒到鱼巢上,即可孵化。孵比出的鱼苗处理与不经催产自然产卵繁殖的鱼苗相同。

二、泥鳅苗种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等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饵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成鳅饲养。
三、成鳅养殖
1、池塘鱼种培育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随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池塘深0.7~1米,可用砖、石砌成,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朔料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25~30厘米深。并注水30~50厘米深。
(2)清塘: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肥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3)苗种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4厘米长的幼鳅50~60尾。鱼种阶段,池子面积可适当大一些,水深一些,有流水条件的还可以加大。
(4)投喂管理:投喂人工饲料,包括米糠、麸皮、鱼粉、蚕蛹等。投饲量5~6月份为泥鳅体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再降到4%。每天投喂两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时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2/3。7~8月份泥鳅摄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时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据介绍目前部分地区采用膨化饲料进行投喂取得良好养殖效果。
(5)水质管理: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热天水温达到30℃时,要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6)收获:据有关资料介绍,4厘米左右的鱼苗经三个月的饲养能长成10厘米11克的泥鳅鱼种,大的可以出售,小的可以越冬后以鱼种养成成鱼。池塘单养120天,亩产成鳅鱼种340~435公斤。
四、疾病防治  
  随着近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成熟,放养密度日趋增大,泥鳅病害时有发生,且一旦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通常病害防治要本着“重在防治,有病早治”的原则,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及投喂管理。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

1、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造成此种病的因素大约有: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季节交替时易发生。
  泥鳅目前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多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而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常见病之一。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从而杜绝病菌来源,从而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2)放苗前对池水严格消毒。
(3)捕捞时操作要细心,防止鱼苗受伤。
(3)一旦发生该病,应在早期进行治疗为好。对得病的苗种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或采用宏扬镇海生物防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霉净”。曾资料介绍偏方:每亩使用5kg萺蒲、0.5-1kg食盐,对15-20kg人尿,全池泼洒。
2、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大多由一种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白并溃烂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
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苗种平”消毒。治疗可用“双氧片”或“强氯精”泼洒,严重时连续使用2次,同时按饲料重0.3%中拌入“氟苯尼考”进行投喂5-7天。
3、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症状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新鱼血止”5克,饲料中按饲料重5%添加“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②每50千克泥鳅用7.5克大蒜素拌料投喂5-7天,第一天投喂药饵量加倍。
4、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所致。病鱼体表和鳃组织损伤,鱼体逐渐消瘦发黑、衰弱死亡。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水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以免出现药害发生;或每100平方米池溏用苦楝新鲜枝叶5公斤煎水后全池遍洒,也有较好疗效。
5、其它寄生虫病。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防治方法:可用0.3mg/L“灭虫精”化水全池泼洒。

五、收获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习性,收获时捕捞比较困难。因此,在收获时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干塘捕捞  这是一种捕捞较彻底的方法,多在年终收获时实行。先将池水抽干,在池底挖1-2个集鱼坑或排水沟,池水抽干后,泥鳅大部分便集中在集鱼坑或排水沟中,然后用手网捕捉。尚有少数泥鳅仍钻入池泥内,要发动人逐块检查捕捉。
  注水诱捕   泥鳅具有溯水逃逸的习性。捕捉时,在注水品附近的集鱼坑内铺设网片,然后,从进水口缓慢注水,在新鲜水激下,泥鳅经常聚集在注水口附近,并落在集鱼坑内,定时缓慢地抬起网片,捕捉泥鳅。
    香饵诱捕   泥鳅喜摄食带有香味饲料。捕捞时,将炒米糠、玉米鱼粉混合料、炒簧 粉、花生麸(豆麸)粉等具有深郁香味的饲粉放在鳅笼或网袋内进行诱捕,可捕到池中部分泥鳅。
    暂养  泥鳅捕捞后,最好放在流动的河水中暂养1-2天,以便排去鱼粪,恢复体力,适应远途运输并消除泥土味,提高食用价值。在河水中暂养,因河水含氧量高,可适当密养。若不靠近河流,可用水泥池微流水暂养,并安装增氧泵,防止缺氧浮头。在暂养期间,要加强值班巡视,防止水蛇、食鱼鸟钻入网箱捕食泥鳅。

