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4|回复: 2

如何有效诊断鱼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 09: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有效诊断鱼虾病?一般情况下,患病的鱼虾,不仅在体表和体内呈现出各种症状,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情况。此外,水质、水色在动物发病时也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情况,是水产动物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养殖动物健康状况和营养、水质环境理化因子、病原生物和人为操作等都可能是引发疾病的原因。因此,应同时对环境因子、饲养管理、疾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使诊断结果正确可靠。如果只简单的检查病体,有时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
水体环境和养殖操作等外部条件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疾病诊断前,首先应对这些外部因素进行调查。
(一) 发病情况及病因调查。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
1. 发病时间。在一天内发病的时间不同,如清晨、中午或下午,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
2. 发病时的气象条件。有无气温剧降、台暴风或暴雨?这些情况均可能诱发疾病。
3. 发病动物表现。哪些水产动物发病?发病前动物有什么异常表现?病体在行为上有无异常表现?每天死亡的情况(包括种类和数量)?
4. 曾经采取的预防措施。使用过什么药物?用药量多少?用药方法?等等。这些情况对于区分是否已对症下药或用法不当有很大帮助。
附件 鱼病.jpg (29.15 KB) 2009-8-19 09:57

对虾.jpg (38.41 KB) 2009-8-19 09:57

(二) 水质调查和分析。水质调查和分析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调查水色变化的情况。池水颜色变化能代表生物的活动变化情况。一般要调查发病前后水质的变化,是否有变黑、变蓝和变红等异常变化情况。
2. 判断水的气味。水的气味变化往往代表水质的变化,如在池旁闻到水的臭味,可知池中有机物已腐败变质,水中溶氧耗竭,水质已恶变。
3. 分析水质化学。经过养殖现场的一般调查,只是见到池水和动物活动的表面现象,应该进一步测定水质的化学指标。应从现场采取合格水样,分析水体溶氧、盐度、总氮和氨氮、硫化物、酸碱度等,如果这些测定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或有某一数值超过临界点,便可考虑为水质异常导致养殖动物生病或死亡。水质因子的分析,可作为养殖动物致病原因和治疗时的重要参考。当排除水质恶化致病后,能更准确地对养殖动物的病因做出诊断。
(三)养殖环境调查。包括调查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质的好坏、水温的变化情况及养殖池周围的农田施放农药等情况。如果是海水养殖,则还应了解水的盐度或比重,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变化情况。池塘的底质也是必须了解的,如是否有过多的淤泥,池底是否有某种水产动物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寄生虫的终末宿主等。如水源中有污染源,可引起水产动物中毒死亡;如池底有毒物质含量过高也可能引起水产动物生长障碍甚至死亡;如果养殖区域有很多鸥鸟栖息,池塘内又有椎实螺,养殖鱼类患双穴吸虫病的可能性就大。

(四) 饲养管理情况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清塘的药品和方法;养殖的种类和来源;放养的密度;放养对象是否经过消毒以及消毒药品种类和消毒方法;饲料的种类、来源和投喂量等。如果在放养前,池塘未经彻底消毒,就不能排除上一个养殖周期饲养过程中所发生的疾病再发生;如果投喂的饲料已变质,则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或食物中毒,摄食减弱。此外残余饲料也会引起水质恶化、缺氧和有毒物质的产生,不但影响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的健康,也为病原体创造繁殖的有利条件,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发病和死亡;如果苗种来自外地,而又未经预先抽样检查,放养前的苗种带虫、毒情况不明,就可能将外地流行的疾病带入本地。