泥鳅庭院养殖技术


一、庭院养鳅池的建造
    1、场地选择:选用农村家前屋后的庭院空闲地建造养殖池。
    2、养殖池建造:面积20~100m2,形状可根据庭院结构灵活掌握,一般为长方形。砖混结构,墙厚24cm,用M7.5水泥砂浆砌筑,池深1.2m。距池底20~25cm设排水孔,距池池顶5cm处设2个以上的溢水孔,孔径5cm,内置2mm网目的筛网。池底覆20cm左右壤土,池底向排水孔一角倾斜15度。
    3、水源:井水、河水均可。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井水要进行曝气,河水要用密眼网布过滤。
    二、放种前准备
    1、泡池、肥水:新建池要用清水浸泡15天以上,铺设底泥,老池要更换底质。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量110g。用腐熟的有机肥培养水质,一般每立方米用量1kg。
    2、水生植物栽植:池内栽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阴和改善水质,约占池面1/3。品种可选择莲藕、茨菇、空心菜、凤眼莲等。
    三、鳅种放养
    1、鳅种质量:鳅种来源可分为天然鳅种和人工繁殖鳅种,规格3~5cm,要求品种纯、规格整齐、无畸形、无病无伤、活泼健壮。
    2、放养:天然鳅种放养时间11~12月或5~6月,人工繁殖鳅种放养时间5~6月。放养量200~300尾/m2,预计产量10~15kg/m2,放养前用10×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5分钟。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泥鳅的食性为杂食性,可选用小杂鱼、动物内脏、猪血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麸皮、豆粕、菜粕等植物性饲料,人工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28%以上。
    2、投喂方法:用塑料或其它材质做成50cm×30cm×10cm规格的饵料台,沉入距池底30cm处。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每天两次,上午9:00~10:00,下午17:00~18:00。
    3、投饲量:日投饵量按鳅重的3%~5%投喂,上午、下午投喂量分别占40%、60%,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和吃食情况等及时调整,以投喂1小时左右无残饵为宜。放养天然苗种,开始半个月内投饵量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按正常量投喂。
    4、管理:成鳅池水深30~80cm,根据养殖季节适时调整。春秋季节每15天左右换一次水,夏季7~10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每天检查水质、残饵、吃食、活动情况,天气炎热时可采取适当措施遮阴,阴雨天之前应查看溢水孔、网是否堵塞或破损,防止池水满溢,平时还应防止敌害侵袭。
    五、病害防治
    1、做好苗种、养殖池、工具的消毒工作,不投喂腐烂变质饵料。
    2、及时清除杂物,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每15~20天用15×10-6生石灰全池泼洒。
    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发现病鳅隔离治疗。
    六、捕捞
    1、部分捕捞:可采用网、笼等工具通过投饵诱捕。
    2、干池捕捞:排干池水、用小捞海直接捕捞。
    七、越冬管理
    对于达不到上市规格需第二年继续养殖的,或暂时不准备上市的泥鳅要按照不同用途专池暂养。商品鳅暂养密度可达30kg/m2。一般情况下泥鳅可自然越冬,天气寒冷时可在养殖池上搭盖稻草等防寒,但要注意保持适当通风、防止造成缺氧。

莲藕田泥鳅成鳅养殖技术

 1.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5~8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最好用砖砌一下。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厘米,坑和沟的面积占藕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和化肥及藕田晒田时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同时又便于集中捕捞。
  2.培水与放种:藕池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每亩用量为100~200千克。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厘米长的鳅种,每平方米放养密度为15~30尾,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3.饲养管理: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加注新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2 15: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是否有泥鳅的种苗,我想养殖一点先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8 23:1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