(五)由体表及内脏器官,检查鱼虾病体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基本可以判断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如果通过上述外因的调查分析还不能判定疾病的原因,那就应该进一步对鱼虾病体进行检查。为使诊断有代表性,一般要选择病情较重、症状比较典型,但还没有完全死亡或刚死亡不久的个体来进行病体检查。
病体检查的步骤,一般是由表及里,即先检查病体的体表,再检查病体的内脏和器官。每一个组织器官的检查也必须先用肉眼观察(目检),然后用显微镜观察(镜检)。目检和镜检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具体的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整体观察。将鱼虾蟹等病体放在白色的瓷盘中,作整体观察。记录下病体的种类、年龄、个体的大小和体重。
(2)体表观察。
对于病鱼,首先要进行头部检查,依次检查口部、眼睛、鳃盖等各个部位,观察其有无充血、溃疡、变色,黏液是否增多,皮肤是否粗糙、肿胀、溃疡,有无增生物,是否出现异常斑纹等病症,眼睛是否充血、浑浊和变形等。
继而检查鱼体,观察病体是否畸形,其体表是否有寄生虫,是否有损伤,有无充血,鳞片是否平整,鳍条是否破碎,腹部是否膨大,肛门是否红肿及有异状排泄物粘连;等。一般用肉眼检查体表时,可以发现大型的寄生虫和明显的病变部位。
对于鱼体病变部位或可疑部位,如体表有充血或变色部位或有异常增生物的部位,必须进行镜检,幼苗在肉眼看不出异状时,也须进行镜检。方法是在病变部位或可疑部位摄取少量病变组织或刮取少量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幼苗可整尾放在载玻片上进行镜检)。镜检时可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成高倍镜观察。
    对于虾蟹类的病体体表检查,首先要观察病体的体色是否正常,甲壳、眼睛、附肢等是否正常,有无异物附着。对于蟹类应将腹部打开,观察腹肢上是否有异物附着,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病体往往可以看到甲壳色泽的变化,如甲壳上出现黑斑,或白色小点或白斑,或甲壳泛出红色等。有时还可发现甲壳、附肢或眼睛溃疡、变色、穿孔及附肢缺损等症状。如发现可疑症状,可用镊子夹取一点黏液、病变部位的残片或附着物,进行镜检。
    对于贝类的病体,在检查之前应先用水将其壳外的污泥冲洗干净,然后用薄型刀具沿壳的内部伸入割断闭壳肌,打开双壳,仔细检查外套膜、鳃、斧足和其它部位的外表面,观察是否有病变和异物存在。



(3)口腔及鳃部的检查。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和鳃部是否充血、发炎、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色泽变深或变淡等异常情况,然后剪取一些鳃丝放在预先已滴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做成一个简单的水浸片进行镜检。
水产动物病体的鳃部检查是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即使目检时未发现异常,也必须进行镜检,尤其对于幼鱼和虾蟹的苗种进行病体检查时更是如此。对于海水水产动物,必须使用与其栖息地盐度相当的干净海水来做水浸片,对于淡水水生动物,应该使用蒸馏水、自来水。
(4)内脏检查。对鱼体的内脏检查时,要将鱼的体腔壁剪去一面,使内脏各组织器官完全暴露,便于观察各组织的变化情况。
首先,要注意腹腔内是否有腹水,检查腹腔内有无大型的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及胞囊,腹膜、肠系膜、脂肪组织等是否充血,各个内脏器官是否发生异常变化,如肠的某一段是否特别膨大、肝脏肿大、淤血及坏死的病灶等。
然后,将各个脏器分开检查,如未发现有异常现象,应检查病鱼的消化道。方法是将肠道剖开,检查消化道内是否有食物,食物种类有哪些,再观察内壁是否黏液增多,是否充血、发炎,有无白色的小点,有无大型的寄生虫等;然后从可疑部位刮取黏液或取下一些病变组织,放在加有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压平后进行镜检,同时对整个消化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分别刮取黏液镜检;最后将肠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刮下肠内壁的全部黏液,适当搅拌,使黏液在生理盐水稀释,取出肠道,静置数分钟后轻轻倒去上清液,再加入生理盐水,反复几次最后直到上清液变清后,将沉淀物吸入几个培养器中,在光线亮的地方用肉眼仔细检查,或在解剖镜子下检查。这样做是因为有些寄生虫如毛细线虫、侧殖吸虫等,当它们在肠壁上时不易被肉眼观察,刮取黏液镜检时,又因取样过少容易漏检。
如果经过上述检查仍未能诊断疾病时,就应进一步检查肝、脾、肾、胆、鳔、生殖腺、心、脑以及肌肉、骨骼和血液等。
对于患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情况,临床诊断时,只通过肉眼观察内脏器官病变症状难以做出准确诊断,对这些病的准确诊断尤其是症状类似病的诊断,应采用荧光抗体法、酶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点酶法、中和试验法、血清凝集试验法以及病原分离培养及病理诊断等比较复杂的方法来进行诊断。对于中毒或营养性疾病,诊断时还需对饲料、池水和鱼体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肿瘤病则需要经组织切片来诊断。
    在虾蟹类病体的内脏检查中,对生殖腺、心脏、肝胰腺、消化道的检查与鱼的病体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对排泄器官的检查,应先观察第二触角基节处有无变黑坏死的症状,如有病变,应将排泄器官剖检,或用FAA液固定做组织切片检查。对虾蟹类进行血淋巴检查时,应先将头胸甲洗干净,用纱布将水吸干,在头胸甲的心区钻一个小孔,用小型注射器或尖头吸管插入围心窦吸取少量的血淋巴滴于载玻片上立即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如果从血淋巴做细菌的分离培养,则必须对虾蟹的头胸甲及使用的工具做好彻底的消毒工作。
(5)微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学等其他方法的诊断。通过上述步骤还难以判断的疾病,需要通过微生物学、血清检查、PCR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诊断,但养殖场和一般的疾病诊断部门无法进行这样的诊断试验,可将病鱼样本送到有条件的研究所或高等院校的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鉴定。




(六)诊断注意事项
(1)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调查工作是疾病诊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水产动物疾病的体表症状,有许多疾病是非常相似或相同的,特别是在肉眼观察时,有时很难加以判别,因此要详尽地了解发病的全过程,疾病的流行情况和养殖管理各环节曾经采用过的防治措施,然后加以综合的分析,结合对体表及内脏的检查,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为了弄清曾经采取过的防治措施,往往需要实际地了解曾经用过的药物是否和养殖者提供的情况相符、药物是否失效、剂量是否准确。同样,为了弄清发病的环境因子,必须实地看一看水质条件,了解排注水的情况等。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为了使诊断工作做到准确而迅速,调查访问和病体检查常常需交替进行,而不是调查访问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检查,也不是全部检查完病体后再去调查访问。因为等全部调查工作做好之后再去进行病体检查,就会耽误时间,尤其是夏天,送检的病体应抓紧时间检查。如果时间拖延,天气炎热,病体可能死亡、变质或腐烂,就无法供检查使用了。这种情况下就应先进行检查,或在检查的同时向养殖者询问。
也有这样的情况,在病体检查中,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而主要依靠调查访问来进行诊断的。如夏花鱼种的跑马病就是如此,因为这种病是由于缺乏适口饲料而引起的,在做鱼体检查时,找不出发病的原因,这就需要通过调查访问来进行确诊。





(2)病体检查的注意事项
    首先,送检的病体必须是病情较重、症状典型或濒临死亡但并未死亡的个体,刚死不久的个体也可用作检查的对象。因此检查工作最好是在现场进行。
    其次,病体检查时最好多检查一些患病的个体。一般来说,被检查的个体越多诊断越准确。如果是混养的池塘,还应该对不同种类的病体进行检查,不能以某一种水产动物的病体来代替另一类水产动物的病体。即使是鱼类,也不能以一种病鱼的检查来代替其它种鱼类的的检查,即使是同一种鱼类由于个体大小和年龄不同,发病的情况也可能是不同的。如遇成鱼套养鱼种的池塘,应该既检查成鱼的病体,也应同时检查鱼种的病体,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全面。
    病体检查解剖时要十分细致,解剖工具必须清洗干净,不能沾有药品,每一病体及每一器官的解剖工具都必须洗净。解剖内脏时要小心不要剪破内脏,尤其是消化道内的脏物不能污染其它内脏器官。
    检查淡水水产动物时,必要时可用自来水清洗体表和鳃部,但是检查海水水产动物的体表和鳃部时,就必须使用海水,而不能使用自来水。在检查内脏或眼睛时,则不论哪种对象,都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生理盐水。
    镜检的病体组织、黏液,要求薄面透光。遇到堆积在一起的组织,须用自来水、海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化开,压上盖玻片,压平制成水浸片进行观察。
如果经过病体检查和调查,发现病体同时被几种寄生虫寄生或同时患几种疾病时,都应记录在案,并找出危害程度严重、发病急的病,首先进行治疗。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dasenlin1978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9-2 09: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主要弄的是猪鸡的,对鱼虾疾病了解很少。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松林谦逊
以后向你多多学习养猪和养鸡的问题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9 22:3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